
上海今年将建成300个惠民回收服务点,市民可按市场价“卖废品”
本报讯 (记者 徐耀萍 何佳玺)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全体(扩大)会议4月23日召开。会议透露,今年上海将建成300个惠民回收服务点及39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
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明显
上海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已近5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市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逐步养成,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基本健全,垃圾治理不断深化,生态本底不断夯实。
2023年,本市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明显——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698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9443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264吨。对比《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2019年上半年),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分别增长1.9倍、14.3倍和0.7倍,干垃圾减少15.6%,居住小区和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
同时,全市完成垃圾房标准化改造521个,精品小区(村)建设347个。全市可回收物服务点、中转站、集散场全面完成“沪尚回收”标识更新,建成32座“一区一品”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
分批建造300个惠民回收服务点
今年,上海在持续落实垃圾分类常态长效管理的基础上,将探索新机制、实行新举措、运用新实践。比如,今年将分批建造300个惠民回收服务点,到2025年计划建成800个。
据介绍,这些惠民回收服务店提供更加优质的交投交售服务,即按市场价收购部分可回收物,满足市民“卖废品”的需求。同时,面向社区公众开放,服务辐射周边小区、沿街商户等。回收点将采用“沪尚回收”统一视觉识别系统,形成品牌效应,并兼顾资源循环利用展示、二手闲置物品交换或交易等绿色低碳要求。
此外,今年本市将建成39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到2025年计划累计建成50座。中转站将为周边居民提供全天候可回收物交投惠民服务。
推进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试点
为推动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新突破,上海深化包装物减量和精细化分类,促进垃圾源头减量。推动电商、快递等行业加快绿色包装材料推广,推进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试点,实现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和快递包装回收设施覆盖率均超过98%。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区域、静安寺商圈等重要公共场所打造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样板区域,营造贴合文化环境、彰显特色亮点的公共区域分类引导氛围。在静安、徐汇等辖区内的商贸区、工业园区及部分沿街商铺开展一次性餐盒、利乐包等专项品类资源回收利用试点,进一步提高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