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今年“飞絮”道路同比减少48.5% 根治难点在哪里?梧桐换种其它树可行吗?
飞絮影响市民生活。■摄影 颜筱依
■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随着近期气温的升高,飞絮又开始在上海的部分道路飞舞,让不少市民感到不适。据悉,本市的飞絮主要来自于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市绿化市容局梳理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各区可能出现的悬铃木果毛飘絮道路共计176条,分布在14个区,比去年的342条道路,减少了48.5%。
近年来,上海的飞絮现象一年比一年出现好转,但不少市民仍有这样的疑问,彻底根治飞絮的难点到底在哪里?既然飞絮主要来自于悬铃木,是否可以换一种行道树品种?
预计4月底
果毛飘絮达到峰值
每年清明节之后,随着气温上升,悬铃木、杨树和柳树等树木的种子传播和繁育,形成果毛飘絮,这是植物自然生长的正常现象。
在上海,杨树、柳树行道树占比相对较少,果毛飘絮主要来源于悬铃木。悬铃木果实是由多数的小坚果集合成球形的聚花果,小坚果基部围有长绒毛,俗称为果毛。每年3至4月悬铃木新叶生长,往年成熟的果球开裂、脱落,大量果毛从树上飘落,形成“毛毛雨”。
据本市近期气象预报显示,4月中旬开始,天气多晴朗、干热,气温达20℃以上,同时伴有微风,届时可能迎来果毛集中飘落期,预计在4月底果毛飘絮达到峰值,5月上中旬接近尾声,飘絮基本结束。
可能出现飞絮的道路
较去年减少近半
“目前针对悬铃木果毛主要的治理措施是修剪,通过每年的冬春季综合养护,大约可以修除90%的果球。”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行道树科高级工程师杨瑞卿告诉记者,今年全市各区可能出现的悬铃木果毛飘絮道路共计176条,分布在14个区,比去年的342条道路,减少了48.5%。
“这176条道路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树形高大,且修剪作业条件受限。”杨瑞卿介绍说,修剪树枝一般需要采取半封路等措施,但像衡山路这样的道路,地处交通要道,且周边保护建筑较多,对该处道路的梧桐树进行修剪,存在很大的困难,“此外,修剪作业也会带来一定的噪音,肯定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
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各区的园林部门还是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对梧桐树进行修剪,控制果毛的发生。
在北京西路铜仁路附近,梧桐树经过修剪后,今年的飞絮现象较往年大为减少,“静安区园林部门职工每天利用早上4点至6点道路交通相对空闲的时间,今天修剪几棵,明天修剪几棵,通过一段时期的持续作业,完成了整个路段修剪任务。”杨瑞卿表示。
此外,在果毛飘絮季,相关部门一般还会采取物理吹冲的措施来进行治理,通过人工干预提前让果毛飘落,避免集中飘絮给市民出行带来影响。据悉,物理吹冲工作一般在晚上10点以后到次日凌晨开展,避开交通高峰。
“今年的飞絮现象肯定要好于往年,如果下周本市出现大风大雨,那飞絮现象更加会得到缓解。去年飞絮季,市民感受度不深,就是因为同期上海经历了风雨天气,将果毛吹落在地。”杨瑞卿说。
梧桐换种其他行道树
并不可行
既然法国梧桐是上海飞絮的“元凶”,彻底治理又存在难点,那么将梧桐换成其他行道树品种,是否可行?
据绿化管理部门的统计,上海的行道树中,目前悬铃木占比约28%,位居第二,仅次于香樟。“2010年,悬铃木占比约30%。近年来,随着新优树种的不断应用,悬铃木的占比较以往逐步下降。”杨瑞卿坦言,用其他树种彻底取代梧桐树的想法,不管从文化背景还是实际应用方面,操作性都很差。
首先对市民来说,“法国梧桐”承载了太多上海人的情感记忆,也是海派文化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以悬铃木等色叶树种撑起的街区秋色和落叶景观,已经成为体现上海城市形象的一抹亮色。
其次,悬铃木作为上海城市道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生态元素,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悬铃木抗逆性强,能够适应城市贫瘠的土壤等不良环境。从日常养护看,它比较耐修剪,所以在立地条件比较困难的上海,悬铃木能较快形成规模,尽快并长久地发挥生态效应。
第三,目前大多的梧桐树已经成型,根系发达,如果用其他树种替换,实施过程中势必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地下管线,工程极其浩大,没有可操作性。
“面对悬铃木果毛飘絮这点‘小脾气’,还是要多一点包容,毕竟它的社会、人文、生态价值更值得我们关注。”杨瑞卿进一步表示,绿化部门也将继续探索,多措并举治理,最大限度减少其对市民生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