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实现“出门5-10分钟有绿”,今明两年上海将新增240座公园
绿色空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接下来上海将如何推进公园绿地建设,让老百姓在城市里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福祉?
在日前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委员与市民网上交流活动中,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建平表示,今明两年全市将再新增240座公园,全市公园数量将达到1000座以上;面向市民需求,本市还将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旅游、科普等各类功能的有机融合,持续推进“公园+”,不断丰富公园服务功能。
全力推动环城生态公园带及“千座公园”民心工程建设
2023年,全市新建绿地1044公顷、绿道231公里,新增城乡公园162座,全市各类公园数量达到832座。“十四五”末,本市将按照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努力实现“出门5到10分钟有绿,骑车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的城市生态格局。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市今明两年将全力推动环城生态公园带及“千座公园”民心工程建设,结合重点绿化项目,推进形成东西南北中布局均衡、大中小级配置合理、特色鲜明的城乡公园体系。
2024年和2025年,全市将新增240座公园,全市公园数量达到1000座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以上;持续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环内”新建楔形绿地面积400公顷;“环上”再建成开放18座公园,新增24公里外环绿道,除重大市政节点外,外环绿道全线实现基本贯通;“环外”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完成规划批复,并力争启动建设;五个新城建设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面积不低于1万亩。
近期,坐落于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的10K·梦享公园建成开放。公园位于川迪河内圈,全长约10公里,东南北宽度20米,西侧10米,利用17.7公顷的川迪河滨水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打造低碳环保智慧、环境优美宜人、具有示范意义的“梦享之地、奇趣水岸”。
10K·梦享公园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运动公园。10公里梦享跑道上,依次树立从1公里到10公里的标识牌,沿途增设功能服务设施,如跑步更衣室,卫生间、休息驿站等。封闭式的环形跑道为跑者提供了优质跑步空间,成为梦享跑道的独特亮点。10公里川迪河入选浦东新区美丽河湖,平均宽度50米,水深2-3米,是水上运动爱好者的天堂,赛艇、皮划艇等水上运动基地沿河而建,开展各种水上项目和承办赛事。
二是文化公园。依托度假区“梦享之地”与迪士尼乐园的奇梦概念主题IP,立足激活围场河绿带“10公里环梦圈”的规划目标,全线布局十二处景观节点空间,并结合周边规划与环境,进行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发扬,打造时刻体验梦享的奇趣之地。以芳香植物营造疗愈滨水空间,改变原有直线驳岸,实现蜿蜒的亲水环境,带来一场奇妙芳香之旅。
三是生态公园。利用不同植物风貌营造各个主题特色空间,突出节点精致,标段野趣自然的总体设计思路。节点个性鲜明的花卉景观与乔木群落共同绘就滨水边错落有致的生态彩带,实现四季中季季有风景,月月可观花,以点带线,彩带环绕的生态林荫绿道。节点主题有早樱晚樱兼顾的多排樱花树阵;特质异形叶的树种环绕在儿童活动区;架高栈道段使用大紫薇等观赏性强的植物主题,使游人得以体验花海穿梭;下木种植模式上打破原修剪绿篱为主的滨水配置,加强水生生境等的植物营造生态滨水水岸,展现植物自然更替再生和低维护的效果。
今年年初,位于普陀区环城绿带的春光公园二期也全面建成开放。春光公园总占地面积约21.5公顷,东临A20外环高速,西至新槎浦河,南至金昌路,北至武威路,位于普陀区环城绿带南端,是普陀区环城生态公园带的组成部分。
公园以“城郊十里,林枕花溪,桃花岛上,鹭临江南”为设计主题。通过梳理园内水系,使得湖面、水道和湿地、林地紧密结合。优化环城公园带绿道,串联园内主要景观节点。
公园出入口位于外环线S20辅道春光家园东门、水厂路外环线以及金昌路新槎浦桥3处,并设置了停车场、公共厕所、亭廊避雨设施。
环城绿道驿站配套服务建筑临湖布局,为游客提供更舒心的休憩服务,形成水绿交融、景观突出、服务齐全的普陀区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样板。
公园以桃花为主题特色,临水而植各类品种的桃花,静待花开时红霞萦绕,倒影成趣。
园内还设置了水下栈道、水面栈道和浮桥、空中景观栈桥,为游客提供了立体多元的观景位置,沙坑等儿童游乐设施也成为孩子们热衷的游戏场所。
持续推进“公园+”丰富服务功能
面向市民需求,本市将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旅游、科普等各类功能的有机融合,不断丰富公园服务功能。比如,“+体育”带动城市活力,为市民提供环境优美的健身场所;“+文旅”彰显城市魅力,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服务配套”提升便民功能,综合提升公园绿地的空间品质与服务水平;“+安全”强化城市韧性,复合增强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难功能。
为了让生态底色更好地嵌入美好生活,2023年,市绿化市容局聚焦“公园+”,提升公园拓展服务水平,进一步释放绿色红利。去年“公园+”已开展200余项活动、约400余场次。
和平公园引进国内首家期刊主题书店大隐书局·刊茶社,以阅读为主线,融“国际期刊+休闲品茗+生活美学+主题餐饮”于一体,汇聚20多个国家30个门类1500多种期刊。公园+阅读的新场景,描绘出一幅书香之城的美好生活画卷,吸引了市民广泛关注。
陆家嘴中心绿地公园用咖啡文化串联生态底色,将多形式、多场景设计嫁接到公园环境中,做实“公园+咖啡”这篇文章,除举办国际咖啡文化节外,结合拆围透绿项目开展“公园+咖啡”长期合作,落地的咖啡快闪店COFFEE CUBE目前正在试运行中,后期将每月邀请一座城市的头部精品咖啡馆前来展示,创造更多与游客链接的多元咖啡体验场景,为游客提供永不落幕的咖啡文化体验。
古美公园是国内第一个以“城市家具”为主题的公园,园内设置约130件城市家具和中国城市家具发展史文化长廊,形成一条“城市家具游览线路”。公园毗邻上海第一个城市家具产业园区——古美城市家具创意设计产业园,未来将持续推进“城市家具博物馆”“城市家具泛公园”“城市家具系统建设”“城市家具双年展”等一系列项目。
徐家汇公园在篮球场、健身步道等体育健身设施优化和升级基础上,引进国球乒乓,赢得市民好评,下阶段还将定期引入体育专业团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市民正确开展专业体育运动,积极打造全龄友好型公园。
共青森林公园携手杨浦区体育局和长三角体育部门,围绕“春跑”“夏钓”“秋营”“冬徒”,打造“四季”长三角森林体育嘉年华系列活动,推动长三角体育功能联动发展。
滨江森林公园推出“森林乐享节”,让游客体验森林系列户外活动,并联合上海体育大学和老年体育协会开展“体育进公园,让我们一起科学锻炼”活动,在公园开展科学锻炼知识现场答疑解惑推广工作,倡导市民游客科学锻炼。
此外,虹桥体育公园、临空滑板公园、半马苏河公园、青年艺术公园等一大批公园引入体育赛事,全市城市公园中有近300座设有健身体育设施,每天在公园绿地中健身的市民超过百万人次,各类自发的健身队伍数以千计,公园绿地已成为市民健身的重要场地。
华山儿童公园与少年儿童出版社著名IP“十万个为什么”进行深入合作,全新打造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主题的儿童科普公园。
上海动物园与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共同举办“蝶恋生境,美美与共,园社联动蝴蝶主题科普活动",为生境花园的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向居民宣传本土生态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作用。
黄浦区“环复兴公园艺术季”的环复兴公园公共艺术青年设计大赛持续举办了三年,已经成功吸引大量在校、在职青年设计师踊跃参与,并成功通过认建认养方式让优秀作品坐落于公园、街头。
静安区与上海戏剧学院和上大美院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在静安雕塑公园举办“绘生·着色”艺术展,以雕塑公园艺术中心为流动舞台,形成“公园+艺术”独特氛围。
古猗园举行“行走江南”阅读城市主题活动,围绕“文化+阅读”营造浓郁的“书香园林”氛围,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辰山植物园“辰山草地音乐节”室外古典交响音乐会已经成为上海的文化品牌,也逐步成为上海及长三角一体化中一张高品质的文化名片。
下一步,本市将继续不断推进公园功能拓展工作,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新形势下公园为民服务品质,为市民群众带去更好的游园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