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治”并举 上海这样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
金融中心、东方巴黎、“魔都”……上海有很多城市标签,“人民城市”是其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着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人民城市是中央对上海一以贯之的要求。如何践行?怎样推进?伴随第六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发布,来自基层治理一线的实践智慧亮出“锦囊计”。
政治引领——党建聚合力
政治引领,党建先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建引领”是上海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主线。
“两旧一村”改造涉及资金成本、利益协调、社会动员等一系列问题。得益于党建搭起的沟通平台,上海市中心规模最大的居民小区拆除重建项目——蕃瓜弄小区旧住房改造从项目签约至居民100%搬离仅用30天,创下惊人速度。
无独有偶,党建引领下,闵行区2023年完成100个居村党群服务站建设,盘活空间约1.8万平方米,用“烟火气”与“小确幸”吸引远近居民前来。徐汇区虹梅街道打造“元创未来”党建品牌,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动力,为区域发展聚势赋能。
从“破题”到“解题”,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随着党建“指挥棒”一次次有力挥动,基层治理“大合唱”歌声嘹亮。
法治保障——一“书”止纷争
花盆掉落砸伤车辆,谁来负责?居民在小区内跳广场舞扰民会被处罚吗?合租室友在客厅装摄像头是否侵犯他人隐私?针对基层治理中纷繁错杂的矛盾纠纷,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市二中院”)用一本书答疑解惑——《司法服务保障基层治理案例手册》。
手册汇总了59个典型案例,对5个纠纷多发领域、10多种常见纠纷类型给出法治建议。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透过条分缕析的建议,一线法官们的审判智慧跃然纸上。
除了“一本书”,市二中院还设立了“一站式”基层服务点、“一张网”联动协作机制和“一个圈”助力纠纷多元化解。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通过“以案释法、以案促治”,帮基层工作者“定分止争”。市二中院院长郭伟清表示,通过参透个案,可以看到表象下社会矛盾的症结;将司法建议、司法大数据作用于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可以从根源上预防减少“潜在纠纷”发生。
“德治”教化——低碳理念入心入行
绿色低碳新风吹进昔日的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宝山积极推进“北转型”,打造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一改钢铁、能源、化工、港口物流等传统产业留下的“工业烙印”。
以德治育文明。聚焦居民“衣食住行用”,宝山发起全民行动,厚植绿色低碳理念。以宝山大场镇为例,“绿色集市”“跳蚤市场”等一系列活动人气高涨;《旧衣“焕”新计划》《舌尖上的“低碳”》绿色低碳类课程让大朋友小朋友们学得津津有味……在大场镇示范社区带动下,宝山各街镇社区纷纷效仿,越来越多的“低碳达人”行动起来。基层治理与绿色低碳相结合,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自治”强基——“有事好商量”
上世纪90年代末,“三会”制度在上海诞生,有效提高了基层民主自治水平。如今,基于“三会”衍生的楼事会、街事会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生命力。在浦东新区,“街事会”、街区党建联盟等平台,创造了商铺、企业、单位、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将行政“硬管理”转变为街区“软治理”。“自治”精神走出围墙,汇聚更多治理力量。据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介绍,该行通过和属地街道的紧密合作,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推动网点融入社区共建。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黄晓春认为,“街事会”引申出的“街区”概念,体现了在下一轮城市发展中怎样构建新型社区的命题。“在没有新增或破坏原有城市行政管理层级的前提下,一种具有网络化(跨边界)、去科层化的治理载体已经出现。在这类以‘街事会’为代表的新型治理载体上,公共资源实现更好配置、公共问题得以更好地商议。”
“智治”支撑——基层“点单” 数据“接单”
入冬后,社区里的老年住户再度成为居委工作重点。不过,在2023年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新版“社区云”上线后,居委干部们今冬脚步更勤,效率更高。走访时,“社区云”可自动生成老年住户的基础信息,居委干部只需记录老人当日的身体健康状况,便可形成“民情笔记”。
针对基层反映信息系统散多、数据共享不足、纸质台账较多等问题,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推动系统精简整合、数据汇聚共享、场景共建共用。除了通讯录、高频材料管理、问题反馈等通用工具,上海市大数据中心面向上海16个区征集68个居村层面特色应用及需求,打造基层易用、爱用的“应用超市”,为基层干部提供“智”胜法宝。
第六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员会指导,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组织开展,上海农商银行提供全程支持。征集活动自首届举办至今,已累计收集典型案例近2000个,记录了上海高质量建设人民城市的恢弘进程。(杨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