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赋能基层治理 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
与会专家建议,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对社会治理的赋能作用,激发组织活力、提升基层能力、增强队伍动力,助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1月4日,第六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对外发布,汇集上海各界“治”慧的60件案例脱颖而出,生动诠释了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经验与实践成果。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建议,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对社会治理的赋能作用,激发组织活力、提升基层能力、增强队伍动力,助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2023年6月,由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统筹建设的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上线,目前已在全市16个区的6581个居村推广使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杜守国介绍说,基层治理是城市数字化转型重要支撑三角的一部分,今年大数据中心将研究引入“区块链”和“隐私计算平台”等新技术,进一步发挥基层治理平台的赋能、减负、保护隐私等作用。
在推进治理数字化转型方面,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蕃瓜弄小区升级改造项目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小区实现了计划期限内签约率和搬场率两个100%,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两旧”改造打造了示范样板。天目西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顾炜表示,街道通过党建联建共建的方式,携手静安区房管局和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在动迁改造过程中引入房屋数据赋能的管理系统,对于原始房屋风貌的保护以及办理相关产证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枫桥经验”已走过60年,如何基于上海基层实际情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雁表示,虹口区人民法院与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司法大数据来分析虹口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而提出防范性建议。同时,针对虹口辖区内八个街道的特点做大数据分析,如有的街道物业纠纷占多数,有的街道商业纠纷居多,在分析各个街道的纠纷类型之后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获得基层广泛欢迎。
近年来,上海各区积极推进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刚开始执行‘双报到’的时候,一些社区书记感觉要管理那么多的党员,好像不是减负反而是负担,但现在很多社区书记和我说:‘今年要到驻区单位回访发感谢信,促进今后能够更好的互动’。”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敏指出,嘉定镇实施“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在职党员在岗、在位、在状态,成为服务社区治理的先锋力量。目前,当地为在职党员设置了常态服务岗、普通公益岗、社区活动岗三大类、十六个岗位,根据自身优势特长进行选择。
截至目前,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已有近2000个典型案例。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董幼鸿认为,后续一是要总结提炼案例中的经验做法,对长三角乃至全国社会治理创新起到可复制、可推广的作用;二是要做好传播工作,通过举行发布会、编写《案例集》、纳入党校课程体系等方式,向全国分享上海行之有效的治理举措;三是推进落地实践,让全国各地的治理案例“请进来、走出去”,在案例广泛落地的过程中不断提炼、总结和提升。
为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城市治理标杆,在中共上海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员会的指导下,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连续六年组织开展“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上海农商银行提供全程支持。(邓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