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察官建模,让老百姓“美得放心” 静安区检察院完善监管规则,促进医美行业服务规范
“美容店里违规项目下架了、夸大宣传的标语不见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立竿见影!”面对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检察官的线上回访,一位投诉人满意地说。针对医疗美容行业乱象,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构建医疗美容行业未依法开展医美项目类案监督模型,锁定异常美容机构,以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开展治理,完善监管规则,促进医美行业服务规范,努力让人民群众“美得放心”。筛选出109条异常数据“家附近的美容院有水光针,但注射人却没有医师资格证。”2023年5月,静安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通过公益诉讼全息办案智能辅助系统及其他线索渠道注意到,部分医美企业有可能“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医美服务,致使社会公众利益受到侵害。“随机抽样调查可能会有漏网之鱼,店铺越不起眼,越会暗藏风险。”调查切入口成了办案检察官讨论的焦点,全国公益诉讼检察业务能手徐衍提出了初步构想,“汇总行政监管部门数据和网络数据,形成辖区医美行业数据库,再提炼特定关键词制作一张纵横交叉的筛查网,将辖区医美企业‘过筛’后,就能初步排查出异常企业名录。”检察官将破题关键锁定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并将企业登记经营范围、许可证发放情况及店铺在各类App推广的经营项目3组数据纳入模型数据库。企业名称、店铺名称、许可范围……经对多组280条数据筛查比对,检察官筛选出109条异常数据,整理形成了医疗和生活美容有证有照、有照无证、无证无照等重点线索清单,最终锁定12家经营异常的店铺。寻找店铺违规的蛛丝马迹“我们没有实际开展医美服务”“网上那些宣传文案都是复制粘贴来的,我们弄错了”……调查时,办案检察官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多家经营人员都否认自己在无证状态下开展医美服务,也不承认从事祛痣、文身清理等“破皮见血”的实际操作。如何才能获取有说服力的证据?办案团队依托算法抓取,结合网络平台检索功能,对涉嫌经营异常店铺的“上线业务”“经营范围”字段进行筛选,搜索“激光”“洗文身”“祛斑”等关键词。为确保取证精度,检察官还翻查了高度存疑店铺的“评论区”,寻找并及时固定证据材料。用好大数据模型破解监管难根据前期算法指明的方向,办案团队立刻调查取证,发现某理发店祛痣过程中使用药物化学剥脱术,2022年9月28日至10月9日,该店仅线上宣传就有三例“无痛祛痣”,至2023年4月该祛痣项目依旧持续;某美容店提供洗文身服务,使用激光点阵法对文身进行清除,截至同年6月,相关销售行为仍未停止。掌握相应证据后,检察院于2023年6月向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要求职能部门对已经查实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就辖区医美服务加强日常监管和相应的违法处置。收到检察建议后,职能部门及时对涉案单位进行处理,并协同开展专项治理。“我们将用好大数据模型,常态化开展医美行业的数据抓取比对和现场调查,实现医美行业长效治理。”该院公益检察室主任毛文静说。办案检察官还将“抽脂术”“肉毒素”“美白针”等医美常见词汇设为关键词,纳入监测范围,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等违法情况一经查实,办案检察官即及时通过磋商协商、召开听证会、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来源:“静安检察”微信公众号,作者:顾家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