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2023 | 新民晚报年终图集④:城市更新
【编者按】
2023年,致我们的“燃情岁月”!
这一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迎来十周年,一大波利好政策相继出炉。第六届进博会现场人潮汹涌,首发首秀首展让人目不暇接。城市更新关乎千家万户,老房改造项目讲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温情故事。这一年,顶级赛事回归,各大旅游景点客流井喷,上海国际艺术节“嗨”翻申城。
如同往年,新民晚报摄影记者的足迹遍布城市角落。我们用镜头截取一个个时代切片,尝试构建出一座2023版记忆博物馆,也邀你一同推开2024的精彩大门。
新民晚报陆续推出 年终作品集 让我们在影像世界里 回味这不同寻常的2023 一起展望2024
城市更新
2023年,上海市城市更新如火如荼。在网红街区愚园路,文艺范儿与人间烟火愈发契合,“面子”光鲜的背后,“里子”也不再破败;在静安区零星旧改地块——宝昌路767号,面对私房多、违建多、户口多等“痛点”,居民最终走出了蜗居之困;在弹丸地、“边角料”为城市输送绿意的口袋公园,城市与人、与动植物融合共生的自然密码被一一解锁……
美国建筑师埃罗•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一个城市是如何推动更新的,想通过更新为人们创造什么样的生活空间,决定了这是怎样一座城市。这一册影像书正展现了我们这座“人民之城”的抱负,与迎接更新的一年、更新的生活、更新的自己的热望。
家住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10号2楼的魏取华,今年70岁。卫生设施改造后,她终于拥有了干净整洁的独立卫生间。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是愚园路上颇为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属愚园路历史风貌区,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弄堂口铭牌记录着岐山村的历史。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改造后,愚园路1032弄48号小红楼和绿意盎然的广场,成了居民喜爱的休闲地。本报记者 刘歆 摄
空中俯瞰岐山村新貌。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愚园路汇聚了沪上众多花园洋房。在城市更新中,老洋房变身网红餐厅。本报记者 刘歆 摄
虹旭生境花园,是申城首个生境花园。本报记者 周馨 摄
俯瞰徐汇区乐山绿地,色彩和线条构成独特的韵律。本报记者 周馨 摄
5月,花木月季园盛放的多彩月季吸引了市民来此翩翩起舞。本报记者 周馨 摄
商船会馆花园是古典园林式口袋公园,为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凭添一丝雅韵。本报记者 周馨 摄
张米珠(左)与刘永伟是万里臻华颐养院的首批客户,也非常享受这里的居住环境。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川北物业“马师傅”马家乐为居民维修门锁。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万里公园占地约6公顷,种植品类繁多的植物,绿化覆盖率高,是万里社区的天然氧吧。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万里街道积极提升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慢行交通体系。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山阴路上咖啡店,不仅仅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半岛1919东区产业定位为“时尚科技产业园”,将导入可持续纺织新材料科技领域优质企业。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吴淞开埠纪念广场,成为了周边孩子玩耍的公共空间。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长春公寓的居民抱着刚晒完的被子回家。生活气息与历史感在这里并存。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桃花酥,是第一楼茶园结合新场桃文化推出的点心,形如桃花,粉黛含春。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新场古镇吸引了不少年轻的游客,时尚与传统在这里交汇。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新场古镇希望打造“烟火气”与“文艺范”的有机融合。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