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一策”除蛛网,申城更显“无线美” 前11个月,上海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竣工101.69公里
国网上海市区供电公司正在水城路开展10千伏架空线入地工程。 (国网上海电力供图)
■本报记者 史博臻 张天弛
今年是上海全面启动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作的第六年。相较此前,今年有两大难题叠加,即道路情况复杂、用户密度较高。
直面攻坚啃硬的“高端局”,难题要消化,架空线尽量隐形,“拆、并、移”不只是“一拔了之”,而是要“一路一策”研究出精密方案,立新废旧,提升功能。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的导入和应用,部分施工路段可以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度过“阵痛期”,减少“邻避效应”,凸显出民心工程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量身定制新技术
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给工程“不扰民”“少扰民”提供了一种可能。芦恒路电力线路架空线入地工程就是典型案例。
据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介绍,该改迁工作共涉及芦恒路部分路段数公里长度的电力架空线路,其中大部分为环网结构,可在架空线入地开工前实现负荷向备用线路的转移,以确保沿线居民、商户的正常用电。不过,临近线路末端,还有一个依赖该线路供电的居民小区。
拔杆,就等于停电。不拔,则意味着线路末端近100米无法入地,妨碍整体美观不说,工程无法全面完工。为此,早在入地工程启动前,市南公司便开展“同期并网”技术的应用研究及论证。据市南公司运维检修部副主任徐晔介绍,这一技术是由一名带电作业人员通过三根临时电缆将一台10千伏发电车与小区受电末端三相受电设备连接,并经由频率同期调整后接入电网,实现末端居民区“线路+发电车”的电力双供给。待发电车运行稳定后,带电作业人员再将架空线断开,实现发电车单独供能。全部架空线入地完成后并经由新接入的电缆设备供电后,发电车再由带电作业人员退出供能。整个过程中,发电车就像是社区的一个大型“移动电源”,保障居民正常用电不受影响。
“整个接入过程虽然只有短短50分钟,但为了实现发电车的‘零感知’接入及退出,我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徐晔说,为了验证该项技术在使用中的可靠性,市南公司针对现有同期并网技术对电网网架结构、周边环境要求高的问题,开展专项技术攻关和人才培训,结合自身在带电作业领域的技术积累及丰富经验,论证多种现场突发情况下同期并网作业应急处置方案及开展稳定性。操作过程中,市南公司还特意调整发电车停放位置,确保发电噪音对居民正常生活影响最小化。
最终,此次同期并网作业避免了恒星路红临路周边近530户居民家中停电,减少120个停电时户数,而这项技术也为后续实施复杂的架空线入地工程打下了扎实基础。
注重全要素提升
为区域发展扩容,是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作在提升城市颜值之外的重要目标。借此契机,城市空间和基础设施也在更新迭代。上海提出“道路全要素提升”理念,着重强调功能与品质并重、安全与舒适并重、形态与环境协调,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市政设施提供建设与设计指南。简言之,力求打破行业条线壁垒,一体化建设管理相关要素,以达到良好效果。
450米道路,不仅展示“无线美”,还能让人近距离触及54件艺术座椅,美学展示品延伸到道路空间——从浦东新区世博大道至国展路的这段上南路,俨然成了一座“道路公园”。
致力于全要素整治、系统化设计、精细化提升,8月起,该路段启动两个月改造。首先是利用合杆整治,使原先112根各类杆件被44根综合杆取代,37个各类箱体更是不见踪影。其次是对电力、燃气、信息、市政雨污水等133个井盖全部进行隐蔽化处理,不仅与路面保持一致高度,也避免盲道被阻断。
改造中,新科技新方案被大量使用。比如,使用“杆箱一体式综合杆”,实现道路综合杆及道路综合箱一次施工且功能集成,还有“贴敷式太阳能综合杆”,整个道路区域路灯储能每年可节约3000度电力;采用入地式箱体,通过设置湿度监测、水浸监测和水位监测等功能,实时反馈箱体各项数据和状态,保证防水情况实时上报,通过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集成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综合设施的隐形化布局和智能化管理。
该项目还注重节碳赋能,把一方绿地打造成儿童友好的低碳教育样板园区,并在其中开设以“智慧科技+云南帮扶”为理念的云朵邮局。
无论是科技手段还是设计创意,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城市更漂亮,让生活更美好。
“美颜”手法各不同
过去5年,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在全城铺开,道路里程长达801.6公里。今年,上海敲定100公里整治任务,截至11月底,竣工101.69公里。从中心城区到城市边界,不仅成片黑色蛛网被清理,而且新增不少街头小景,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上海样板”。
区域特色差别大,道路环境不同,架空线入地的手法大有门道。
徐汇区突出重点,内环内主次干道已基本完成架空线入地,着力打造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植物园周边、徐家汇体育公园区域的全要素一体化整治。
普陀区全力打造“万里无架”示范片区,以“一体化、做减法”方式打造路畅、杆清、线清、景美新面貌。
黄浦区则结合地块更新,打造西藏路-复兴路-南北高架-南京路约18公顷和黄浦滨江-南外滩约13公顷的无架空线全要素整治示范区。
静安区已基本完成不夜城区域以及市北高新区域的无架空线示范区创建。
虹口区重点围绕北外滩和瑞虹区域开展整治,今年瞄准北外滩区域的海门路、瑞虹区域的虹镇老街等,成片入地范围进一步扩大。
一棒接着一棒干,新计划如期而至。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介绍,聚焦内环入地率70%、主次干道入地率90%的整治目标,将综合平衡各区计划量,形成项目可落实、整治有成效的道路清单,倒排时间节点,加强工作统筹,为后续行动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