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更美好的生活,“共生•共享•共为-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会”举办
12月12日,作为“2023澎湃城市更新文化月”的重磅活动,“共生•共享•共为-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会”在上海张园(W4栋)举办,并宣布张园成为澎湃城市更新大会永久会址和首个澎湃城市更新示范区。本次大会设有院士讲坛、文化讲坛、跨界对“Tan”、院长论坛、国际论坛、文化论坛,并举办澎湃城市更新专家顾问团授牌仪式(第二批),现场发布“2023澎湃城市更新年度榜单”。


老城厢的根与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以《再生:城市更新的适应性途径》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城市更新有时并不是直接面对着历史保护的对象,而是面对历史保护周边的建控地带如何进行更新,这是一个更全面的再生模式。

他举出两个案例进行阐述。第一个是上海老城厢方浜路再生。“老城厢是城市的本源。方浜中路是老城厢中最核心且保留下来的地块。”专家表示,即将实施的上海老城厢方浜路再生,实则也是对20年前建造的金豫商厦进行二次更新或二次塑形。该项目地处豫园风貌管控范围内,设计需避免40-60米塔楼对天际线的影响,最终方案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高层严格压在底线控制范围之内,即站在九曲桥视线范围内看不到高层建筑;为了再现传统街廓,同时利用裙房遮挡塔楼,控制街廓天际线。方浜路以北,是红色楼台街市;方浜路以南,是黛瓦粉墙的故宅。基于这些场景元素,设计方面,以钢结构打造歇山屋顶,运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呼应场地粉墙黛瓦的传统基因。这种古韵新风的现代塑形,同时也运用在奉贤龙门镇历史环境的龙门阁。
演讲中提及的第二个案例是福州中洲岛的设计,历史可追至宋代,因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后来,继而人们在此建造浮桥、木桥、石桥,连接两岸交通,成为是福州人城市历史记忆的心理地标。经年累月,中洲岛的文化地理和城市运行价值并未改变,依然有望借助再生创意设计,在延续历史、正视现在和再创未来中获得复兴。该设计的价值取向和策略选择有两个要点:其一,传扬“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的城市更新理念;其二,践行“留”“改”“拆”“拼”并举的再生设计策略。
常青表示,以上设计体现了城市更新的适应性途径——“再生”。即更新不仅是外在的变旧为新,也是内在的活化为新;不是大拆大建为新,而是留改拆添为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建民以《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医院改扩建》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城市更新已经出现了五大趋势:从过去的单一到复合、从均值到多元、从分散到集成、从割裂到共享、从封闭到开放。

面向未来,他认为应该用整体观来看待城市更新,他分别用网络性、同构性和渐进性来阐述这样一个整体观。所谓的网络性是指城市的本质特征,它是网络化的,城市更新区域的不同组元要通过网络系统和城市建立起关联和联系。第二个是同构性,是指城市的任何一个局部的组成部分都具有与城市整体结构相适的一种特征,就如同中医的整体医学观一样来这样认知。第三个是渐进性,是指城市在更新过程当中各种变化是逐步进行的,而不是一种突变。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传承,不是我们完整地把一个城市复古地传到后代,而是今天人的创造要科学叠加在历史文脉上,再传给子孙后代,才能展示我们这个城市的风采。“今天城市更新最重要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的质量来进行设计,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一般的建设工程、土木工程来对待。”
解读共生、共享、共为理念下的城市更新
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已成为万众瞩目的发展大计,涉及经济社会的环境、人口、资源、科技、人文等方面。

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副教授蒋昌建主持,国际钢琴大师、联合国和平大使郎朗,与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合伙人马岩松进行跨界对“Tan”,讨论更新进程中如何保持城市的文化自信。郎朗提到,不管是东方的建筑还是西方的建筑,实际上和音乐是有直接关系的,比如弹一个巴洛克的音乐风格,它有很多装饰音,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就非常像,有很多复杂的东西;马岩松指出,城市更新,要展现现代人的多元和现代人的梦想、创造力,不是说一直要附属于过去。

院长论坛以“共生”为主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张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李翔宁,华建集团华东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牛斌,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鸣,结合各自的研究与实践,探讨融入共生理念的城市更新。李翔宁表示,从新旧建筑的共生到城乡的共生,再到人和自然的共生,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的概念是不断拓展、不断延伸的。

国际论坛以“共享”为主题。同济大学副校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娄永琪,意大利设计师、孟菲斯学派联合创始人Aldo Cibic,盖博建筑事务所国际执行总裁、中国区总裁Marius Ryrko,ARQ建筑事务所中国区总裁朱立琦,Gensler副总裁、设计总监薛芸,从国际视角出发,探讨城市更新中如何建立共享机制,实现成果共享。娄永琪指出,人和人的活动是核心,并不是空间好了,再想着往里面装内容,是先有人,再有空间,这是做城市更新项目最核心的。

文化论坛以“共为”为主题。湖南省长沙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陈刚,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刘子力,上海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静安石库门》作者时筠仑,日清设计创始人宋照青,共同探讨文化引领的城市更新模式,以及如何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时筠仑以“海上第一名园”张园的更新为例阐释文化传承在更新中的意义,他表示,现在张园原住民或者老上海人看到张园觉得回到了童年,小时候在弄堂里玩耍、去上学,历历在目,因为很多房子都在。
文:史博臻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唐玮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