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大会| 文化论坛:用文化赋能的更新走得更远、更广
陈刚,湖南省长沙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干了25年的广电,又到政府部门工作,接触众多城市更新项目;刘子力,江西省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从陶瓷文化出发,做城市更新,做文化产业,甚至教育,公司经历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化这件事情;静安置业集团,公司拥有原来上海老静安80%以上的历史建筑,作为集团董事长,时筠仑对于这一片历史街区、城市中的历史遗存充满感情;宋照青,日清设计创始人,从上海新天地开始,25年来一直从事城市更新项目。
就这样,一位政府相关领导、两位企业董事长、一家设计公司创始人,四人齐聚12月12日在上海静安区张园举办的“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会”文化论坛上,以丰富幽默的语言和创新潮流的思想展现了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独特魅力。
用文化吸引年轻人留下来
城市或许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消费品,我们总是把它不断地制造、改造。在刘子力看来,城市更新成功的核心有两个。第一个是坚持,它要求一个城市,坚持十年甚至十年以上,甚至百年的不断更新。第二个是城市更新应该从人出发,思考为谁而建、为吸引谁到城市来。
刘子力和其公司打造的陶溪川项目,就是给年轻人的一个造梦空间,让年轻人在这里找到生存之道,在这里繁衍生息。一切的空间都是从人出发。打造的尺度要符合人的需求,符合人将来从事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吸引来往那些游客是不是能够在项目中感觉到亲切、合适。这样才能将一个城市更新项目传承下去。
他找到的点就是文化。景德镇市说起来是个小城市,但是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单是空间,千百年来的陶瓷手艺从未流传。但是在过去几十年,那些有陶艺大师和手艺传承的家族,都比较封闭,没有流动。2012年,陶溪川项目在改造老工厂时,刘子力打造了2012年的第一场周集,一共为手艺人做了55个摊位。于是,从2012年的早春做的55个摊位,一直到今天累积了2.4万个创业青年,每周末一天要摆1500个摊位。2.4万个“景漂”从最初的55个创客一路发展过来,出现了虹吸现象,外面的年轻人纷涌而来。
这些年轻人在景德镇找到了自己的荣誉、社会认同以及不错的收入,所谓“景漂”变成了“景留”。如今,陶溪川的城市更新项目就是希望未来的年轻人能够花3000块钱到景德镇来,然后实现买房、买车、成家,景德镇成为了一个青年指数特别高的老城。
刘子力表示,陶溪川项目的成功,就是以文化吸引年轻人留下来,顺应了他们就业的需求,告诉了他们如何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文化引导了城市更新项目,也成为了青年人改变生活的动力,形成创新、创造、就业、创业的格局。
空间的内涵精神和文化将永久传承
上海静安区张园,去年11月27日张园一期焕新揭幕。一年多的时间内,这片历史建筑从刚开始日均人流2万-3万,直到上周六突破新的峰值,日均6万,加上茂名北路步行街的客流,人均流量基本突破十几万。
时筠仑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最早做张园城市更新项目的时候,首先着眼的是街区和建筑,希望能够尽可能地修旧如旧,能够保持其真,所以大家都开始寻找当初张园的设计图纸、营造商、设计师以及权利人。可是,当真的拿到当时的图纸后,就发现在这片街区和建筑上,每一幢楼的风格都不尽相同,可能是装饰艺术、古典艺术、东方艺术……张园174幢房屋里面,隐藏着各自背后的故事,蕴含着将近一百年来时代的历史痕迹。而这些不同的历史痕迹,又慢慢地提取出张园的内涵精神和文化。这片街区和街道承载的人类活动多方融合,体现了海派文化,而海派文化又具象出文化元素,代表了每个时代的喜好或者潮流。
于是,当静安置业在修缮的过程中意图慢慢恢复原貌,而在使用中又融合新的空间、新的功能去发展时,张园的吸引力就逐渐体现出来。就如同现在张园的原住民或者老上海人看到张园,就仿佛觉得回到了童年,小时候在弄堂里玩耍、去上学的情景历历在目。
焕新后的张园,能够吸引来年轻人感受当年的上海,什么是老上海特色民居,什么是老上海生活方式。中外游客来到这里,也能看到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痕迹。张园代表着开埠之后上海海派文化的形成。时筠仑表示,一个空间中内涵的精神和文化是永久的,张园有着一百年的历史,在下一个百年里如何让它常态常新,不仅仅是建筑层面,更需要它能继承海派文化过去的百年精华,同时把中国文化、海派文化弘扬出去。
做符合城市文化特点的城市更新
宋照青认为,上海的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风貌保护起到了表率作用。
事实上,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城市更新,但首先应该确定城市风貌和城市个性的基调。比如在建筑艺术和建筑城市空间的表达上,没有效果的更新将对城市风貌有很大的杀伤力,大家不能脱离了底层逻辑去探讨城市更新。而真正的城市更新底层逻辑是人的消费和人的集聚。其次,在城市更新中要注重城市的整体概念和归属性。在这些基础上,再来谈城市运营的商业回报。事实上,不考虑回报就不可能谈到运营,更谈不上在城市高端设计上建立一个城市的文化引领性。
他表示,城市要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扩大各种业态,这样的城市更新才能够展现城市的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多功能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