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末回声|慢下来,走走看看城市好风景,阿姨爷叔聚会拍照又多了好去处!上海14个慢行示范区建成
摘要: 又一个岁末如约而至。这是迎难而上的一年,城市的拼搏、人的奔跑,记录是最好的纪念与鼓劲。
2023回声·在苏河湾慢行示范区游玩的阿姨——
“老灵额,阿拉老姐们一直到这里聚会的,风景好,出行也方便!”
现代化大都市代表着速度和快节奏,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更多时候想着,走一走、或者骑个车,让自己慢下来,看看这座城市的每一处风景。
2023年,公交出行和慢行交通体验提升被纳入上海民心工程,全市220个慢行交通体验提升项目和14个慢行示范区创建已全部完成。也许它们还不完善,也还没有达到人们的最美好预期,但是已经提供了不一样的体验。
慢行示范区提供美好初体验
站在静安区北站街道苏州河畔的福建北路天桥上,静安苏河湾慢行示范区尽收眼底,滨水步道、枫香景观大道、历史建筑……融为一体。
福建北路天桥为提升示范区出行便利。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妈妈,你快点,佳伊她们早就到了。”天桥上,小女孩着急地喊着妈妈。原来,家住在福建北路东侧的林女士的女儿,早就和小伙伴约好了一起在苏河湾畔玩耍。“天桥通了后,可方便了,否则我们要过福建北路,需要绕道天潼路的人行道才能到约会地点,带着孩子有点吃力的。”林女士笑着说。
对于静安苏河湾慢行示范区来说,福建北路天桥的建成,可能仅是点缀其中的一笔。
静安苏河湾慢行示范区包括北苏州路—福建北路—天潼路—浙江北路的一整片区域,面积约4.8公顷。结合苏河湾公共绿地整体设计,将历史建筑、文化活动、新兴功能业态接入慢行空间,于去年底建成启用。
“我们在北苏州路、福建北路、天潼路、浙江北路等道路上分别进行了慢行提升,地块完成开发后‘退界’,与市政道路一并纳入慢行的系统,形成适合步行、骑行的一体化的空间。”静安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市政科科长应立仁表示。
美丽的静安苏河湾景致。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记者在现场看到,区域内的非机动车道上铺设了醒目的彩色沥青,坡口、坡道、窨井盖,工程均采用了消除落差的处理,滨水空间和步道融合在一起,即便好动的儿童,在这里玩耍也不太容易摔跤。在位于天潼路的万象天地的入口附近,还设有无障碍友好型的出租车候车点,为市民出行提供便捷。
“老灵额,阿拉老姐们一直到这里聚会的,这里风景好,出行也方便!”谈笑间,一群阿姨手挽着手准备去约中饭。
市民慢行“阻点”正在被陆续打通
今年“七一”前夕,被誉为“上海最美人行天桥”的董家渡花桥实现了东西贯通、景观花园建成。一边近观奔流不息的黄浦江水,一边远眺现代摩登的董家渡金融城,在黄浦江边尽享“心灵放松空间”。
董家渡花桥项目。受访者 供图
对于市民们来说,董家渡花桥的贯通,不仅不用再穿越两条马路,就可到达黄浦江边。在花桥之下,正在建设新的地下空间,包括大型停车场等,还将为今后的日常休闲、文化熏陶以及社交等提供更多便捷。
真光路桥是跨苏州河的重要骑行通道,今年3月建成后,连接了苏州河两岸的剑河路和真光路,打通了通行阻隔,缩短了通行时间。“方便多了!原来,我们要绕行将近1公里,现在骑车二三分钟就能到了。”采访中,记者听到的最多两个字就是“方便”。
曾经,我们慢生活、阅读城市之路被一条路抑或一条河所阻隔,而今,一切都在悄悄改变。
蟠龙路人行天桥启用。受访者 供图
在大虹桥地区,今年9月,蟠龙路人行天桥竣工验收并启用。天桥的实施,完善了蟠龙路地铁站区域步行交通结构,实现了蟠龙路地铁站与蟠龙天地之间的便捷联系,为行人过街提供了独立、安全的路径,也让市民离开休闲空间的路更近了一步。
上海“慢行交通”之路任重道远
“2023年,公交出行和慢行交通体验提升被纳入民心工程。”据上海市道运局设施运行监管处副处长王冠男介绍,今年全市220个慢行交通体验提升项目和14个慢行示范区创建已全部完成。
其中,全市打通34处慢行断点,新建18座跨阻隔桥梁或地道,共计新增约29公里人行道和约28公里非机动车道。
新增立体慢行设施12处,慢行与蓝绿、街道、桥下空间融合整治72处,共涉及约20万平方米融合空间,其中立体慢行设施面积约5万平方米。
更新人行道约34万平方米,增设完善盲道约82公里,人行道缓坡改造约450个;更新非机动车道约15万平方米;增设改造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约160个,设置改造右转保护区约280个,优化非机动车停放泊位约29公里,完善慢行指引约300个。
全市首批创建的14个慢行示范区也是各有特点。王冠男告诉记者,黄浦、静安、虹口、嘉定、青浦、宝山、金山、崇明打造“滨水亲水、水城融合”的慢行示范区;长宁、松江、奉贤描绘“开放共享、悠游畅然”的慢行示范区;徐汇塑造“休闲健身、动感活力”的慢行示范区;浦东则打造了“立体复合、互联互通”的慢行示范区。
可观的数据、市民的美好初体验,显示了上海这一年在“慢行交通”方面取得的进步。但是慢行交通是一个系统,它需要各种公共设施、生活圈以及停车管理设施等的紧密衔接,“只有将城市各区域内的慢行系统串联起来,才会形成一个更好更大的服务网络。”有业内专家指出。显然,上海的“慢行交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头图为苏河湾慢行示范区成了网红打卡地。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