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城慢行交通网络建设提速
滨水步道、枫香景观大道、复合立体步行廊道、桥下景观空间……在苏河湾滨水共享空间,居民可以享受“一步一景”、惬意舒适、全龄友好的慢行体验。这是上海打造“宜行宜骑、全龄友好、活力四射”慢行交通网络的缩影。
近年来,在“双碳”战略背景、人民城市建设理念下,慢行交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年,公交出行和慢行交通体验提升被纳入上海市民心工程。记者昨天从市交通主管部门获悉,今年全市220个慢行交通体验提升项目和14个慢行示范区创建已全部完成。
区域慢行设施“由有向优”
慢行交通工程重点围绕网络完善、空间融合、设施提升、创建示范区4个核心任务,建设、更新、提升一批步行和骑行设施,营造安全畅通、舒适友好的出行体验。
位于西藏北路、河南中路之间的苏州河畔北侧区域是静安区创建的慢行交通示范区,面积约为22.7公顷,主要包含天潼路、北苏州路、浙江北路等11条道路。漫步于示范区内,非机动车道大多已铺装彩色沥青,还设置了渠化路口、非机动车过街等候区。慢行交通标志、指示、导向系统清晰易读。
静安区建管委市政科科长应立仁介绍,以“枫香景观大道”为主题的新建北苏州路慢行交通是示范区内的一条重要道路,路面铺装采用灰色系,树穴采用定制盖板兼具美观与树撑功能。▼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此外,路面、上街沿、树穴等几乎在同一平面,减少高度差,这对需要推轮椅或婴儿车出行的市民非常友好。
据介绍,上海今年创建14个慢行示范区,区域慢行设施“由有向优”,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黄浦、静安、虹口、嘉定、青浦、宝山、金山、崇明等区依托水系资源,打造“滨水亲水、水城融合”慢行示范区;长宁、松江、奉贤等区以生态绿地为底图,描绘“开放共享、悠游畅然”慢行示范区;徐汇区充分发挥体育公园氛围优势,塑造“休闲健身、动感活力”慢行示范区;浦东新区围绕高端商务商业资源,打造“立体复合、互联互通”慢行示范区。
全市打通34处慢行断点
今年正式通车的真光路桥是跨苏州河的重要骑行通道。它连接了苏州河两岸的剑河路和真光路,打通了通行阻隔,缩短了通行时间。对周边居民而言,原先过河需要绕行将近1公里,现在骑车两三分钟就能到达。
市道路运输管理局设施运行监管处副处长王冠男告诉记者,220个慢行交通体验提升项目中包括网络完善类项目42个。全市打通34处慢行断点,新建18座跨阻隔桥梁或地道,共计新增约29公里人行道和约28公里非机动车道。另设置光复路(南北高架—西藏北路桥)、北苏州路(西藏路桥—河南路桥)2条非机动车专用路。
空间融合类项目84个,市政道路与其他空间转换更加紧密便捷。全市新增立体慢行设施12处,慢行与蓝绿、街道、桥下空间融合整治72处,共涉及约20万平方米融合空间,其中立体慢行设施面积约5万平方米。作为立体慢行设施的典型,黄浦区董家渡花桥一端连着外滩滨江,一端连着位于董家渡核心区的商业体与办公楼。如今,市民可以通过美丽的“空中花廊”,从董家渡老城厢腹地直达南外滩滨水空间。
此外,94个设施提升类项目让慢行设施更加安全友好。今年上海更新人行道约34万平方米,增设完善盲道约82公里,人行道缓坡改造约450个;更新非机动车道约15万平方米;增设改造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约160个,设置改造右转保护区约280个,优化非机动车停放泊位约29公里,完善慢行指引约300个。杨浦区江浦路(长阳路至平凉路路段)试点了机非分隔端部警示标志、港湾式车站彩色铺装、非机动车道分车道布设等方式,让慢行交通出行更加安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