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孪生”:一屏感知城市脉动 2023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展示智慧城市技术和应用案例
本报讯(记者史博臻)作为“世界城市日”配套主题活动之一,2023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昨天开幕。上海首个EUP竖井智慧车库项目、北横通道大型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孪生系统等一批具有科技基因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方案悉数亮相,展现了城市更新、智慧化管理中的最新应用示范案例。
隧道股份展台展示了上海杨浦大桥、北横通道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双胞胎”——数字孪生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一座座被100%克隆的数字化大桥、隧道显示在观众面前。从桥隧的车流量、车流平均速度,到桥隧结构的健康情况、隧道内的空气质量,甚至其间发生的交通事故、车辆抛锚情况等,都以直观的三维模拟模型效果和精准的监测数值显示在管理平台上。运营管理人员只要轻轻点击鼠标、敲击键盘,就能够掌握全线隧道、桥梁设施的全部信息,帮助市民享受更为通畅、平稳、安全的交通行车体验。
在北横通道云路管控中心,隧道股份运管人员正在密切监控这条隧道的“呼吸情况”。当晚高峰来临,车流量显著提升,安装在隧道内的30余处空气污染监测装置就开始全力运作,将隧道内空气成分数据实时传输至后台管理中心,显示在云路中心的数字孪生系统内。
隧道股份数字集团智能交通公司技术总监周赛赛表示,在超长超大隧道中,通风往往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既要保证隧道内的废气能第一时间排出去,也要高效控制风机系统,降低大型风机的设备损耗和用电量,让隧道运行既经济节能又高效环保。因此,数字孪生系统的开发与使用,将助力运管人员维持这一微妙的平衡点。除了空气监测装置外,隧道股份更在北横通道整条隧道内布设了21个类别2500多个结构安全数据感知点,实时监测隧道的温度、震动、车流、光线、积水等环境数据,以及所有通行车辆的明细情况。依靠边缘计算设备,每一辆车进入隧道后,其车牌、车型、实时车速、车重等信息,都能即时显示在后台管理系统。一旦发现有车辆出现抛锚、碰撞、失控等风险,系统会立刻发出警报,并将车牌号、事件时间、照片等信息实时推送到应急一线,通知应急人员出警处置。
对于中心城区而言,停车空间少、停车供需矛盾一直存在。为此,静安区摸索停车新路径、创新停车新办法,上海首个EUP竖井智慧车库项目成为其展台的一大亮点,将挖潜新型停车库建设的可行性。该项目利用大宁街道的一个公共绿地地下空间,建设两座智慧地下停车库,可容纳304个车位。地面设置8个出入口,地下为设备层和19层的钢结构停车层,运用托盘式停车搬运、AGV自动存取车和手机App预约技术,单车平均存取车时间为90秒,满足潮汐存取车要求。该项目于去年10月28日开工,将于今年年底实现试运行。
副市长张小宏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