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城首个“沉井式停车库”年内将试运行 今年开建公共停车位6000个、新增错峰共享停车位2000个
■本报记者 张晓鸣
上海首个利用垂直盾构技术建设的智能地下车库正抓紧施工,计划于年内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这一探索为土地空间资源受限的老旧小区、医院等区域打开了增建停车设施新思路。
记者昨天从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政府开放月”活动获悉,今年本市启动实施新一轮停车资源优化民心工程三年行动,截至7月底已创建25个停车资源优化项目,开工建设4892个公共停车位,新增1316个错峰共享停车位,建成6个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车场(库)。计划到年底,创建停车资源优化项目40个,开工建设公共停车位6000个,新增错峰共享停车位2000个,建成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车场(库)20个,在中心城区和其他地区建设智慧道路停车场的比例分别达50%和30%。预计到2025年底,将累计创建停车资源优化项目100个,开工建设公共停车位1.5万个,新增错峰共享停车位5000个,建成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车场(库)60个,基本实现本市智慧道路停车场建设全覆盖。
平均单车存取时间约90秒
该智能地下车库项目位于静安区明园森林公园地块。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工程所使用的第一台国产化竖井掘进机正在井下掘进,目前1号井筒已掘进至22米深。
项目利用待建绿地的地下空间,采用装配式竖井垂直掘进技术,计划建设两座地下19层的智能机械停车库,即“沉井式停车库”。占地面积为286平方米,能提供304个停车泊位,可极大提高土地空间的复合利用率。
车库地面共设置8个出入口,地下为钢结构停车层,采用托盘式停车搬运、AGV自动存取车技术。建成投用后,可通过“上海停车”App实现自助预约存取车服务功能,平均单车存取时间约90秒,满足高峰时段存取车要求。
“传统的停车场,300平方米的占地最多可提供近30个车位,而沉井式停车场容量是其10倍。”建设方中铁十五局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单个竖井开挖直径23.02米,开挖深度约50.5米。相比于传统人工开挖的沉井施工方法,采用机械化沉井作业可以实现井下无人、地面少人,达到建井人“打井不下井”的目标,节约施工成本50%以上,有效提升了施工作业的安全性。
据调查统计,项目周边小区车位缺口约600个,停车难是现实矛盾。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缓解停车难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由央企和区属国企合资组建项目公司,利用社会资本建设公共停车库,为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探索了新途径。同时,多部门协同推进了该项目不同于常规项目的土地出让、规划审批、建设管理等问题,行业专家组成的技术攻关团队也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论证和保障。类似项目有望在其他区域推广。
“聪明”的停车场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依托数字化转型,上海“聪明”的停车场越来越多。信息查询、泊位预定、路径规划、场内导航、反向寻车、无感支付等功能都将成为智慧停车场的标配。
在许多车库找车时,即使拍了照片、在查询机上找到了路线,依然无法迅速找到车,令很多人头疼。针对这一痛点,已建成的西岸传媒港停车场使用了低耗能蓝牙室内定位技术,实现室内精准定位与室内实时导航。打开小程序选择反向寻车,即可按规划路线“锁定”车辆,实时步行导航至车位。不会走冤枉路,也不用绞尽脑汁“回忆”停车位置。
据介绍,下一步,市交通委、市道路运输局将抓住民心工程契机,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上海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运营管理规定》,研究编制《全市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进一步做好市级层面的政策引导支撑;总结推介新型技术形式,扩大建设试点范围;拓展“上海停车”App服务功能和停车预约覆盖面,探索建立用户积分体系和优惠机制;试点建设智慧公共停车场(库),提供停车全过程智能引导服务;加快建设智慧道路停车场,向小区居民提供分段计时、按月收费的优惠停车服务,加快停车数字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