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票难求的苏州船 韵味悠长的叙事诗
建成后的苏河华政段让市民得以更便捷地融入城市人文历史底蕴。
青年报记者 蒋梦婕 摄
苏州河,氤氲着光阴的流转,回荡着历史的声响。
沿着苏州河的九曲十八弯,岸边休闲的市民或漫步,或在傍晚的沿河休憩亭下品茗对弈;驻立水岸边的白鹭和夜鹭带来自然生机,实实在在的美丽画卷俯拾即是。从黑臭河道到如今水上航线的一票难求,苏州河向世人呈现的,是长达三十年上海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实践与探索,以及水岸联动的新成果。
一条蜿蜒流淌的苏州河,就是城市里一首韵味悠长的叙事诗。
本版撰文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从“黑如墨”到“美如画”
苏州河,在上海流淌出一道温柔而绵长的生命印记,城市空间在岸线生长,城市情怀亦随着悠悠柔波而荡漾。
苏州河,源 自太湖,全长125公里,经苏州入上海,流经上海境内53.1公里后注入黄浦江,是上海除黄浦江外最重要的河流。1848年11月27日,在正式文本中,首次将吴淞江(上海段)称为苏州河以来,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它是上海人的情感纽带,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在不同年岁人的心中,对苏州河的印象也不尽相同。有人说,年长者充满着工业化记忆;中年人不会忘记那一段鱼虾绝迹的岁月,而对于现在的都市人来说,这条河是充满鸟语花香的滨水公共空间,是时髦好玩的城市“会客厅”,也是晚饭后健身跑步的好选择。河岸联动的生动图景和美好生活长卷的诞生,离不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的誓言和奋斗,这才让苏州河彻底改变了模样。
纺织厂、面粉厂、化工厂、机器厂等庞大的厂房、轰鸣的机器、高耸的烟囱,这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诞生和发展的写照。1920年以后,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苏州河开始出现黑臭现象。到1978年苏州河在上海境内全部遭受污染,市区河段终年黑臭,鱼虾绝迹,垃圾漂浮于水面,成为影响上海城市环境的痛点。沿河而居的市民更是苦不堪言,有居民回忆:“只要一刮东南风,家里全是臭味,窗户是万万不能开的,每到夏天,屋内闷热难耐。”
1997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立,开展了共四期的苏州河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恢复苏州河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并将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的路径、技术和政策体系进行了系统验证。
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那条显眼的“黄黑线”基本消失了。后经过二期、三期治理,苏州河干支流水质明显改善,干流和主要支流中心城区段基本消除黑臭,河道整洁、水面干净的苏州河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在经过整治之后,苏州河也结束了鱼虾绝迹的历史。2011年至2012年开展的苏州河鱼类调查共采集到鱼类21种,较2004年调查的5种明显上升,且鱼类物种组成相对丰富,鲫鱼等耐污种类已能全河段分布。如今,各种水鸟河上竞翔,沿岸筑巢的场景,常常引得人们驻足拍摄。
“黑如墨”到“美如画”,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 如今,位于苏州河南岸一座半岛上的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内,有一座用于开展水环境科普教育的梦清馆,它是由1933年建成的上海啤酒厂灌装车间改造而来,老厂房变身科普馆,向市民游客讲述的正是苏州河的前世今生。
从水质治理到营造高品质生活岸线
水质治理只是第一步。2002年,上海市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提出了“人民之江”的发展目标,逐步推动生产岸线向综合服务岸线转变,苏州河也从单一的水质治理逐步向营造高品质生活岸线转变。
从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时间内,苏州河沿岸累计辟通了63处“断点”,新建了15公里滨河“绿道”,由此也实现了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串连起苏州河两岸约150公顷绿地和开放空间。
长宁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交通管理科的吴璇这几年就与苏州河长宁段的贯通和进一步品质提升工作打着交道,“在大的工作方针下,长宁区内11.2公里沿河贯通工程也在之前苏州河水体整治、堤防改造,抬高步行段高度等基础上,一步步推进和完成。苏州河的全线贯通意味着,只要你愿意,选一个晴朗舒适的天气,从外滩源出发,沿着步道,一路向西,你能畅通无阻地直接走到外环线!”
在未贯通之前,小区、高校、国企、公园,还有部分市政道路,各种各样的主体沿着苏州河盘根错节,情况多样又复杂。同时,长宁区的腹地比较狭窄,最终是靠着巧思和多方配合,才建成了苏州河步道,打开了沿线公共空间,也确保了市民有了良好的体验感。而对紧邻苏州河的小区、学校宿舍来说,如今都采用了电子门禁的方式,做成软隔断,同时也通过安装探头的方式,为居民和师生的正常生活加一道“安全锁”。
尤其是华政段的建成,在吴璇看来,这是一颗璀璨的“苏河明珠”,自带着光芒,也有着讲述不尽的故事。被苏州河以U形紧紧拥抱住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作为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学校园,好似一座楔形半岛,雅香肆意、幽静迷人,百年建筑与悠悠河水相映生辉,沿途的景色也随着四季更迭焕新。市民游客既可以走步道,更可以沿着多个入口,直接步入百年校园,27栋“国保级”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深深镌刻着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七十多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承载着城市记忆、传承着城市文脉。
为确保滨水空间进一步打开,华政长宁校区也在贯通工程中积极腾挪空间,采用绿植挪位调整、绿篱后退等方式,将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
缓坡草坪、精致花境、匠心点景……晨昏日暮间,周边的居民更是因为建成的苏河步道和开放的校园而多“赚”到一个“后花园”。袁女士一家住在附近的海鑫公寓,经常在苏州河两岸的步道散步,不时也会拐入校园。校园的开放,让人们更方便地打开“城市之窗”,触摸人文历史底蕴。
“螺蛳壳里做道场”,用这样一句话形容这段900多米步道的精妙,当是恰如其分的。吴璇清晰地记得,最初的方案只考虑了在步道两端和中间设置3个“景观点”,经过和校方以及设计方的反复挖掘,不断改造提升,华政段从原有单一的“人行步道+植物绿化”的景观形式改造成为“校园景观+共享空间+滨河步廊”的全新模式,最终呈现出思孟园、格致园、倚竹院、獬豸园、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法剧场、银杏院和书香园在内的苏州河华政段“一带十点”的公共空间景观,散发出别样魅力。
吴璇对此如数家珍:“思孟园”是这段滨河空间的起点,为的是纪念校园内曾为学生宿舍的43号楼“思孟堂”,建筑门前竖立起一座鲜花廊架;桃李园,栽种的正是满园的桃树和李树,带着“桃李满天下”的象征;体育楼边是獬豸园,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有着司法正大光明之意,与政法院校的意涵再相配不过。从堆叠的太湖石中,可隐隐看出石狮子的轮廓,另一侧,旱溪上架着一座小拱桥,精巧的景观小品拨动心弦……
从岸上观景到“悠游苏州河”
“一江一河”正在逐步成为连续贯通里程最长、城市更新区域最大、城市功能最为丰富的城市滨水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持续提升。
“一江一河”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上海城市的发展史,“一江一河”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如今,在滨水公共空间区域,大量的历史、文化、工业建筑和遗存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修缮、活化、再利用,向社会公众提供了独特的滨水文化和历史体验。苏州河沿岸的静安四行仓库、总商会旧址、慎余里、天后宫,黄浦外滩源划船俱乐部,虹口邮政博物馆、河滨大楼,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普陀M50创意园区、创享塔生活园区等历史建筑、工业遗存,都已经形成特色和亮点,成为引领城市更新、功能重塑的典型案例和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一江一河”正在不断注入体育、文化、旅游等功能和活动,不断激发“母亲河”焕发新活力。近年来,在滨水公共空间、桥下空间因地制宜开展了各类体育公园、篮球场、小型足球场、滑板轮滑等一系列体育设施布局,黄浦江沿岸地区成功举办了滨江五区健身大联动、上海马拉松、上海杯帆船赛等重大体育活动,苏州河沿岸地区举办了传统龙舟赛、赛艇公开赛等群众性活动、专业性赛事。
去年9月17日,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开通了。黄浦“最上海”、虹口“海派味”、静安“国际范”、长宁“时尚风”、普陀“烟火气”……市民游客乘船悠游苏州河,望得见水、触碰到绿、品味到城市历史、享受到城市艺术,一起阅读苏州河上流淌的城市故事。
今年5月1日,苏州河中山公园码头也启用了,这是苏州河上的第五处游船码头。岸边是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的百年“国保级”历史建筑,与水清岸绿的苏州河相映成辉。一条从中山公园码头出发的航线同时开航,带领游客体验水陆联动的悠游苏州河海派城市考古系列之“思享华政”主题研学路线。
“你在船上看风景,岸上看你是风景”,蜿蜒在人民城市中的母亲河也因此有了更可亲、更可近、更可期的表情,逐渐成为绽放上海美好生活的“城市秀带”。
“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是上海城市精细化治理最大的实践区之一。市“一江一河”办介绍,通过全民共建,我们践行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宗旨,实现了“还江于民”“还岸于民”的目标,同时,正努力构建全民共治的社会氛围,共同管理好、维护好,最终实现全民共享美好城市家园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