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清、岸美、宜游 “一江一河” 正向世界级滨水区迈进
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城市的“母亲河”。170多年前上海开埠,“一江一河”两岸开始成为商船云集、中外贸易的“大码头”,中国最早的现代化水厂、船厂、煤气厂、纺纱厂都在这里诞生。如今,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贯通,还江于民、还岸于民,昔日的“工业锈带”逐步蜕变为今天水清、岸美、宜游的“生活秀带”。在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来临之际,24日,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组织下,20多家中外媒体走进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乘船漫游苏州河,了解正向世界级滨水区迈进的“一江一河”建设治理经验以及上海的城市更新与发展。
中外媒体记者体验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摄影:曹磊)
从黑臭严重到水清岸绿 打造上海的城市名片”
上海,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与奔涌的黄浦江相比,温婉的苏州河承载了上海人更多的烟火记忆。从黑臭严重到水清岸绿,苏州河也见证了上海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成为上海治水成效的集中体现和典型示范。
1998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苏州河开启了跨度二十多年的全面治理新篇章。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实施了四期工程,总投资达400多亿元。目前,苏州河干支流已全面消除黑臭和劣V类水体,干流7个水质监测断面中6个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鱼类种类数量,从2004年5种增加到2019年45种,生态系统显著改善。从“鱼虾绝代”到“人见人爱”,过去无人踏足的苏州河两岸如今是上海市民休憩的好去处。
据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阮仁良介绍,未来,我们将持续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为目标,把苏州河打造成上海的“城市项链、发展名片和游憩宝地”。
如今的苏州河水清、岸美、宜游(摄影:曹磊)
“工业锈带”逐步蜕变“生活秀带” 打造世界级滨水区
与许多国际著名的滨水区相似,“一江一河”沿岸大量的工业、码头、仓储造就了城市曾经的辉煌,而进入后工业时代后,随着产业结构、功能布局调整步入衰落期。2002年,上海市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到2015年实施第一轮“黄浦江沿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再到2018年聚焦苏州河两岸贯通和品质提升工程,近二十年来“一江一河”经历了基础建设、功能培育、品质提升等多个发展时期和阶段,并在进入新时代之后逐步将重心转移到高品质公共空间建设上来。
从2002年到2018年,黄浦江沿岸地区企事业单位动迁安置近3500家,释放的滨江用地主要用于建设全民开放共享的滨江绿地、公园、广场,累计建成了约1200公顷更加绿色生态的开放空间,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核心段45公里公共空间基本贯通,集漫步、跑步、骑行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滨江“三道”总长约150公里。
上海市城市规划馆里的“一江一河”展厅(摄影:曹磊)
从2018至2020的三年时间内,苏州河沿岸累计辟通了约63处“断点”,新建了约15公里滨河“绿道”,实现了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串连了苏州河两岸约150公顷绿地和开放空间。同时,“一江一河”滨水空间陆续建设了“望江驿”、“水岸汇”、“杨树浦”、“苏河轩”等一系列约70余处各具特色的品牌“驿站”,为全体市民提供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一江一河”正在逐步成为连续贯通里程最长、城市更新区域最大、城市功能最为丰富的城市滨水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了持续提升。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一级巡视员朱剑豪在介绍时表示,上海城市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江一河”的发展史,“一江一河”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滨水公共空间区域,大量的历史、文化、工业建筑和遗存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修缮、活化、再利用,向社会公众提供了独特的滨水文化和历史体验。黄浦江沿岸的浦东“上海船厂1862”、民生筒仓,杨浦国棉十七厂、杨树浦电厂、水厂,黄浦老码头创意园区、江南造船厂旧址,徐汇铁路南浦站、龙华机场等等,苏州河沿岸的静安四行仓库、总商会旧址、慎余里、天后宫,黄浦外滩源划船俱乐部,虹口邮政博物馆、河滨大楼,长宁华东政法大学,普陀M50创意园区、创享塔生活园区等历史建筑、工业遗存,都已经形成特色和亮点,成为引领城市更新、功能重塑的典型案例和网红“打卡地”。
“处处皆可行,所见皆风景” 打造“一江一河”文旅品牌
近年来,“一江一河”正在不断注入体育、文化、旅游等功能和活动,不断激发“母亲河”焕发新活力。在滨水公共空间、桥下空间因地制宜开展了各类体育公园、篮球场、小型足球场、滑板轮滑等一系列体育设施布局,黄浦江沿岸地区成功举办了滨江五区健身大联动、上海马拉松、上海杯帆船赛等重大体育活动,苏州河沿岸地区举办了传统龙舟赛、赛艇公开赛等群众性活动、专业性赛事,浦东美术馆、西岸美术馆大道、一系列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展、音乐节等活动为“一江一河”不断集聚人气,激发活力。
在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可遥望上海的“三件套”(摄影:曹磊)
随着“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两岸散落的旅游资源也在“串珠成链”。在苏州河畔,百年工业、百年金融、百年贸易留下了丰厚的历史印迹。苏州河沿岸文化场馆、景观建筑93处,沿岸五区资源各具特色,黄浦是“最上海”,虹口是“海派味”,静安是“国际范”,长宁是“时尚风”,普陀是“烟火气”。
上海市文旅局副局长张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以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和沿岸步道为‘链’,以游览码头为节点,积极会同各区,推动‘一区一特色’的水岸联动发展。已推出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介绍和在今年上海旅游节期间推出的《海派城市考古》苏州河旅游手册,将沿岸205处旅游资源介绍给游客。我们希望在上海的旅游功能提升过程中,让游客们体验上海的不同场景。通过我们的资源分类推介、游览时长的告知,形成菜单式的推荐模式,并通过旅游达人的体验、短视频的传播、旅游电商平台的推介等,找到各自所需的活动、消费、体验场景,让苏州河沿岸‘处处是风景’。比如酒吧文化、建筑可阅读、演绎大舞台、亲子活动等。此外,我们也统一了苏州河旅游LOGO,在游船码头和沿河驿站等公共空间,着力强化苏州河旅游的整体视觉形象,打造苏州河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