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推广交通违法智能抓拍系统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交通大整治开展以来,上海公安机关将科技手段的应用作为常态长效严格执法的一项基础前提。今年4月,公安部门研发了“路口交通违法智能抓拍系统”并在静安区先行试点。记者昨天从市公安局专题发布会上获悉,相较于以往,静安区使用这种装备后的路口日均查处违法行为下降近一半,执法成效显著。据悉,目前全市首批42个路口已率先启用,下一步将在全市推广。
昨天下午,在市公安局静安分局内,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的大屏幕上,正实时刷新着静安区多个路段内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记者在现场看到,行驶方向、违法类型、抓拍时间、牌照等信息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
“所有自动抓拍的违法行为我们都会作证据审核,再由交警部门对其开具处罚。”静安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4月26日,静安区在威海路、成都南路等3个路口建设使用这种装备后,有效查处机动车逆行、实线变道、滞留网格线、驶入非机动车道等多种违法行为9000余起,通过近三个月的整治和宣传,目前日均查处数在100起左右,比之前下降了近一半。
据市公安局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主要整合了电子警察、治安卡口、高清探头等前端采集的图像监控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高清监控设备采集的交通违法视频数据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按照技术标准形成车辆违法数据,实现了对交通违法的实时发现、实时报警处理。
记者获悉,目前,全市所有区县的部分主干道路上,均已加装了配套的设备和系统,24小时监测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违法行为,取得了初步成效。
“与传统意义上的电子警察相比,其整合用于执法的监控资源更加广泛,且原先只能单一拍摄一种或几种违法行为的限制也将得到突破,可记录多种违法行为,实现‘一机多用’。”上海交警总队副总队长韦恺人表示,另一方面,这种技术也与现场执法民警形成有效互补。
上海警方提醒广大交通参与者,随着“交通违法监控智能识别装置”的不断推广,智能化、信息化非现场执法的覆盖面也会越来越广,不管在哪条路、哪个路口,不管是对违法变道还是违法停车等各类违法行为,驾驶员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