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房子新生态,邻里关系新变化
■本报记者 栾吟之
市中心的老城厢,原本是邻居和睦、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之地”。随着老房子租客涌入和居住空间重新布局,老建筑不当使用、负荷加剧,邻里关系也出现新的变化和矛盾。这些状况该如何改善?
日前,静安寺街道联手同济大学师生,选择静安寺街道范围内具有代表性且普遍风貌质量较好的八个“邨、坊、里、弄”片区进行调研。通过对愚园路361弄愚谷邨、愚园路419弄十样景、愚园路520弄四明体育弄、愚园路579弄中实新邨、愚园路608弄文元坊、华山路293弄大胜胡同、富民路182弄裕华新村和长乐路774弄南华新村等147栋建筑以及居民居住状况展开深度调研,了解这些典型传统居住片区的历史、现状和居民诉求,同时也为上海老弄堂、老房子保护提供一种全新思路。
老房居民怀念“熟人氛围”
静安寺街道留存着上海为数不多的较大规模的成片弄堂与优秀历史建筑。静安寺街道主任强鹏程说,“邨、坊、里、弄”等居住空间不仅呈现了传统建筑风貌,也保留了老上海弄堂的生活气息。
据《上海住宅建设志》记载,静安区共有解放前建成的各类里弄993片,其中位于静安寺街道境内的片区约150处。里弄名称直接带有邨(村)、坊、里、弄的片区数量分别为38、33、43和7片,此外有“公寓”、“别墅”、“园”、“巷”等其他片区共29处。以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组成的文元坊,有25.8%的居民认为自己的房屋很好,居住很舒服;有48.4%的居民认为自己的房屋一般,但是可以住。只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愿意动迁到新公房,无论是否愿意搬走的居民,只有6.5%觉得“居住得很差”;而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愚谷邨,72.5%居民也希望能够留在原地。
据同济大学实践团调研分析,老人们不愿意离开老房子的主要原因,就是“远亲不如近邻”。在新式里弄住宅“四明体育弄”,许多老人是这里的原住民,他们因为“熟悉”而不愿离去。几名老年居民说,这里交通便利,购物和看病都很方便。不愿搬去新小区最重要的原因是“邻里之间都很熟悉”,小区的熟人氛围让他们觉得“很适意”。记者发现,在这些邨坊里弄住上几十年的老居民们,彼此之间都很熟悉。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远亲不如近邻”,周围都是熟悉的人,即便儿女不在身边,心理上的孤独感也会被熟悉的邻居弥补不少。
新生态产生新邻里矛盾
然而调研也显示,这些村坊里弄也会产生邻里矛盾。
租客的出现造成了老房子里的新型邻里矛盾。随着社区结构的变化,一些老房子的出租率达20%甚至更高。市中心高昂的房租往往伴随着群租,对公用部位的争夺引发较大矛盾,同时各地外来人员生活习惯有差异,与原住户之间也无交流,太晚归来或产生噪音等因素,对老人来说也造成致命干扰。一些老居民抱怨说,租客对历史建筑没有感情,会凭借自己的需求造成破坏。
有一幢老房子里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三楼连同北侧亭子间一起,被一家房产公司收购,导致租客中既有外籍白领又有打工者。打工者小李租下7平方米储藏间,他独自居住,房间里仅能放置简单一床一桌,没有厨房也没有厕所,小李每天到一楼的公共卫生间如厕。而外国租客则居住在南向大开间加阁楼,有40平方米、室外还有独立卫生间。彼此生活状态处于较大的差异之中。
居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让邻里关系变得疏远。比如,愚谷邨的弄堂空间是“鱼骨状”,由主弄与支弄组成。主弄起着弄内公共广场的作用,相当于弄内“社区中心”,而连接每家每户的支弄,既有共享空间的意味,又是自家居住空间的延伸。支弄也成为一个最基本的活跃社交场所,既增进邻里关系、也使整个小区热闹起来。而如今,“空间尺度”大大减少,越来越多私家车停入3.5米宽的支弄,再加上各种非机动车的随意停放,原先的活动场所已经纯粹变为静态交通空间。
重构和谐邻里关系
如何才能重构老房子里的和谐邻里关系?
调研指导老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说,传统居住社区是城市宝贵的物质遗产,但是居民的生活更具无形价值。历史建筑中居民长时间培养出来的邻里关系与生活方式是现在“钢筋丛林”都市中难觅的。
在一幢目前居住着9户人家的老房子里:每户人家平均居住面积为33.3平方米,经过政府改造后均有独立卫生间。老葛夫妇和老母亲居住在二楼整层,居住面积共83.6平方米,他们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住得很舒适”。三楼住户方先生一家三口,向三楼原住户购买了父母隔壁邻居房屋的使用权,搬来与父母同住。这对年轻夫妇说:“我们重视历史建筑蕴藏的丰富底蕴,并想创造新的使用方式。”
调研者认为,用市场化手段“局部收购”的做法很有借鉴价值。“老中青”三代居住,既保留了老房子重要的历史要素,又创意性地利用并改造空间,为老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
调研者认为,相比于少数现代公寓底层活动大厅,历史建筑其实更容易形成这样的个性化空间,公共的露台、洋房前的院子,还有些空置的储藏空间等,只要经过小小的改造,就可以改造成邻里之间的社交空间,为构建邻里关系提供稳定场所。同样道理,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居民或大的房屋中介机构以局部收租的办法,将相邻狭小的房间租赁下来,重新进行空间布局,同样可以让老建筑合理使用,而且保留弄堂特有的人文生态。
还有一些居民提出,可以借助物业公司实现居住空间的再分配,使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住户获得空间较宽敞的成套住宅,实现厨卫独立;也可以由物业收储并整合空置部分,出租给公司或团体开展合适的公共活动,比如老年之家、书画培训等,为周边居民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