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韵、国际范、最终落在幸福感!静安打造卓越城区,要对标最高标准来“投篮”
“把张园保护好,就是留住文脉,留得住乡愁。”
在今年的《对话区委书记》首期节目中,静安区委书记于勇邀请十多位生活、工作在静安的市民,来到重装回归的张园西区,展开一场下午茶式的对话。他们身后,阳光投射在石库门天井中,怀旧的青砖木窗上印下几处斑斓光影。
历时四年修缮改造,张园西区一座座石库门建筑群褪去岁月烟尘,注入发展新动能,成为城市新地标。这样的焕然新生,让广大市民共享城市更新的红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图景的具体呈现。
“张园的发展,南京西路的发展,是上海的城市变迁史。”于勇说:“践行和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静安有基础,更有责任!”
视频制作:王俊特
(一)
漫步张园弄堂,细心的市民会发现砖墙上斑驳的印迹、木窗框上老居民敲出的钉眼,却很难发觉角落里通过喷绘穿上“迷彩”、与老建筑融为一体的摄像头。
“一般的视频监控不是金属色就是白色,在历史建筑外墙其实很突兀、密度也高。精细化管理,意味着每一个细节都要打磨。” 静安置业集团董事长时筠仑说。
历史建筑肌理与现代设施的“显”与“藏”,正是张园有机更新一个缩影。
遵循“留改拆”的城市更新理念,张园“征而不拆、人走房留”,自动迁工作开始,就考虑为后续保护发展提供有效依据。时筠仑介绍,“从原始设计、建造商、第一代业主,以及在百年来历次变更、维修,我们都建档,从文字版到3D建模,一幢一档。”
2018年启动保护性征收前,这片区域共有老居民1122户,单位42证,其中半数居民还在使用手拎马桶。“一个房子里住了十几户人家,水龙头、水表十几个,小房子里面还搞了小阁楼、很窄的活动楼梯。”于勇说,“现在老百姓都搬到新居去了,一些老居民也会回来看看,以前和现在的环境有一个对照,非常感慨。”
在历史风貌保护区进行地上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在国内也尚属首次。华建集团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李林说,未来的张园东部区域将开发地下三层空间,实现三条地铁线路的换乘。“要激活整个区域的活力,所有地上建筑的配套都需要通过地下空间的拓展,来达到一个城市更新的目的。”
如今,时尚生活和传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以新的姿态拥抱市民。于勇说,“西区注重首店、首秀、首发效应,导入体验式、引领性的时尚消费。未来南片设计了一个演艺中心,目标定位是搞驻场演出,北部地区是请日本的隈研吾大师设计的美术馆。有高端的商业,有文化,交通也很便捷。”
(二)
张园西区的焕新归来,为南京西路商圈注入了海派石库门的优雅基调。经过20多年的综合开发,这里已成为引领上海消费潮流的地标性商圈。“南京西路其实是上海最早的马路,上海第一辆的有轨电车就是在这里通行的。通过改造,不断强化功能、提升能级,塑造了今日南京西路的面貌。”于勇说。
他介绍,南京西路可以划分为四大片区:从最东面的兴业太古汇,到恒隆广场、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广场组成的梅泰恒“金三角”,再到越洋广场、会德丰国际广场、嘉里中心、久光百货、1788国际中心组成的“金五星”,最西面的协和城地块,将在12月开工。
同时,现有成熟的商业载体也通过改造不断提升能级。如锦沧文华广场,将原先单一酒店业态升级改造为“高端办公+高端精致购物中心”的复合型商业体,7月迎来意大利OTB集团旗下的四大先锋时尚设计品牌的高能级首店。位于南京西路黄金地段的“上海机场城市航站楼”实施整体优化升级,计划明年下半年建成。
静安是上海楼宇经济重要发祥地,去年诞生在静安的上海首栋百亿元税收楼恒隆广场,总部经济、外资经济高度集中。于勇透露,恒隆广场今年1-10月份税收达到95亿元,年底前将再度破百亿。
“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持续提高经济密度和单位投入产出效率。如果固步自封,满足于已有的一些成绩,就会不思进取。”于勇以投篮球做比喻,“工作设定的目标好比篮球架的高度。如果太高,100个人投球谁都投不进去,太低了谁都能进,也没兴趣。设置一个高度,找到差距,才会有动力、有追求。”
未来,静安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还将谱写怎样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三)
新征程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将会更加丰富多样。于勇说,坚持人民至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静安瞄准“旧老小难”持续发力。
旧住房改造是静安最大的民生。2020年4月,静安区提前完成成片二级旧里的改造任务,随即将旧改征收主战场转向剩余的47幅、近14万平方米的零星二级旧里地块,力争2025年在中心城区率先完成零改任务,到2027年,小梁薄板房屋改造项目全面完成,到2032年,不成套职工住宅改造项目全面完成。
“明年将重点推进天目西路街道的蕃瓜弄项目,一个老的工人新村,标准的小梁薄板。马上要启动二轮征询,参照彭浦新村街道的模式,原拆原建。”于勇说。
彭三五期旧住房成套改造前后
同时,针对老公房加装电梯,2014年全市第一台在静安加装运行以来,静安创造了诸多“第一”。“现在是从一个一个装到整个小区批量装,已有29,000户老百姓获益,老百姓获得感非常强烈,我们也提出能装愿装尽快装。”
老,解决养老问题。于勇介绍,“一张床,把养老机构的服务延伸到家里。一顿饭,我们开设长者食堂,有的老人行动不方便,我们会送餐上门,从送一餐发展到一天送三餐。还有为老服务的一批站点,一键叫车、一键叫医等‘一键通’。”
针对0-3岁孩子这个“最柔软的群体”,静安新增普惠性托育点,其中江宁路街道在全国率先探索临时性托管“宝宝屋”,让3岁以下的婴幼儿就近就能够享受到安全、普惠的照护。
“目前四家有的开在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公办的托幼机构,有的开在居民区里,与社区服务功能相融合。”区早教指导研究中心主任林丽说,“一位奶奶跟我说,孙女从出生到现在16个月,自己没有喘息的时间。现在把孩子放过来,可以到老年大学去跳个舞,老百姓实实在在有获得感、幸福感。”
针对停车难等问题,静安区和中铁十五局合作的垂直掘进(盾构)地下智慧车库项目日前已经开工,项目在规划待建绿地地下空间建设两座智慧停车库,设置停车位304个,是上海首个“沉井式”停车库。
“我们讲积小胜为大胜,久久为功。”于勇说,“每年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包括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要努力让市民感受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人民城市建设成果。”
访谈最后,于勇谈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人的希冀。“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年轻人代表未来,我们要更好地把我们的营商环境、生活环境搞得更好,吸引一大批年轻人来静安干事创业,圆梦创梦。”
摄影:肖鸣亮视频拍摄:静安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