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绿色成为人民城市动人底色——上海绿化市容“这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上海绿化市容行业围绕“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目标愿景,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行业发展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着力打造“公园里的城市”,生态空间“量质齐升”,市容景观“增品提质”,绿色逐步成为人民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公共绿地
不懈提升量与质
“花城”四季有看点
上海“地少人多”,上世纪90年代初,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1平方米。截至2021年底,全市绿地面积达17.12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8平方米,全市共有公园532座,公园数量是2011年的3.5倍。
十年来,一大批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备、具备城市公园条件的公园绿地不断纳入城市公园名录,口袋公园、乡村公园、主题公园作为上海公园体系的有效补充也开始纳入公园体系,公园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上海公园数量增加至532座,其中,城市公园399座、口袋公园103座、乡村公园29座、主题公园1座。
数量增加的同时,上海公园的品质也在提升。上海不断加大城市公园延长开放力度,延长开放比例达到城市公园总数的90%以上,60%左右的公园更是实现了全年全天延长开放。同时,上海推进有条件的公园实现免费开放,桂林公园、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世纪公园、上海植物园、曲水园先后免费开放,收费公园减少至12座。
上海多座公园还先后实施了免费为市民游客提供针线包、临时寄存、免费饮用水、手机充电等12项便民利民举措,上海的城市公园中有297座公园设有健身体育设施,每天在公园绿地中健身的市民超过百万人次。绿化部门在全市公园举办“园艺大讲堂”公益讲座,每年为市民游客提供公益性质的植物科普课堂300余场。
上海积极建设“上海花城”,开展有特色的公园主题文化活动,经过多年培育已打造“梅花展”“郁金香展”“樱花展”“杜鹃花展”“菊花展”等多个系列主题活动,每年有230多场。上海国际花展、辰山草地音乐会、静安雕塑公园国际雕塑展、陆家嘴中心绿地咖啡文化节、徐汇星期音乐会等公园主题拓展活动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从2016年开始,上海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按照“小”“多”“匀”的布局特色积极推进,截至2021年12月底,上海新建、提升改造310座口袋公园,总面积约111.5万平方米。
十年来,上海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其其中,外环生态专项基本建成,形成近5000公顷规模的环城绿带商务区“绿谷”、迪士尼核心区等一批高品质绿地项目先后建成;徐汇中环绿廊、宝山南大、吴泾化工区等一批环境综合整治区域绿地建设项目成效显著;桃浦中央公园、三林、张家浜、东沟、康家村等一批楔形绿地全面进入建设阶段,取得较大进展;全市7座郊野公园建成并开园运营,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建成对外开放。
“十三五”以来,上海绿道一直保持着每年200公里的生长速度,截至2021年底,已建成黄浦江滨江绿道、苏州河绿道和外环绿道等共计1306公里。
2011年底,上海有行道树92.5万株,2021年底增至约145多万株。2011年起,上海开始林荫道建设,目前已创建命名林荫道317条,多条林荫道连线成片,形成15个林荫片区。
围绕“一路一景”,2017年起,上海启动绿化特色道路创建,打造了以樱花、美人梅、月季、红枫、黄连木等四季有景的绿化特色景观道路,截至2021年底,已创建命名绿化特色道路61条。
林业建设
万亩林地拔地起
城市绿洲可穿行
上海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总目标,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布局、强化监督、发挥效益”的工作路径,攻坚克难,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林业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担当,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积极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新造约37万亩林地,建成17片(条)市级重点生态廊道,森林覆盖率增至19.42%,上海的林业生态空间持续扩大,森林城市体系初步建成,森林资源总体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为维护生态安全、增添民生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建立178个标准化乡镇林业站、90个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5支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队伍、三级林长体系以及近2000人的林长队伍,实现森林资源“一张图”应用新模式,行业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有害生物和森林火情监测预警体系发挥作用,基层体系与能力建设不断夯实,为林业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创建93家安全优质信得过果园,建成8个千亩开放休闲林地,其他小微开放休闲林地、城市公园也在上海多点开花,花,将原本“看得见走不进”的密林改造成了“可穿行的城市绿洲”,林下经济发展加快、林地综合利用提升,林业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生态惠民工程落地见效。
生态保护
守护“家底”和红线
全社会共同参与
十年来,上海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将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约13万公顷的土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并建成22个重要栖息地;新划设4个野生动物禁猎区;成功完成近4万亩大型湿地“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
湿地保护修复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扎实开展,上海出台《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发布《上海市重要湿地名录(第一批)》,纳入13块共计121309.6公顷市级重要湿地,建立上海市湿地生态补偿制度(覆盖面积263864公顷),整合优化初步形成全市面积达114805.79公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野生动植物资源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上海在自贸区开展进口审批流程再造试点,实现行政许可审批时间、材料双减半目标,年均办结相关行政许可3000余项,涉及合同金额数百亿元。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上海逐步建成由5个国家级、51个市级监测站组成的监测体系(监测面积1020平方公里)。
上海已掌握全市资源本底和近十年的变化状态,完成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野生动物调查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上海每年借助“爱鸟周”“湿地日”等主题举办湿地保护摄影和市民观鸟赛等多种宣传活动,组织志愿者参与科普宣传、科研监测、栖息地维护、社区宣传督导等,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内外组织开展湿地宣教、管理、建设等方面合作交流,全社会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环境卫生
精雕细琢绣花功
便民服务践初心
十年来,上海环卫行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城市保洁、环境保障、建筑垃圾管理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升,“颜值”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上海道路保洁行业以“三全四化”为着力点,对照“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完善标准规范,培养专业队伍,注重机械装备,优化作业模式,以点带面建成“四无一见”式高标准保洁区域(道路)150块(条),道路保洁机械化率达到96%,市民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上海持续推进“厕所革命”,通过第三卫生间、适老适幼化设施改造和延长开放时间、提供免费厕纸、冬季热水洗手等服务,切实提高市民如厕便利度、舒适度。
装修垃圾收运模式不断创新,逐步从“临时堆放”向专用箱、预约交付等多元模式转变,乱堆乱放乱收费得到有效治理。
文明行业创建显成效,公厕管理与服务行业、道路保洁和垃圾清运行业已分别连续8年和6年跻身上海文明行业。
十年来,上海建筑垃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成效不断凸显。坚持依法治理,修订完善《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等规章,配套发布系列文件。坚持科学治理,依属性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管理、智慧监管,2021年,14434万吨建筑垃圾得到妥善处置。上海坚持全程管理,建立完善建筑垃圾收运处体系,全面落实密闭运输要求,努力保障交通安全,非法倾倒处置现象大幅减少。
市容环境
城市形象悦宾客
城市品格润人心
自十八大以来,上海市容环境治理滚动销项、创新添美、机制优化,经历了从治脏治乱到治丑治俗的转变,城市形象持续提升,城市品格浸润人心,城市环境更加宜人,市容环境逐步从“盆景”向“风景”发展,市容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软实力、竞争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
一是补短板,难题顽症有效攻克。2013年开展老旧小区、集市菜场、轨交站点、学校、医院周边等“特定区域”三年行动,消除3164个短板问题。2014年开展无序设摊综合治理,乱设摊数量从3万多个控制到目前的7000个。2016年开展“乱设摊、乱占道、乱设广告、乱张贴、乱抛物”三年行动,治理3268处点位和1696个督办事项。近年来,上海成功拆除占道经营性亭棚3700余个,机动车清洗场站备案率达90%以上,薄弱区域和撤制镇环境持续改善。
二是树样板,建设治理持续增靓。上海聚焦“做减法、全要素、一体化”,2018年起,启动“美丽街区”建设,衡复风貌区、愚园路、青溪古镇等街区示范引领,截至2021年底,“美丽街区”总数已达452个,总面积约338平方公里,覆盖率约27.3%。上海持续推进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三年行动,已优化提升1.3万余处。亚信峰会、花博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保障圆满完成。五年的进博市容保障工作已完成1.3万余个优化提升项目和2.5万个问题督办。聚焦“一江一河”,上海还持续提升公共空间市容环境品质,市民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三是建模板,制度机制强化管理。上海建立市、区、街镇三级市政市容工作综合协调机制。2015年实施《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办法》,“我的门前我负责,我的区域我清洁”蔚然成风。816个自律自治组织、72个“市容观察点”全面赋能。2017年颁布实施《城市容貌规范》,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达标和示范街镇创建复评机制夯实基础、市容环境质量社会公众满意度等测评机制不断完善、市容保障服务队伍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景观照明
浦江光影树品牌
流光溢彩处处见
过去十年,上海绿化市容部门与相关部门、各区通力协作,将景观照明打造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
一是高起点完善规划政策法规体系。市政府批复了《上海市景观照明总体规划》《黄浦江两岸景观照明总体方案》,颁布了《上海市景观照明管理办法》,审定了《“一河两高架”景观照明总体方案》,市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二是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及提升改造。黄浦江核心段“流光溢彩”,完成了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之间45公里岸线、近1000栋建筑、25个码头、4座跨江大桥景观照明的新建改建,形成了“黄浦江光影秀”品牌;苏州河两岸“温馨雅致”,围绕“堤岸、滨水步道、滨水绿化、建筑、桥梁”五大体系,结合宾馆饭店、商务楼宇、历史建筑、风貌街区以及住宅小区特点,完成了42公里岸线、28座桥梁、300余幢楼宇的景观照明建设及提升改造;重要节点亮点纷呈,今年小陆家嘴地区部分楼宇、东方明珠电视塔、苏州河华政段、延安路高架长宁段等完成了景观照明提升改造。
三是高标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重大活动、重要节日保障有力,完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进口博览会等保障任务,展示城市形象和魅力;景观照明集中控制系统基本建成,全市核心区域、重要区域的景观照明纳入了市、区集中控制系统;景观照明应急预案运转有序,台风、高温等气象灾害预警期间,绿化市容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调整启闭范围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