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 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 努力实现城区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引领力、创新力、影响力全面提升
远眺静安商务楼宇群。 余儒文摄
奋进 努力当好模范、成为典范、引领风范、打造示范
静安
“一轴三带”
打造四个核心功能区
一流营商环境推动
“上下楼变上下游”
“全球服务商计划”
实现“在静安为全球”
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这是静安区当下的发展目标。
国际化、高端化的产业经济优势,有着高度集聚的国际商贸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众创空间等,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汇集,“全球服务商计划”不断推进……这些是静安区的鲜明特征。
近年来,静安区注重系统谋划、融合发展、提升功能,区域功能布局持续优化。大力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带动全区整体提升、全面发展。“三带”2021年实现税收收入535.80亿元,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63.65%,成为静安发展能级最高、要素最密集的区域。
未来五年,静安区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全面完成“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努力让城区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引领力、创新力、影响力全面提升,也努力做到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就有一分改善,努力让群众生活得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新征程新作为
■本报记者 顾一琼
宏阔空间布局,做好发展大文章
川流不息的南北高架,同样也有蜿蜒的苏州河,这些是静安区域的独特地理空间特征。如何依托通衢来布局发展的大文章,静安提出了“一轴三带”发展战略。
“一轴”指静安区域内的南北高架,为其纵向发展轴;所串联起的“三带”则指:南京西路高端服务集聚带、苏河湾滨水商务集聚带、中环两翼创新创意集聚带,共14平方公里。
未来五年,静安将强化南北复合发展轴的协调联动作用,聚焦“三带”上的四个核心功能区,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功能布局。
南京西路功能区,要打造全球顶级商务商业集聚区。集聚更多高能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推动沿线楼宇升级、业态迭代,完成张园、航站楼等城市更新项目,打造载体新亮点。增强主街示范引领效应,丰富后街功能网络,建设世界级地标性商圈。
苏河湾功能区,要打造世界级滨水中央活动区。积极推动资产管理、商贸服务、科技创新、专业服务等总部企业集聚。高标准推进区域开发建设,打造高等级商务楼宇集群。提升苏河湾商圈能级,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性利用,优化“一河两岸”沿线景观,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大宁功能区,要打造新时代文创科创产业示范区。壮大影视、电竞产业规模,拓展芯片设计、新材料研发、智慧健康等新兴产业业态,建设国际化的影视产业高地、电竞中心和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低效楼宇园区转型。推动各类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建成高品质国际社区。
市北功能区,要打造国际领先的数智产业园区。聚焦数智产业链核心环节,积极引进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以及功能型机构,大数据企业数量保持全市前列。打造区块链生态谷等特色产业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基本建成市北国际科创社区。构筑一批智能化应用场景,推动数据要素全域赋能,打响“数智市北”品牌。
近年来,静安区已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6家,其中大中华区及以上能级总部数量为33家。静安集聚了包括毕马威、贝恩、罗兰贝格、霍金路伟等GaWC名录中的全球服务机构,占上海市GaWC名录企业数量的1/3以上。这些国际化专业服务将为在静安开展国际创新创业协作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撑。
特别是,静安区域内还集聚了以XNode、P2、WeWork等为代表的国际化众创空间品牌。截至目前,有众创空间品牌20个、运营空间30余家、空间面积超8万平方米,将成为承载国际创新创业企业的优质载体。
依托这些全球化创新创业资源,静安区也将基于“一轴三带”进一步打造“静安国际创新走廊”,在5年内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特色承载区。
进一步扩大开放中抢占战略机遇
“全球服务商计划”是静安区在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背景下,依托区域专业服务发展优势,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制度服务体系而提出的重要专项行动。未来,静安将全面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巩固和发挥静安专业服务优势,以更大力度培育引进各类高能级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促进国内外高端资源要素在静安加快集聚并深度融入全球服务网络,持续扩大“聚静安、在上海、为全国、链世界”效应。
助力“全球服务商计划”,静安也将进一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聚焦关注度高、办理频次高的行业和服务需求,深入实施“一业一证”和“一件事”改革。深化落实“两个免于提交”,扩大电子证照应用范围。“店小二”们将持续开展重点企业集中走访,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协调反馈“不过夜”,问题回应率100%;实时跟踪企业发展动态,伴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拓展自身服务。
持续推动总部贸易便利化,增强总部开放枢纽功能以及提供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做优企业服务、强化政策补给、加强多方联动。加强资源对接,帮助总部企业搭建完整产业链和服务链,推动“上下楼变上下游”。
主动承接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和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溢出效应,深入研究对接RCEP等自贸协定,积极争取更多重大改革措施和制度创新成果在静安率先复制推广。
用心用情,将民心工程办到百姓心坎里
关于老房加梯这项民心工程,静安区曾创下多个第一。
老房加梯已连续4年纳入区政府实事工程。去年,全区完成了全市近1/5的加梯数,全年完成开工800台、完工300台,历年累计共有25100多户居民受益。加装电梯签约数、开工数、完工数均排名全市第一。此外,静安区制定了区级加梯工作方案,在全市率先出台区级加梯地图,率先发布首个加梯服务企业考评结果,率先打造首个区级加梯信息系统。同时,还创新老房加梯“借地”机制、管线搬迁机制、轨交绿色审批机制、公房物业接管机制等等。
未来,静安将持续发力这项民心工程,致力于实现“整体化推进、规模化量产、长效化运维、数智化管控”的加梯“静安模式”。比如,今年将进一步优化加梯流程,不断探索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形成“建管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承接电梯管理,鼓励保险服务企业、银行金融机构投身加装电梯后续运维,也鼓励具有电梯养护资质的第三方企业设置服务网点,承担电梯运行维护,让加梯加出更多获得感。
未来五年,静安区将精准回应百姓所需,精准对接“旧老小难”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每年确定并深入实施一批民心工程,以更大力度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常抓不懈、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推动加装电梯、零星旧改、成套改造、旧小区综合整治、解决停车难、乐龄养老、便民就餐等民心工程走深走实,将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特别是,加强制度供给,始终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让“两代表一委员”和市民(居民)代表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监督评议。针对民心工程实施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提出意见建议,改进民生项目供给方式、优化项目推进工作流程。也充分发挥“家、站、点”履职平台作用,使各方对民心工程和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开展满意度评价,使民心工程从立项到落地的每个环节都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
新成就新气象
近年来,静安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综合实力和服务能级持续增强。全力以赴稳增长、扩投资,抓改革、促开放,调结构、提能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六年保持中心城区第一。
伴随着“全球服务商计划”全面实施,高能级总部企业和服务机构也加快在静安集聚。由此静安主动对接“三项重大任务”,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成功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继续壮大,数据智能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等蓬勃发展,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等一批功能性平台相继落地。截至去年底,这六大重点产业税收收入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82.78%。
与此同时,在打造一流营商服务过程中,全区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近年累计引进税收规模千万级项目208个,其中亿元级项目16个。全区亿元楼达80幢,其中月亿楼10幢,恒隆广场更成为全市首栋“百亿楼”。
同时,发力提升城区整体品质。南京西路区域开发持续深化,苏河两岸一批功能载体建成启用,大宁地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市北园区产城融合水平明显提升。城市有机更新呈现新格局,张园项目进入实质性开发,闲置土地盘活、低效园区转型、存量载体升级等取得成效。重大载体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推进,一批重要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使用,苏州河静安段滨水岸线全线贯通。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及其应用体系初步形成,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美丽家园”和“美丽街区”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静安率先在中心城区提前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手拎马桶”基本消灭,零星旧改全面启动,成套改造持续推进,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不断提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乐龄家园”品牌内涵继续深化。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实现全国文明城区“五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