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细服务实现体育民生新作为 创新发展开创全民健身新局面
题图 10公里迎新跑成为品牌项目
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静安区代表团夺得青少年男子B组冠军
静安区运动健身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市民使用“静安体育App”。
2021上海赛艇公开赛在苏州河上举行
西康路共享市民健身房成为南京西路商圈居民、职工健身好去处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软实力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静安区体育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精神为指引,始终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奋斗目标,以让全区30万户家庭成为“运动之家” “健康之家”为愿景,努力推进区域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方面工作全面发展,各项工作实现了新作为,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果。今年,静安区体育局被授予“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挖潜增效
深化“15分钟体育生活圈”全区域覆盖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根据区域商务商业发达、楼宇经济活跃、居民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等区情实际,重点围绕“白领”“白发”人群的健身需求,规划建设以“H2O(Home to Office)”为轴线的布局合理、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点线面结合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
居民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点”上设施(社区健身点、社区配套健身会所和晨晚操练点),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基本健身需求;10分钟到达“线”上设施(居委健身室、楼宇健身室、学校体育场地),满足社区居民、白领工间和碎片时间就近健身的需求;15分钟到达“面”上设施(市民健身房、市民球场、市民健身步道、区属体育场馆及经营性体育场所),满足市民系统性、专项性体育健身及体育休闲和社交的需求。
针对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静安区充分挖掘区内公园、绿地、楼宇屋顶、社区空地等空间统筹建设小型、灵活、多样的身边的体育设施。努力促进区域体育设施整体布局与“15分钟体育生活圈”健身半径要求相匹配,力求体育设施“靠得近、用得上”。近年来建成静安体育中心、东茭泾市民健身步道、苏州河两岸健身步道、大宁公园市民健身长廊等一批高品质公共体育设施。
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由666处社区健身点、68处居委健身墙(室)、12座市民健身房、26座市民球场,29条市民健身步道、48处楼宇健身室、7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以及4座区属公共体育场馆组成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15分钟体育生活圈在社区覆盖率达100%,市民健身的便利性、舒适度、获得感不断提升。
数字转型
探索互联网技术融合应用,实现全人群共享
在全区体育健身设施体系不断优化完善的同时,静安区积极响应“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号召,大胆创新,推进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体育领域的融合应用,破解现实难题,争当创新思路的探索者、解决方案的供给者、成功经验的输出者,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并在全市复制推广。
为解决区域体育场地资源使用率不均衡和社区体育设施管理服务不规范等现象,静安区在全市首创“共享市民球场”管理模式,通过智能闸机、监控、语音广播等设备实现公共运动场的线上智能化远程管理,有效提高运动场服务能级和使用效率。
针对人口密集区域长期存在的公共体育场地供给不足与社会经营性体育场所生存压力较大的矛盾,创新推出了“静安体育公益配送”专项服务,依托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微信小程序,向工作、生活和学习在静安的市民,配送可在服务定点场馆抵扣健身消费的电子公益配送券,让市民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享受多层次、多元化的优质健身服务,市民直接得实惠的同时,也为社会经营性体育场所带来新客流,反哺体育产业发展。
多元服务
促进体育场馆设施全属性利用
为最大限度弥补体育场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短板,静安区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始终将追求更高坪效、服务更多群众为首要目标,多措并举改善资源利用率,以打造体育综合体为目标,不断完善全民健身、项目推广和体育产业的服务功能,满足群众健身休闲需求。
静安区运动健身中心、静安区体育馆、静安区全民健身中心、静安体育中心等区属场馆认真落实《上海市体育设施管理办法》,推动区属体育场馆向市民优惠开放,公益开放人次逐年创新高,年均接待市民健身近120万人次。
坚持社会效益与市场运作并重,各场馆近年来引进了棒球、轮滑、攀岩、电子竞技等新兴、时尚、特色的市场化运动项目,为市民提供运动、休闲、培训、社交等多元化综合服务。围绕南京西路后街经济战略规划,依托静安区体育馆,新开设射箭、拳击、瑜伽、普拉提、振动训练器等新兴健身项目,打造体育休闲街。
为最大限度压缩市民日常健身的时间成本,早在2018年,静安区就在全市率先实施学校体育场地“全覆盖、全人群、全天候”面向社会开放,目前全区86所中小学校参与,年均服务健身市民超100万人次。共享各类体育资源,使区域体育的承载力大幅提升。
强化辐射
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层级开展
以“人人参与运动,人人参加比赛”为理念,静安区不断深化三层级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建设。
面向高水平运动员举办国际剑联花剑世界杯大奖赛、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国际马拉松、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配套开展“静安论剑”“静安论棋”“静安论道”等群众系列赛事,实现了带动全民健身、培育项目人群等多重效益。
面向有一定技能基础的市民开展以静安元旦10公里迎新跑、上海静安女子马拉松、中国坐标城市定向赛等时尚品牌赛事为代表的国际静安精英挑战赛。
面向广大居民每年开展社区运动会、静安体育周周赛,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办到居民“家门口”,以“运动之家”助推“健康之家”。
特别是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不断强化社会化、市场化办赛模式,年均组织、指导区内各级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300场以上。全新打造的“静安精英赛”小程序,集成了在线办赛、参赛服务,方便市民报名参与,构建了白领人群享受健身娱乐服务的快速通道。
体教融合
落实后备人才培养全周期保障
体育人口的增长需要从娃娃抓起,长期以来,静安区努力健全和完善“体教融合”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坚持建设以两所少体校为主阵地,学校体育和社会力量办训作为补充的“一体两翼”青少年业余训练发展格局,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
近五年,静安区体育局共向二线单位输送322名优秀运动员,向一线单位直接及间接输送50名优秀运动员。毛艺、蔡颖颖、潘乐杰、雷鹏、王晓雨等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大赛中获得了5金4银1铜的优异成绩。第十三届全运会,静安区输送66名运动员参赛,获2金5银4铜。在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上,静安运动员共收获10金12银7铜,其中静安区独立组队参赛的男子排球U16以全胜战绩勇夺冠军。在第四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上,区办市五子棋二线队获2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为上海代表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前不久闭幕的陕西全运会上,静安区培养输送的34名运动员代表上海队出征参赛,获得2金1银2铜。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静安区各中小学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全区建立了13个运动项目的校园体育联盟,合力打造“夺冠静安”青少年体育系列赛,构建多层次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体系。以青少年“学会1至2项陪伴终生的体育项目”为目标,在全区77所中小学校开展26个项目的专项体育课程,年均授课近万课时,受益学生达20万人次。
静安区还大力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近年来引进了滑雪、冰球、冰壶等相关业余训练项目,开展社会化合作办训,指导成立了静安区滑雪协会,每年组织开展全区青少年系列滑雪赛事,推动了冰雪运动在区域普及。
支持引导
形成稳定产业发展全社会合力
围绕“一轴三带”发展战略,静安区依托各区属体育场馆的辐射带动优势,打造南京西路两侧、苏州河两岸、中环两翼体育产业集聚带和灵石路电子竞技产业集聚区。持续优化体育营商环境,近年来吸引了UFC、韵颖体育、腾竞体育、超竞集团、量子体育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体育相关企业落户发展,全区体育产业单位达871家,总规模达72.3亿元,全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3107元。
根据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特色优势,静安区陆续出台了《静安区电竞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电竞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关于促进影视、电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产业支持配套政策文件,支持“灵石中国电竞中心”建设,与市体育局合作创办了上海电竞大师赛,实践了政府支持、协会运营、市场参与的电竞运动办赛模式,积极助力上海“全球电竞之都”建设。
“十四五”展望
构建优质、均衡的体育服务体系
“十四五”时期,静安区体育工作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体育发展机制。
大力实施区域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完善苏州河两岸配套体育设施,迁建静安区全民健身中心,积极推进天目西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等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的建设。
全面推进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静安体育智信服务平台”,重点构建“智信体育群众服务体系、专业服务体系、静安公益配送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四大子体系和“一网统管”智联平台,打造市民运动健身“一站式”服务新体验。
全力承办好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国际剑联花剑世界杯大奖赛、上海赛艇公开赛、电竞上海大师赛等重大赛事,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精细化,着力打响静安经典赛事IP影响力,鼓励发展电竞、水上、攀岩、冰雪等时尚竞赛项目,满足市民多元化健身需求。
优化业余训练项目布局,强化训练信息系统和大数据的运用,扩大社会力量办训规模,构建具有静安特色的开放办训新格局。
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扩大静安特色体育产业集聚效应和影响力,打造一批具有辐射力的时尚体育地标。为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国际静安 卓越城区”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
“区块链+全民健身”
释放公共体育服务和健身消费潜能
2019年,静安区启动了“静安体育公益配送”,向生活、工作和学习在静安的市民配送可在全区80余家运动场馆抵扣健身消费的电子公益配送券。每天小程序分时段自动发放消费满35元减20元、满50元减35元、满100元减60元、满180元减80元的公益配送券供市民领取。每位用户每周最多可领5张配送券,有效期为2周,逾期将被系统收回重新投放,保障服务资源合理分配、全民共享。领券后,市民可自主选择至任意配送定点单位参与健身消费,现场抵扣配送额度。
平台遵循“区域覆盖、分布均衡、项目多元”原则,鼓励全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社会经营性体育场所加入公益配送定点单位,充分保障市民能就近就便地享受多元化、多层次、多品类的健身服务。
静安区财政每年投入专项经费300余万元,2019年、2020年共服务市民29.4万人次,带动直接体育消费1510万元。该项目引入由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认证的可信区块链系统,保证每一笔配送到市民手里的资金都有账目明细、可追溯,确保政府资金透明使用精准投放。去年,上海市体育局以“静安体育公益配送”为基础推出“上海体育消费券”,该项创新成果在全市复制推广。
“互联网+体育”
消除管理服务盲区
2017年起,静安区在区内市民篮球场推广“共享市民球场”管理服务创新模式,在交通公园试点建成全市首个“共享市民球场”。市民只需扫描二维码进行实名验证后穿越闸机入场,场地管理员通过后台远程实时监控场内活动,对异常情况进行广播提示。
依托“共享运动场”小程序,管理方可实时了解场内健身实况,保证人流量可控;市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实时查询市民球场位置、场地开放状态及场内人数、个人运动记录等数据,从而灵活选择附近球场。该模式有效增加了球场开放时长,并通过错时错峰分流用户群体,极大提升了全时段的场地利用率,为市民就近就便健身提供了有力保障。
球场实行低价开放,每天上午10点前为免费开放时段,10点至18点收费5元/小时,18点至开放结束收费8元/小时,按分钟计费,用户在移动端支付。2018年,静安区实现了市民篮球场“共享市民球场”管理模式全覆盖;2019年以来,该模式进一步拓展运用场景,在区内公共足球场、羽毛球场和市民健身房均试点成功。去年,全区16座共享市民球场、2处共享健身房共接待健身市民28.58万人次。
该模式广受好评,2020年, “共享公共运动场”建设列入市政府年度体育实事项目在全市推广建设。
“约静安 悦运动 越健康”
静安区第二届运动会
“静”情快乐运动,“安”享健康生活,为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展示“国际静安,卓越城区”的城区形象和市民团结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静安区全民健身、业余训练、体教结合工作发展成果,静安区第二届运动会于2021年5月至11月举办。运动会设青少年组、成年组、老年组三个组别,38个比赛大项415个小项。运动会无报名门槛,工作、学习、居住在静安区的广大职工、学生和社区居民均可参赛。
目前,共有来自机关事业单位、街镇社区、中小学校、驻区企业的180支运动队,7518名运动员参赛。截至10月底,区运会已开展青少年组19项、成年组13项、老年组7项赛事活动,静安各代表队参与9100人次。除了开展区运会各项竞赛,静安区还广泛开展“创卓越 享静赛”国际静安精英挑战、“夺冠静安”青少年体育系列赛、社区运动会等贯穿全年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为区运会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全区年内已开展各级各类赛事活动233场次,市民参与12.36万人次。
各项赛事活动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体育赛事举办指引(第三版)》等相关文件要求,加强本区举办的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保障和疫情防控监督指导工作,动态调整赛事活动计划,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地开展各项目赛事活动,确保赛事活动安全有序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