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读书会:静安的“洋气”与“霸气”
上海这片土地,五方杂处,东西交融,既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融汇着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又凭借了开埠百余年的历史进程,吸纳了多国文化质素。在上海,每一个区都有着各自的风格与独特的历史。
10月28日,《海派文化地图》丛书读书会在静安区图书馆举办,这是《海派文化地图》丛书读书会的第二站活动。上海市政协第十一届副主席姜樑、丛书总主编柴俊勇、《上海蓝调(海派文化地图静安卷)》作者黄媛等嘉宾来到静安图书馆,与读者们分享他们对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心得。

读书会现场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于2016年9月启动,至2020年底全面完成,历时4年。丛书以上海十六个区的海派文化特色资源和代表人物为核心内容,结合了各区的地域特色,阐述了海派文化在各区境内的发源、流布、传承、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地理分布。
这套丛书既是一份简绘版地图,又是一部读懂上海的说明书。读者们可以跟随作者笔下的名人故居、城厢楼阁、民国倩影、绅士品格……遍寻上海之根,看尽前世今生。闵行卷《春申季风》、青浦卷《松泽之光》、松江卷《锦绣云间》、奉贤卷《古华贤情》、嘉定卷《吴缪风华》、宝山卷《淞滨漫话》、金山卷《山海雅韵》、崇明卷《东海瀛洲》、杨浦卷《沪东风云》、静安卷《上海蓝调》、普陀卷《苏河竞秀》、徐汇卷《海上文脉》、长宁卷《西区漫步》、黄浦卷《申江往事》、浦东卷《都市传奇》、虹口卷《海派源流》,16卷读本连贯起来,宛若“海派版”的清明上河图。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
“静安”这个名字先于行政区而诞生,最初属于一座古刹。南宋嘉定九年,位于吴淞江畔的静安寺因水患,搬迁至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1686号)。渐渐地,环绕古刹出现大规模庙市,这片区域被世人以寺院名“静安”称之,后来的行政区自然而然地叫了这个诗意的名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静安区是上海各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直到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政府宣布静安、闸北撤二建一,合并后的区名沿用了“静安”这个名字,静安区的版图从7.62平方公里扩展到了37平方公里,面积在上海各区排名中跃升两位,超过了黄浦区和虹口区。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静安卷)《上海蓝调》是静安区和闸北区两区合并、拆2建1之后,将“洋气”的静安,和“霸气”的闸北,从海派文化的角度,最早同书论述的文化类书籍之一。翻开这本书,我们看到,隔苏州河相望的两区合并,第一次打破长期以来以苏州河为界的分布格局,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更好地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得以在更大的空间内发挥服务经济的外溢效应和辐射作用,海派文化的多元融合共生的特质在新的静安区更加彰显。
黄媛介绍,与静安区融为一体的原闸北区,名字来源于苏州河(原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代康熙十四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后来被称作老闸。雍正十三年,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被称为新闸。到了嘉庆年间,吴淞江上贸易兴旺,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两座闸以北被称作闸北,以此为原点发展定型为后来的行政区,同样自然而然地用了“闸北”这个约定俗成的名字。
静安和闸北,一个诞生了近800年,一个不足400年;一个得名于寺庙,一个得名自水闸。“出生时间”不同、“出生环境”不同,甚至连陆路地域都不接壤,隔着苏州河相望。两个区域的发展步伐不可能一致,风格不一,形象不一,气质不一,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迥异,大众文化心理、生活习惯也各有各的做派。在许多上海人眼中,静安和闸北的气质是截然不同的,但黄媛说,她们的内在基因和精神却是一脉相承,静安有老上海的优雅底蕴,闸北有很多老上海的历史记忆。
如果说静安是“洋气”的,那么闸北就是“霸气”的。黄媛和读者们分享着她的体会:“如果说静安曾经是冒险家的乐园,如哈同、嘉道理两位著名的犹太大亨,都是典型的从贫民窟出来的百万富翁,他们在静安区发家,在静安区置豪宅;那么闸北便是艰苦创业者的天堂,十九世纪末,胸怀大志的中国创业者们,纷纷驻足闸北,最终让这里成为‘华界工厂发源之大本营’,形成有较大规模的工厂256家,占全市的45%1,覆盖缫丝、化工、制药、印刷、粮油加工、机器制造、玻璃、搪瓷等二十多个行业。全国第一家民间商会——上海总商会总部就设在闸北。”
“静安和闸北曾经也都是革命斗争的活跃区域,红色资源丰富。从全国解放到改革开放后,两个区都在曲折中发展,静安区走得稳,而闸北区追得猛,无论经济、文化还是人口,两个区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划出一个鲜明的界限。生活在上海的人,谁会去注意哪条街属静安,哪条路是闸北的。两个区的牵手本质上并无违和,不啻为一次在最好时光里的牵手。”黄媛说。
黄媛还提到,即使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地标建筑、文化场馆、历史遗址,其实对自己所在的城市依然是陌生的。石库门的流年碎影、公寓里的长短人生、可以透视上海底色的街巷、海派时装的领袖和被记录着花样年华的月份牌……里面的故事说也说不完。“我想这也是这套丛书的价值和意义,让每个人都能从看似熟悉的场景里了解到忽略的过往。”黄媛说。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总主编柴俊勇在现场也表示,希望这套丛书,能让市民与游客更多地发现和体验身边的海派文化,在品读书卷和行走城市之间,领略上海的都市风情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发现上海和海派文化的魅力。
据悉,在闵行、静安之后,《海派文化地图》还将继续在上海各个地区巡回举行,主创人员将与广大读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零距离交流丛书创作心得和阅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