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楷模|朱贤麟:静安旧改领域的“拓荒牛”
摘要: 朱贤麟推动了老闸北 10 万户旧区居民全部搬入新家,让老公房“手拎马桶”时代在静安一去不复返。

今年是农历牛年,也是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贤麟的本命年。从20 世纪 90 年代初带头重组北方集团开始,朱贤麟这头“拓荒牛”,已在旧区改造领域埋头“开垦”了 28 年,他带领北方集团,先后在全市率先试点动迁房成套建设、试行改革动迁标准“从数人头到数砖头”……推动了老闸北 10 万户旧区居民全部搬入新家,让老公房“手拎马桶”时代在静安一去不复返。
没有动迁房,我们就造出来
位于静安区北部的永和小区,南起汶水路,东至原平路,西达高平路,医院、学校、交通等配套齐全。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还是彭浦镇一块800多亩闲置的农田。它的“诞生”,源于30年前由北方集团领衔的老闸北旧改工程。
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从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入手,拉开旧区改造大幕。
朱贤麟回忆道,“当时,老闸北新客站、苏州河沿岸仍有成片成片的棚户区旧里亟待改造,老百姓等着搬新家,但是动迁房的房源质量不好,煤卫配套的动迁房十分稀缺。”怎么办?没有动迁房,我们就造出来!
当时,刚从区财贸办调任闸北城投的朱贤麟,接下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当时永和小区全部都是菜地,没有市政配套设施,没有排污系统,我们当时和上海市政工程局合作,建了高平路、原城路、交城路等三条道路,把所有管网全部放在城市道路下面,和现有的市政广场连起来,这样整个小区各方面都比较完善。同时,引进了配套的交通、医院、学校等等。这个成熟的小区解决了近一万户的动迁居民,其中不仅有当时闸北的,也有静安的动迁居民。”永和小区建成后,时任上海市市长夏克强专门召开了一个现场会,在全市推广“永和模式”,要求今后的动迁必须按照“永和”的标准去做。
从“数人头”到“数砖头”
站在北方大厦23楼的窗前眺望,是一片赭色的高层住宅。朱贤麟指着前方说,“那里就是桥东,南面靠近铁路,北面是永兴路,东面接近共和新路,这里原来也是大片棚户区。”这片棚户区的动迁,改变了当时上海的动迁模式,也就是从老百姓口中的“数人头”到“数砖头”。
2000年,上海进入新一轮大规模旧区改造,但是,传统的动迁模式、补偿标准成了横亘在旧改前的“拦路虎”,“老百姓都知道,那时候的动迁补偿标准是‘数人头’,也就是有多少人,补偿多少钱,由此导致动迁家庭户口的不断迁入,最多时一户人家有20多口人。”如何让动拆迁真正公平透明?如何让动拆迁居民从“要我动迁”转变为“我要动迁”?
2009年,上海开始尝试将动迁补偿模式从“数人头”向“数砖头”转变,也就是数房产证,不数户口本,桥东是全市5个试点之一,也是最大的区域,涉及1700多户居民。
为确保动迁方案真正公平公开,“桥东二期”动迁过程中开展“两轮征询”,即意愿征询和方案征询,由居民全程参与。制定政策之前,朱贤麟和同事们召开了五六十场居民座谈会,“把需求摊在桌面上,你的诉求是什么、困难在什么地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在座谈中,他们发现,“数砖头”不能一刀切,部分居民各有各的困难,“一个户口本里面,的确是两个家庭,三个家庭,如果完全‘数砖头’,这些家庭怎么办?”于是,他们设定以家庭数为一个单位,因地制宜定制方案。
工作组将每户居民的情况上墙公示,多少平方米、多少人口、具体方案……随时随地接受监督,让居民心里有一本账。如今,桥东二期的旧改模式经过不断完善,已成为目前通用的动迁方案。
静安提前一年消灭“手拎马桶”
随着旧改工程的不断深入,静安大片旧区已基本“清零”,剩下的,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1平方马桶”就是其中之一。
住过老式里弄的上海人都记得,一条弄堂里只有一个公共厕所,家家户户要拎着马桶去倒粪。几年前,这种现象还存在于静安区的一些零星旧区。2019年,静安区提出要在年内“消灭”手拎马桶。北方集团负责其中707户无卫生设施家庭改造,要为每户居民装上座便器和淋浴房。
707户,数字不大,但是难度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手拎马桶的改造对象主要存在于二级旧里。区区一平方,牵动着老百姓的心。二级旧里的房子单位面积都很小,里面的布局很紧凑,各家有各家的实际情况。朱贤麟说:“打一个比方,我们给楼上居民装马桶,可是位置就是楼下吃饭的地方,楼下居民不答应了,这个矛盾如何调和?有的居民在改造位置供奉了一尊菩萨,让他换一个位置,他说影响他的风水……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
然而,当朱贤麟在现场得知,有位90多岁老太40年来每天走几百米倒马桶时,他咬咬牙立下了军令状,就算再难,也要为居民办好这件实事!他自己带队去现场实地勘察,要求项目部一定要一户一方案,“为了做这个方案,我们开了好几次行政办公会,最后,我们每一个方案都是一张纸,老百姓满意了,我们的改造工程也提前一年全部完工。”
“拓荒”西藏做强企业
基本完成旧改工程后,朱贤麟又将“拓荒”目标放到了更远的领域——西藏。
他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带领团队确定了以北方城投为上市主体,借“壳”西藏雅砻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完成企业上市的同时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他和团队结合西藏当地的资源优势,投资开发了西藏阿里龙木错和结则茶卡两个盐湖,两个盐湖合计碳酸锂储量390万吨(储量大型),储量居世界前列。在西藏的投资开发,招聘当地员工100多人,不仅做大做强企业,还带动了当地就业。
如今,北方集团在北京、福建等多地均有布局,不少员工长期驻扎外地,朱贤麟几乎每周都去外地“探班”,他动情地说:“这些员工为企业的发展付出太多,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甚至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他们更需要企业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