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格凝聚力 同心打造美好社区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社区里,“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楼宇中,一站式“商圈管家”;公共空间里,“可以坐下来的街区”……走进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处处皆能感受到城市温度、社区温情。
这个面积仅有1.57平方公里的街道下辖11个居民区,1.32万居民乐居于此,108条弄堂坐落于此,4万余名从业人员乐业于此,36幢楼宇遍布于此,2000余家企业植根于此。如何才能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事情做到老百姓心坎里去?这给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课题。
从首创“支部建在楼上”,到“区域融合共赢”,到“网格展现活力”,再到如今“多元破圈融合”,创新推进“网格+”大党建。静安寺街道在城市基层党建领域始终持续创新,不断探索社区治理实践,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的标杆,获评“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网格党建“末梢”治理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我们静安寺街道具有‘三老一新’特点。”静安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汝熙玲介绍,“就是老年人多,老建筑多,老故事多,新商圈成熟。”
自2020年起,静安寺街道创新推进“网格+”大党建,刀刃向内开启机关党建的结构改革,打破原有架构,在机关党总支下设置6个功能型党支部,分别牵头负责居民区、楼宇企业、驻区单位、民主参与、城市运行、民生服务等6个领域的党建和各项工作。
以为老民生服务为例,以构建“同心幸福生活服务圈”为载体,加快建设静安寺街道“智慧养老”网格地图,打造社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乐龄助老服务站、老年活动室、卫生服务站、康健苑、党群服务站……社区里的老人们,只要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社区为老服务设施。今年,街道还为辖区7个为老助浴站点15处浴室安装“浴管家”智能设备。记者在其中一处为老助浴站点浴室内看到,升级后的设备具有温湿度、氧饱和度监测及使用时间管理等功能,可以科学保障助浴老人浴室使用安全。
同时,街道还在全区率先自主开发运行“同心邻距离”为老服务智慧平台。通过人脸识别、一键预约、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安全管理政策补贴老人的“钱袋子”,为每个老人设立“虚拟账户”。目前,街道7个乐龄站点均接入“同心邻距离”平台,注册3517人。
楼宇党建 破圈入链
一站式“商圈管家”
静安寺商圈作为“竖起来的社区”,入驻企业2000余户,其中“两新”企业占比达97%,包含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9家,世界500强企业10家,从业群体达9万余人,2020年辖区楼宇总税收101亿元,楼宇成了辖区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而这里,也应是党建引领企业发展最有力的地方。
高和大厦(原名中华企业大厦)是“支部建在楼上”楼宇党建工作模式的发源地,也是上海楼宇党群服务站的“诞生地”。近日,记者走进这里发现,大厦内的楼宇党群服务站升级迭代为静安寺街道党群服务站&企业服务中心,成为周边商务楼宇群的“领头雁”。
站点内,党群工作者按“即知即办、平台协办、难题专办、特事特办”的4项处置机制,做到“底数掌握100%、走访企业100%、问题处置100%”,锚定“六稳”“六保”做好做实安商稳商留商。同时,“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机、24小时自助税务机等设备也在站点集体“安家”,为楼宇白领提供覆盖组织、企业、个人的30项党务、政务、事务“一站式”服务。形成楼宇企业安心运行“五色风险分析法”,为楼宇党建和服务企业工作提供科学决策。
区域党建 共治“新格局”
“可以坐下来的街区”
城市的温度体现在细节之处。有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存在的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品质不高、共享不够的现状。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率先推进公共空间座椅优化试点,率先打造出100处公共座椅,为市民和游客创造更多休憩空间。”静安寺街道管理办主任刘大路介绍。在公共空间休憩座椅的布局、选址、数量、式样等方面,街道充分征求市民意见,在区域化大党建格局下,积极引导社区单位和名人参与公共座椅的认领、捐赠、规划和设计,努力实现“小座椅、大关怀”。“已确定107处点位,包括共享公共座椅52处,新建公共座椅47处,现有改造公共座椅8处,共能提供660个公共休憩点。”刘大路说。
街道以“共享一批”“提升一批”“新建一批”的做法,不同的座椅形态各异,结合街区文化、园林绿化和艺术美化,打造“可以坐下来的街区”,服务市民美好生活需要,充分体现城市人文关怀。
下一步,静安寺街道还将探索建立公共空间休憩座椅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