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软实力,青春新作为|让社区因青年而活跃,让青年因社区而出彩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利用数字算法、培育青年社群、打造青年服务圈、招募社区营造师……如何精准找到社区里的年轻人,服务他们,激励他们参与社区现代化治理,彰显了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更智能、更人性化、覆盖面更广、服务更精准。新时代下城市社区共青团建设怎么做,本市各社区“八仙过海”,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
让我们看看社区的青春力量是如何采用最新创新举措,让现代治理引领未来的。
// 静安 //
用大数据为青年服务
“数字驾驶舱”让社区治理更聪明
“青年去哪儿了,如何凝聚青年”,这是在当选临汾街道团工委副书记后,95后青年团干部李蓓蕾一直在思考的事。
走进位于临汾路上的临汾路街道,那里有一套民情日志“数字驾驶舱”数据应用分析系统,主要通过“算法”对1000多万条民情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拓展社区治理场景应用,为精准决策、精准预判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精准对接青年需求提供有效支撑。目前这套系统已在群体画像、社会动员、点位选址、工作分析、服务找人、风险预警、应急救援、疫情防疫等8个领域拓展了57类应用模块。
“不能让这么多有用的数据躺着睡觉,而是让它们开口说话,为青年服务。”在李蓓蕾看来,有了这个得天独厚的“数字工具”,寻找青年的事变得容易得多。面对“青春社区团员骨干候选人有哪些、有多少”的现实问题,只要通过“数字驾驶舱”就能全面分析社区内现任团员骨干的各个精细化标签,如“是否是志愿者”“是否热情参与社区活动”“是否经常提供意见建议”等,可以进一步得出包含青年团员骨干政治面貌、对公共事务支持度、享受社区服务、意见建议、社区活跃度等多个维度的青年群体模型画布。通过将这一画布沉入民情数据湖泊,可第一时间“打捞”并掌握与之高度相似的“后备力量”名单。“有了这个名单后,就能快速了解哪些青年的社区参与活跃度比较高,通过信息比对,精准动员楼组青年,大大缩小动员范围。”
“经过反复实践证明,数据的匹配度很高。”李蓓蕾告诉记者,对于团干部来说,如何捕捉青年的需求,精准为青年办实事也是工作日常。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应用,就能排摸双职工家庭的数据,精准将社区食堂的信息推送给亲子家庭。又如对于年轻人来说,充电桩的使用频率较高,而当定位到青年的集聚地时,可以反推青年的布点需求。“有了数字驾驶舱,我们还会在青年关注度高的点位设置漂流书屋,精准选址。”
值得一提的是,临汾路街道还有一个“智慧临小二”应用系统。通过“线上预约,扫码进门”的方式,街道还延长了“居民之家”开放时间至深夜,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打造“不打烊的居委会”。李蓓蕾自己也是这套智慧系统的受益者。“现在大多年轻人工作繁忙,下班后,居民之家早打烊了。通过这样的应用,现在在职青年也能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了,晚上还可以预约共享空间。通过这个应用,也有青年帮助不会使用手机的老人使用手机,成为数字小老师。”
“青年参与社区治理,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在我们这有一个青年自组织——行走议事厅,小到了解社区基本信息,大到微改造、微建设,大家自主研发了青年为社区发挥作用的100条路径。”在临汾路街道,“青年去哪儿”的问题不再成为问题。社区青年志愿者将室外的椅子粉刷成彩虹椅,他们主动成为漂流书屋的守护人,也研发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说“盖世英雄”废弃瓶盖美化上墙等。疫情期间,青年志愿者维护社区门岗,爱心暑托班也出现了不少大学生,老社区源源不断焕发出了新活力。
// 徐汇 //
社区“微更新”怎么做?
“可斜可田小队”来“指点江山”
今年4月份,同济大学研二城乡规划专业的王嘉欣加入到了徐汇团区委推出的青年社区营造师行列,被遴选为斜土和田林街道社区营造师小队的队长。大家还给这支队伍起了一个很Z世代的名字——“可斜可田小队”。
社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微更新,王嘉欣带领小队成员在斜土街道的一次公益市集活动上,开展了一次居民的意见征集。让这位95后惊讶的是,有的居民会自己提出改造想法,比如“把这里的花坛去掉,就增加了加装电梯的空间。而那里,可以设充电桩,解决电瓶车充电问题”“我每天买完菜,想坐一会,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虽然这里看起来座位很多,但遇到下雨天和烈日,没有遮挡不方便”。
很快,大家就四个自治项目达成共识,它们分别是市民新村的公共健身活动区提升,大闻公寓的社区花园美化,福华花苑车棚入口氛围提升,江南新村儿童活动区域和闲置车棚空地改造。
王嘉欣告诉记者,在进行大闻公寓社区花园的营造时,他们了解到居民原先就有美化社区的意识,自发在社区里摆放小花盆,虽然空间有限,但这个角落却生机勃勃,可以看出居民们中有不少热爱种花的。但因为缺乏专业设计师的引导,在环境维护上遇到了一些困难。
“我们去现场勘察了两次,第一次去的时候恰逢夕阳映照在社区花园里,非常宁静和谐。在居民访谈中,他们提到了社区花园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意义,有些人自己可能不种花,但会特别到那里散步,赏花之余心情也变得好起来。很希望社区能继续保留这样的小花园。为了将其改造得更好,社区营造师们像是问诊大夫一样,认真观察现场各种细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王嘉欣介绍说,社区营造师在审美上介入指导,为居民厘清思路,打造符合居民需求的社区花园。
“作为社区营造师,绝对不能拍脑袋想问题,还是要尽可能地做前期调研,了解居民的需求,设计项目微调、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让人充满了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这位女大学生自己也成长起来,王嘉欣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收获良多。首先,小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根据他们各自的长处,她学会了分配不同成员合适的工作。再则,起初队员们和居民交流的时候,居民们各抒己见,提出改造的方案有的不具备可操作性。这让她感到有点纠结和为难。但渐渐的,大家就可操作性的方案达成了共识。
// 杨浦 //
培育孵化青年社群
“青春社区联谊会”绽放“青力量”
根据2019年5月份数据显示,杨浦全区40周岁以下业委会委员仅有38人,不足全区业委会委员总数的1%。青年业委会委员年龄结构不均衡,90后未参与。35周岁以上占比76%,没有30周岁以下的青年业委会委员。青年业委会委员在业委会治理中的话语权较弱、活跃度较低、治理成效不明显……
杨浦团区委于2019年6月启动了“青春社区”——杨浦区社区青年先锋培养计划。经过近两年的青年参与业委会建设推动工作,杨浦青年参与业委会建设的广度、深度和路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创新。
而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盛世御珑湾“青春社区联谊会”负责人、青年业主刘魏巍就是团区委培养的社区青年先锋中的佼佼者。
刘魏巍是一名大学青年教师,他所居住的盛世御珑湾是一个青年占比80%的青年社区,原本邻里很少往来。
如何打造熟人社区,光靠嘴上说不管用,刘魏巍等青年业主想到了通过组建青年社群,让青年业主们先混个脸熟。这样的办法还挺管用,由青年业主们自导自演的元宵晚会、中秋晚会等社区大型活动举办起来了,亲子手作、文娱舞蹈、心理健康、学雷锋公益等小型活动每年开展20场以上,极大增进了睦邻关系。
刘魏巍告诉记者,这几年来,小区孵化了不少极具粘性的青年社群,比如乒乓球小组、自驾游小组、棋牌小组、美食小组、夜跑队、跳舞小组、瑜伽小组等。“培养青年热爱社区,先得建立圈子,通过兴趣爱好,把小区有才能和活力的青年吸引过来。再让青年业主逐渐融入社区治理。”
渐渐地,刘魏巍在培养社群上摸出了门道,比如亲子活动尤其能带动青年业主,再比如兴趣活动一开始小规模推广效果较好,不求大张旗鼓的全面开花。“每栋楼都有群,我们物色踊跃发言、参与度高的业主为后备力量。”
在此基础上,2019年小区还组建了首届盛世御珑湾业委会,刘魏巍等2名80后业主加入业委会,分别任副主任、委员。不仅如此,在团区委、长海路街道的支持下,刘魏巍还牵头组建了“盛世湾青春社区联谊会”,聚集了7名社区青年精英,作为业委会的后备军和智囊团,协助首届业委会解决了小区落地窗安全更新、楼栋外立面广告隐患消除、建筑垃圾堆放清运、公共景观实用化微更新等社会治理问题。
2020年1月,杨浦区首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发生于盛世御珑湾小区。刘魏巍带领青春社区联谊会成员们挺身而出,开展社区舆情引导、社区消毒自护、制作小程序线上预约发放口罩和线上社区文娱活动等,使全小区安然度过了14天的观察期,确诊业主治愈出院,社区凝聚力再次提升。
// 嘉定 //
邻里中心居民唱主角
“15分钟青年服务圈”打造向往的生活
“这些工艺美院的学生现在一直定期来南翔镇东社区我嘉邻里中心做志愿服务,教孩子们画画。”南翔镇的团干部王子群介绍说。
90后团干部王子群口中所说的南翔镇东社区我嘉邻里中心是一栋结合了江南水乡和现代城市建筑特点的建筑,它还曾荣获2014年中国建筑协会全国人居建筑金奖的建筑。
这样一栋美轮美奂的建筑自然吸引了不少美术设计爱好者慕名参观,其中就有一位来自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孙婧婕。孙婧婕就住在附近小区,听说家门口有这样一栋建筑,便趁着暑期空闲的时间前往参观。第一次参观,就被邻里中心简洁又不失大气的风格所吸引。更让她意外的是,参观当天,恰逢位于二楼的“五彩画语”空间正在举办一场亲子创意美术活动,这让美术专业出身的孙婧婕觉得很新鲜。活动间隙,孙婧婕主动找到了活动组织者,了解到这里一直定期开展亲子创意美术活动,主要针对东社区周边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并且部分小朋友的画作,将来会用作公益拍卖,拍卖所得还将资助远在云南的小朋友。
孙婧婕突然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立志将来做一名老师的她认为,这样的活动既能发挥自身特长,也能锻炼自己和孩子交流的能力,而且还能通过公益活动帮助更多的人。她当场报名成为志愿老师。
“当时我们也没有想到,后来有这么多同学加入了进来。”王子群介绍说,孙婧婕通过自己的人脉,后来又号召了一批工艺美院的同学,他们纷纷加入到这里,每周定期过来参与志愿服务,组建起了一支青年公益实践小队。
在王子群看来,以邻里中心为媒,吸引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是一种新的思路。“邻里中心的建设打破了社区的圈层,是一种全新的基本管理单元。相当于在政府和社区间又多了一个中间层,实现片区化的管理。比如东社区邻里中心内设了友邻客厅、友邻水吧等共享办公区域,可以举行交流分享会、头脑风暴等类型的活动内容。周边青年可以在这里享受闲适的办公环境,形成青年思想汇集地。这里还是非常好的共享活动空间,有几个南翔区域非常活跃的全职妈妈就陆续将活动阵地转移到了我们这里,后续将开展公益类的亲子手工、绘本阅读等活动。”
“除了思想共享空间外,这里还是民生服务空间、运动活力空间、亲子互动空间、阅读体验空间。后续我们还将持续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挖掘培养优质的青年社团,引入匹配青年人群需求的资源服务,以邻里中心为载体,更好地打造‘15分钟青年服务圈’。”据王子群介绍,2021年6月,南翔镇团委依托该邻里中心,覆盖周边9大社区及多个住宅小区,聚焦青年民生,其内设党群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功能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东社区我嘉书房、我嘉餐厅、满宜购生鲜超市、365百姓健身房等一系列全新的设施及空间,通过对党群服务、业务办理、医疗、购物、阅读、亲子、运动等多个服务场景的再搭建,打造智能便捷的精准服务,为辖区内青年群体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民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