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安区市北医院成为沪上21家第二批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新民晚报讯 (特约通讯员 喻文龙 记者 江跃中)今天,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沪上21家第二批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名单中,静安区市北医院榜上有名。这些年来,市北医院坚持把群众的健康当成头等大事对待,以百姓医疗需求为导向,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规范的诊疗服务。
图说:市北医院代表参加北京胸痛中心授牌活动。宫月华 摄
建胸痛中心解决“揪心事”
作为静安区北部医共体牵头单位的市北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急救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主要承担着辖区近60万人口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的任务。他们深入调研,发现彭浦新村这个当年上海有名的工人新村里老年人口比例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老年人大都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攀升。一个偌大的彭浦新村地区一直没有胸痛中心,一旦确诊只能将这类患者转送至5公里以外的三级医院,这给病人的急诊救治、出院随访、康复指导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很多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迫切希望能就近治疗。
图说:急诊医护人员正在抢救患者。喻文龙 摄
医院领导抱着“群众有呼声, 我们有应声” 的态度,直面周边百姓发生胸痛无就近救治的“揪心事”,急群众之所急,彻守“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发展初心。在静安区卫健委的支持下,医院集院内院外之力,以最快速度,在硬件、软件等方面加快推进胸痛中心建设,整合了医院的临床、行政和社会资源,包括120医疗急救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影像科、检验科等相关专业科室,发挥多学科合作优势,专门为胸痛患者开辟绿色通道,争分夺秒抢救患者,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准确、高效和规范的系统诊疗,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明显改善胸痛患者的预后,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大大提高了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救治能力。市北医院胸痛中心仅用了一年时间,就通过了国家胸痛中心联盟的认证并授牌。
图说:与患者家属交待有关注意事项。喻文龙 摄
院长陈俊峰告诉记者:近5年,医院类似这样的诊疗中心,先后建成上海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和儿科中心等4大中心,填补了静安北部地区多个医疗空白,为社区居民解决了许多“揪心事”。
图说:医生在手语翻译的指导下给听障人士看病。喻文龙 摄
开助聋门诊解决“烦心事”
听障人士口不能言,耳不能听,到医院后,觉得排队时间长,与医生沟通有困难,特别是老年聋人群体就医多有不便。为了解决听障人士的“烦心事”,2018年7月,医院党总支书记张鶄牵头,召开多次协调会,共同会商,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开出了助聋手语门诊,市北医院成为静安区首个开设聋人就医手语服务的医疗机构。
图说:听障人士欢夸赞手语翻译和医生。张慧芬 摄
他们坚持每2周一次助聋门诊,不仅安排了专业手语翻译辅助患者就诊,还专门配备了经过手语培训的助医志愿者和医务志愿者,全程陪同患者从排队挂号到辅助检查、取报告、付费、拿药等环节。医院还通过手机APP在线预约、设立聋人病人等候专区、制作手语门诊的标识、易拉宝等,为病人提供就医便利。近3年来,市北医院助聋门诊,先后为750多名听障人士进行了诊治,助聋手语门诊曾获得静安区十佳好人好事提名。
图说:手语翻译王俊杰正在“指手划脚”进行同步手语翻译。张慧芬 摄
牵头医共体解决“操心事”
由市北医院牵头组织的静安区北部医共体,根据患者需求,先后成立了17个临床专项工作组和7个“中心”(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临检中心、眼科阅片中心、内镜中心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慢病管理中心),由市北医院呼吸科牵头开展的COPD慢病分级诊疗管理项目,制定了分级诊疗规范、具体操作流程,加强物联网医疗的运用,建立双向转诊,并能实现病人管理的实时监测,打造“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服务与健康管理体系,有效规范慢病综合防治服务与管理。
图说:助聋志愿者引导听障人士就医。张慧芬 摄
市北医院作为“中央枢纽”,综合了“专科联盟”和“医联体”优点,把区域医疗中心力所不能及的疑难杂症精准上转至三级医院;将常发病多发病留在基层、将康复期患者下转至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康复专科医院,打造“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服务与健康管理体系,推进医共体内的医疗质量的同质化管理,走出了一条“中心城区区域医共体静安模式”的道路,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与获得感。
前不久,市北医院再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已连续十五届蝉联这一荣誉称号;连续十四届获得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近年来,还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 “上海市五星诚信企事业单位”、“上海市医疗废物管理优秀单位”等30余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