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快乐乒乓从上海打到全运会,这群人让徐寅生都直呼羡慕!
我要上全运!这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只要你有毅力、够努力,即便没有进过专业队,你也有机会站上陕西全运会的舞台。上周日,第十四届全运会乒乓球项目(群众组)“申房杯”上海选拔赛在静安体育馆举行,过五关、斩六将,10名草根选手从各个年龄段脱颖而出,他们将组成上海男、女队,向全运会发起冲击。
图说:比赛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图说:比赛名次 官方图
上海奶奶真感人
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73岁的沃霞芬虽然直呼自己幸运,但球友们都知道,她为了参加全运会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
4年前,全运会首设“群众组”,沃霞芬69岁正好赶上末班车,也是上海队年龄最大的选手。在7月的高温下,她的热情和劲头不输年轻队友,训练之余还加班加点进行体能训练,是队里的“楷模”,感染着队友们,最终她获得女子60岁组别铜牌。拿过多次“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冠军,最终以全运会季军收官自己的乒乓生涯,沃霞芬满足了。没想到,4年后的今天,全运会增设70岁以上组。“得到报名通知那一晚,我兴奋得一夜未眠。”沃霞芬至今仍激动不已,“乒乓球是我的最爱,如今全运会、上海市体育局和乒协再次给了我一个平台。但纠结的是,我的老母亲98岁了,常年卧床在医院,我担心没法照顾她。”
图说:沃霞芬在比赛中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此时,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的护士长苏倩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你妈妈交给我,安心去打球吧。”队友也纷纷鼓励她, 这让沃霞芬再次心无旁骛地踏上赛场。
为了备战此次上海选拔赛,沃霞芬再次开启集训模式,体力不及4年前,她感受到了什么叫“腰酸背痛”,即便如此,她也坚持到底。“小时候,我看着徐寅生为祖国夺冠长大,如今,徐老为我们加油鼓励。乒乓球打了一辈子,我真正享受到了老有所乐。”
台胞医师终圆梦
儿时第一次来上海,谢国群就萌生了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上海队的一员,为上海队争光。谢国群来自宝岛台湾,怀揣对乒乓球的热情,16岁时移居上海,并进入上海队练球。但正因为与王励勤当了队友,他才认清了自己的“差距”,世界冠军对他来说遥不可及。尽管如此,乒乓球成了他的终身爱好,对上海的感情也与日俱增。大学毕业后,他入了上海户口,并成为岳阳医院肿瘤科的副主任医师,无论是上大学期间还是工作后,他都积极参与乒乓球业余赛事,被誉为“医疗界的乒乓王子”。
图说:谢国群(右一) 官方图
终于,在45岁时他迎来了圆梦时刻。这场决赛格外精彩,对手是他同一个俱乐部的朋友,大家知己知彼,大战5局才分出胜负,显示出上海业余乒乓球的高水准。“我能代表上海队参加全国比赛了!”谢国群激动地说。在徐汇业余体校接受乒乓培训的孩子们也观看了网上直播,为爸爸的拼搏精神点赞。
上海乒坛有活力
4年前的全运会乒乓预赛和决赛,上海申房律师事务所主任、市乒协副主席孙洪林清晰地记得每一幕。从群众组到专业组的比赛,他都是上海队忠实的观众和有力的后援团,“沃霞芬险胜了好几场球,她这么大年纪还这么拼,我被她的精神所感染。”想着为上海队继续做点事儿,今年的选拔赛,孙洪林决定支持一把,“上海业余乒乓的氛围蓬勃,我必须要支持。接下来,先是在成都预赛,随后是宝鸡决赛,我都会全程参与。”
图说:比赛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申房杯”上海选拔赛开幕式上,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到场为选手们加油,在他看来,能参加全运会业余比赛,也是一种荣誉。“专业比赛的运动员客观上是带着任务比赛的,压力更大。而草根选手抱着快乐乒乓的目的,轻装上阵的他们往往能打出不一般的神仙球,我特别喜欢看草根打球,从中感到轻松、快乐。”徐寅生笑言,“别忘了,我小时候也是打野球出身的。”
今年的“我要上全运”选拔赛规模更大、赛制更完善,共有150余名业余运动员参加了从25岁以上到70 岁以上5个年龄段的男女共10 个组别的比赛。市乒协严格执行非专业背景的选手才能参赛的规定,并选派了29 名国家级以上裁判。眼前一片热闹激烈的比赛,让上海市乒协主席陈一平感慨道:“群众乒乓的健身理念更深入人心,上海乒乓的氛围越来越好。”徐寅生则直言:“我很羡慕他们。” (新民晚报记者 陶邢莹)
记者手记丨从“晚报杯”到全运会
众所周知,一年一度的“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公开赛,是沪上业余乒乓水平最高、参赛人次最多、规模最大的群众乒乓赛事。而此番在“我要上全运”上海选拔赛,我们看到了多张“晚报杯”的老面孔,其中不少还是“晚报杯”的获奖常客。
正是在“晚报杯”上收获了满满的自信,积累了经验,这批业余好手站上了“我要上全运”上海选拔赛的舞台。对他们来说,“晚报杯”是自己在家门口以球会友的绝佳平台,而如果能代表上海队在全运会上一展身手,那更是一种光荣。
4年前在天津,代表上海出战群众组的选手,受到“明星般”的待遇,享受了快乐乒乓。当时,有上海球迷代表自驾800多公里来到决赛场地为他们加油,市体育局和乒协领导也悉数到场,为他们鼓劲卸压。在看完群众组比赛后,中国乒协副主席陆元盛被深深感动,家乡乒乓人勇敢顽强、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让他感到自豪。
4年后,10个组别、150余人、320场,这是此次上海选拔赛一天的数字。在“我要上全运”的召唤下,沪上草根乒乓球选手的热情高涨万分,比赛充分体现了上海业余乒乓球的最高水平。上海是一座人人都有机会出彩的城市,只要拥有对乒乓的满腔热情,梦想定能照亮前行之路。(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