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转型破解“地铁要保,大楼要建”难题


■本报见习记者 束涵
打开上海地铁智慧监护云图系统,380余个正在地铁安全保护区内施工的项目,以小图标的形式显示在电子地图上。每个图标都有各自的颜色及对应的监护等级,点开即可查看现场工况图片和更新中的监测数据。一旦数据超出安全值,系统便会自动报警。
“地铁要保,大楼要建”。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地铁之父刘建航就提出这一地铁保护原则,即在满足技术标准的条件下,服务城市发展。随着上海地铁路网持续扩展,如今运营里程世界第一,依赖人力的传统监护方式显然有些捉襟见肘。如何破解?上海正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发力关键。
商业体最大可能贴近地铁
物理距离缩小带来经济效益扩大。交通服务、商业服务等聚合,让兴业太古汇成为活力区域之一
从13号线南京西路站8号口出站,坐落于繁华商圈的兴业太古汇便出现在眼前。地铁站与商业体近距离的背后,是地铁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
兴业太古汇原名大中里项目,与地铁13号线同期建设。原本按照其楼层高度,与地铁站的距离应保持在30米之外为宜。考虑到最大化发挥地铁上盖的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盘活区域经济,规划建设时,地铁方与开发商共同谋划,尽可能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
难点自然不少。首先要从工期角度衡量,是否具备现实可能性。在前期设计阶段,政府部门、轨交企业、开发商等反复协商与沟通。通过提前筹划施工进度,反推商业体能否建在距离地铁站这么近的点位。
“各方的理解和配合十分重要。我们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让商业体在符合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贴近地铁。针对地铁方面提出要增加的安全保护措施,开发商愿意接受,且翻交时多次借场地给我们用。”申通地铁集团监护办技术部经理闫静雅告诉记者,面对建设过程中错综复杂的问题,他们按照时间节点“一步一动”联动管理,并就大中里地基工程与13号线地下维护工程制定“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的方案。
物理距离的缩小带来经济效益的扩大。交通服务、商业服务等聚合在一起,让兴业太古汇成为上海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规定,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的范围是,地下车站与隧道外边线外侧五十米内,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以及线路轨道外边线外侧三十米内。闫静雅表示,地铁安全保护区内不是不能做事情,而是要经过审批。只要技术措施、工艺水平能符合标准,就给周边项目一条路,让它们能进行下去。
有些监护项目很有挑战性。比如,去年6月北横通道穿越7号线。整个过程耗时72个小时,准备工作其实提前半年就已开始。上海地铁提前对各方保障工作进行部署,制定包括地铁限速以及公交短驳等在内的应急预案。
在盾构下穿期间,监护办以及运营、维保等500多名专业人员在附近的基地保驾,24小时轮番驻守,实时关注数据的变动。最终,北横通道顺利穿越7号线,地铁隧道最大变形7.13毫米,在安全范围内,地铁运营未受影响,也为后续施工积累了经验。
当然,有一些底线始终不能突破。武宁路快速路建设时,有一处跨曹杨路节点,11号线正好位于其正下方。根据设计,要在此处挖深度约8米的地道,然而地铁隧道埋深只有11米,也就是说一旦挖好,两者之间的距离就只有4米。并且,这个节点旁是地铁隧道的旁通道,正是结构最薄弱的地方。
“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提出能否将地道抬升,拉开与隧道的距离。不过这样做的话,又会影响到快速路的坡度走向。于是,大家一轮又一轮地磨方案和具体细节,这个过程比较痛苦。最后的措施是对地道进行抬升,保证地铁运营安全。”
业内人士指出,地铁站已成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黄金地带,在地铁运营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拉近彼此距离,有助于促进周边地区地产、物业、商业发展。同时,在上海面临建设用地“紧约束”的情况下,也符合土地集约开发理念。
从目前上海地铁新线建设的趋势看,在规划阶段,就已考虑到要和城市共发展,将周边地块进行整体布局和开发。区里的土储,在未有开发商的情况下,会提前和地铁方合作,将贴着的区域共建。有了一定预留后,往后开发所受限制就会小很多。
技术突破落实居民楼加梯
全面实行安保区项目线上技术审查,全流程云端受理,实现“一网通办”,简化流程,提高时限
静安区长安路上一小区居民们曾因加装电梯找到地铁方。原来,他们碰到一个安装技术难题。根据设计方案,电梯的基础紧贴着地铁12号线的边线,几乎是零距离,造成的压力极有可能影响到地铁结构。
考虑到居民安装意愿强烈,地铁方经过现场研究,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即在电梯基础下方挖一个坑,做成混凝土的空壳子,将电梯的重量置换掉,相当于没有向隧道新增压力。如此一来,免除了安装电梯技术上的阻碍。
加装电梯作为民生工程,不像一些市政项目或者建设工程那样投资巨大。看似是小事情,实则也是市民的切身利益所在。地铁需要保护,也要从市民角度出发,通过技术的解法突破阻碍,将他们的诉求真正落地。
“因该工程由全市各区分头推进,需要给市民提供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作为指导。”监护办协调监管科赵敬妍介绍,“我们制定了一份审批指南,将技术手段、费用组成等囊括在内。为避免发生漏报影响地铁运营,监护办与市房管局对接,后者统筹全市加装电梯项目。通过加强沟通与层层管理,查遗补漏。”
少跑路,也是市民的诉求之一。原先,业主来报审时,要抱着一大堆图纸资料来回跑四五趟,处于郊区的项目,则更是费神费力。
针对这一痛点,上海于2019年启用在线申报系统,全流程云端受理,实现“一网通办”。特别是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全面实行安保区项目线上技术审查,助力复工复产,简化流程,提高时限,打通了和市交通委审批系统的电子签章等安全壁垒,实现从前期技审至行政许可批复均可线上操作。
信息的透明度也因此提高。曾经出现过的问题是,报审方上报给监护办以及市交通委的图纸并不相符。“有些在建设阶段出现局部微调,比如项目和地铁的距离从10米变成9米。由于报送的时间节点不同,所以有了数字上的出入,容易造成信息混乱。平台上线后,报审资料各个阶段的状态均有显示,有据可查。”
数字化巡查多种方式互补
每种方式都有优点和局限,卫星可能受天气影响,无人机有禁飞区。多种方式互补,有助于织密监管网
上午8时,一名地铁安全保护区巡查人员打开手持终端,收到系统传来的当日巡查任务。他沿着电子地图标示的线路,边走边观察保护范围内是否存在违规施工,行走轨迹在系统上实时更新。这是上海地铁安全保护区巡查管理系统。它采用手持终端+系统平台进行巡查管理,实现定位、信息实时传输、轨迹跟踪、案件记录信息化管理。
在地铁早期运营阶段,线路巡查大多靠经验。工作人员手拿地图,对着上面标注的路线走,观察周边施工项目情况,查遗补漏。如果对区域不熟悉,很难摸准“藏”于地下的隧道走向,精准判断安全区范围。
随着上海地铁路网持续铺开,尤其是郊区线日趋增多,传统的巡查方式显得捉襟见肘,暴露出效率低下、漏查等问题。
如何解决?数字化转型是关键。近年来,上海探索打造智慧监护管理平台,2008年建立全国第一个标图系统,实现高精度定位。2012年,在全国范围建立起首个安全保护区巡查管理系统,从尚显稚嫩的第一代,到如今系统逐步走向智能化,实现内部以及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
2013年,上海在全国第一个建立起云图系统,实现监护项目远程监控、工况数据自动传输。随着不断升级,逐步实现系统自动分析、预警报警,与相关建设方面协调纠偏的整治措施,及时管控住风险。
转型的发力点,用十二个字总结就是:状态可知,风险可控,结果可期。“工程项目监管实现信息化、系统化和智慧化,项目现场工况、隧道数据、隧道结构情况实现自动采集、自动传输,通过系统平台进行分析预判,实现自动预警报警。”闫静雅说。
不过,依托于数字化的人工巡查,仍有一定监护“死角”。如果违规项目在地铁保护区内放置了一台大型作业机器,很容易被发现。可如果郊区出现土方,有时仅凭肉眼很难察觉它的变化。
新科技的引入,弥补了这一缺陷。在2019年14期卫星遥感巡查成果分析总结基础上,上海于2020年9月开始在外环内区域进行卫星遥感巡查。同时,以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为依托,对地铁保护区范围内地貌进行航拍测量,获得长线路地铁隧道的三维影像数据。大飞机航拍也正在酝酿,目前已完成合同签订,今年起开始实施。
“之所以要多管齐下,是因为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卫星可能会受天气影响,无人机有禁飞区……通过多种方式互相补足,有助于将监管网织得更密。”此外,2018年底,地铁线路巡查被纳入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监护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实现社会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