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地铁基地的绿色发电项目,华春莹也点赞,还有这些新技术亮相

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龙阳路基地,轨道交通2号线、7号线与16号线在此交会。登上基地车库的屋顶,便见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足有五六个足球场一般大。既利用了屋顶闲置空间,也为列车提供绿色清洁电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曾在社交平台上,为这一绿色项目点赞。
绿色低碳已是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的共识。运营里程已至世界第一的上海地铁,除看来蔚为壮观的光伏发电之外,还在14号线等在建线路上有了新的尝试。
让绿色标准更适配
在17号线诸光路站公共区域,高度超过15米的贯通大中庭视野开阔,特殊玻璃屋顶设计别出心裁,改善了地下采光,同时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当太阳直射时,专门的通风系统以及两层玻璃的设计可发挥散热的功能。
17号线诸光路站公共区域,特殊玻璃屋顶设计别出心裁。
这座车站拥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即亚洲第一个获得LEED银级认证的地铁站。LEED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旨在通过节能、节水、节地、二氧化碳减排、提升室内环境质量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不同等级认证,鼓励并推动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实践,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诸光路站根据LEED标准,从细节出发,打造绿色站点。比如,车站共挖出10多万立方米渣土,其中20%到30%通过回填、种植等渠道循环利用,变废为宝;采用风水联调联动的高效空调系统,热交换达到动态平衡,降低空调能耗;全部采用LED节能灯具,配以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减少照明能耗和光污染。
“随着绿色建筑成为国内普遍性要求,我们当时在18号线、14号线等新一轮地铁建设中考虑到这一点。”上海隧道院建筑规划分院院长郭劲松说起了引入LEED的初衷,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一国家标准发布。不过,它更多的是针对地面全封闭建筑,对于地铁这样主要走地下的开放建筑,适用性并不强。“比如说,地面建筑会比较关心外墙保温,对于地下车站来说,保温并不是问题。两者关注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经过多番考察,地铁方决定试用LEED标准,并将诸光路站作为第一座试点车站。在总结经验后,又将LEED应用于18号线整条线路的建设之中。“在设计阶段,不仅考虑车站建筑,还进一步扩展LEED认证的适用范围,将运行区间、停车场等也囊括其中。”据预计,线路年节水率将达到35%以上、建筑节能率达到13%以上。
延伸绿色地铁的内涵
14号线静安寺站,是采用地铁建设中少见的暗挖工艺,从延安路高架正下方“掏”出来的一个车站。
一般来说,地铁车站采取明挖的施工工艺,也就是地面开挖,建成后再封闭起来。所谓“暗挖”,形象地说就是在有“盖子”的情况下,把地下的土“掏”出来。
14号线静安寺站,是从延安路高架正下方“掏”出来的一个车站。
它之所以得到特殊对待,是因为所处的复杂环境。由于身处日日车水马龙的静安寺商圈,且要下穿上海交通大动脉延安路高架,如果按照传统的明挖工艺,势必会对周边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
“延安路不能断交。”这一硬性目标落到了建设者们的身上。经过研究,他们决定采用暗挖工艺,在六年的建设过程中,确保了交通干线的正常通行。
在试行LEED这一国际标准的同时,上海地铁与专业机构合作,编写国内通用的《绿色城市轨道交通建筑评价标准》行业标准。
“与国家通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新增了施工管理和安全耐久这两块内容,延伸绿色地铁建设内涵。”上海隧道院建筑规划分院工程师郭思铖告诉记者,施工管理方面,通过包括暗挖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将光、噪音等污染以及对交通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
比如,14号线陆家嘴站在主体建设时,虽身处陆家嘴摩天楼群,但工地几乎“隐身”。这里曾建起全市最大的室外封闭工地,建筑长度超百米。把工地装进“壳子”里,通过新风系统等方式净化内部空气,既能最大程度降低噪音、扬尘、明光对周边办公和居住区的影响,也能避免“看天吃饭”,掌握好施工的进度。
“安全耐久是地铁建设的一个下限,也就是明确至少投入多少才能保证安全,在此基础上,绿色节能的行为才有意义。”郭思铖说,不管从节电、节能等哪个角度出发,都讲究以安全为前提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地铁的综合利用率。
据了解,《绿色城市轨道交通建筑评价标准》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发布,预计今年底通车的14号线将成为上海首条全线使用该标准的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