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网统管”预警跑过报修求助
一网统管平台中,4万个神经元感知器在25类49个场景不间断运作。受访者供图


近日,上海席卷而来的最霸气寒潮着实让各大部门都绷紧了弦。2020年12月29日21时20分,静安区城运平台发现路面积水比较明显,疑似水管爆裂,各级部门紧急响应。22时04分,陆续有3户陕西北路居民拨打12345反映路面积水严重。这时接线人员告诉他们,工作人员已在现场处理问题。之所以各大部门采取行动能比市民报修提前40分钟,如此兵贵神速,这还要依靠静安最近正在试运行的3.0版“城市大脑”一网统管系统。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3.0版一网统管平台让联勤联动机制更迅捷
“截至今天中午为止,我们平台接到水管冻住报修、需要包扎水管进行防护的紧急工单有21件。”静安区城运中心主任谢志彬告诉记者,面对此次寒潮,中心做好了充足的预案。在这次“大考”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挥了大作用。
原来早在寒潮来袭前,静安一网统管平台就利用大数据开展了分析,对往年遇到类似灾害性天气,城市可能受到的影响有哪些、12345市民求助热线的市民集中针对哪些问题进行求助、物业在灾害性天气中接到最多的维修保障的记录是哪些等梳理了可能会影响市民生活、影响城市安全的15类问题,并对网格巡查员和后台处置人员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
这样的提前预案让处理问题的效率大幅度提高。12月29日晚上,正在对全区积水点、建筑工地、桥洞进行视频轮巡的城运平台夜间值班长,突然发现了康定路281号视频中的异常情况。从现场周边视频传回的画面上看,整条康定路主街已被积水完全淹没,并流向昌平路江宁路段,有可能是水管爆裂引起。平台立即启动应急联动机制,将现场情况报送至市城运平台,同时联系区应急局、城发集团、市政养护公司及江宁路街道处置力量赶赴现场排查抢险。截至当天23时30分,水管爆裂漏点已找到,通过工程人员的全力抢修,康定路段水位已明显下降,昌平路江宁路段积水已基本退去。沿街5间门面房有进水情况,现场部分路段采取了临时封闭措施,未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截至12月30日15点45分,部分道路已恢复通行。
“如果说以前我们发现问题主要靠市民打报修电话,处置问题主要靠经验判断,那么,这次更多地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了整体作战水平。”谢志彬告诉记者,静安城运借助城运3.0“一网统管”平台的试运行,实现了人机交互模式。“我到后台专门看了下时间。29日当晚10点多才有市民反映水管爆裂的问题。但后台发现问题比市民求助提前了整整40多分钟。因为采取了联勤联动的机制,整个行动也非常迅速。”
事实上,有了一网统管这一“城市大脑”,整个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变得智能和高效起来。
据统计,目前,静安全域已部署超过4万个神经元感知器,在25类49个场景不间断运作,赋予平台全天候的城市运行态势感知能力。寒潮来袭时,重点地区积水过线、店招店牌位移、电箱门异常打开、井盖破损等信息能够实时传回指挥大厅,通过“一屏两端”(城运大屏、案件流转PC端、问题处置移动端),对问题处置需求进行高效配置和对接。
市民的吐槽和建议平台实时“照单全收”
“其实不光我们区,现在全市各区都在致力于一网统管工作,针对自己所在城区的堵点、难点开发应用场景,以静安为例,我们主要关注南京西路商圈、苏河湾景观精细化管理、上海火车站等区域的城市治理,眼下我们试运行的一网统管3.0版,正在尝试开展城市数字化整体转型,扩大城市治理的内涵。”据谢志彬介绍说,最快今年一季度3.0版就能正式运行,最近他们开通了市民“随手拍”功能,鼓励公众共同参与城市治理。“未来,哪怕市民只是吐槽一下遇到的城市治理问题,提一个城市治理的建议,通过微信端拍照上传,后台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甄别,形成工单,进入流转程序。”
随着一网统管功能的升级,平台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2.0版的时候,平台平均一天处置的工单数量是5000多件。到了3.0版,预计 日均处置数会达到8000-10000件。”在谢志彬看来,这一方面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方式提高响应速度和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巧妙设计,让处置环节变得更加高效。未来,在处置环节甚至还将采取区块链的方式,对响应人员、响应时间点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