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全新亮相,增补34件珍贵史料
12月26日,全新亮相的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迎接观众。经过展陈提升后,陈列馆增补了34件珍贵史料。当天,“初心足迹:毛泽东在上海”红色研学路线在这里举办首发仪式。
上海毛泽东旧居位于静安区茂名北路120弄7号(原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是一幢石库门房子,有天井、客堂、前楼和厢房等。1924年毛泽东来沪,除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外,还参与领导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工作,为维护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年6月至12月,毛泽东同夫人杨开慧、两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以及岳母向振熙老人一家五口寓居于此。甲秀里是毛泽东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
几封没有寄出的信
静安区文物史料馆馆长朱润介绍,陈列馆走访了韶山毛泽东故居和湖南板仓杨开慧故居等相关展馆,征集了一批珍贵史料、实物,这也是此次展陈提升中增补最多的内容。包括杨开慧写给堂弟杨开明希望托孤的信,由刘思齐捐赠的毛岸英牺牲地的一抔泥土等。
在陈列馆一楼的实物展示区,许多观众驻足凝视着几行字:“他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他的哟!……谁把我的信带给他,把他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这段话是杨开慧与毛泽东1927年分离后所写,距离杨开慧牺牲只有10个月的时间,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毛泽东深深的爱恋及思念。遗憾的是,当这份手稿在杨开慧故居被发现时,毛泽东已经离开人世,他终究没能收到这份沉甸甸的思念。
这段文摘的下方,陈列着一份泛黄的手稿,名为《给一弟的信》。1929年,当杨开慧得知朱德夫人被国民党残忍杀害挂头示众后,就感觉死亡如影随形,于是写信给堂弟杨开明,希望托孤。但这份“遗嘱样的信”最终也没有寄出,直到1982年才重见天日。这些珍贵的文字,让观众得以走进杨开慧生命最后三年的内心世界,窥见了她作为革命者、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心路历程。
毛泽东一家先后为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毛家六烈士中包括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在实物展区,观众还看到一捧从毛岸英牺牲地取回的泥土,以及俄罗斯政府授予毛岸英的二战反法西斯勋章。
毛泽东在上海的足迹
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三次来到上海,为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送行,而他本人却留在了国内。至于他为什么不出国,一封毛泽东1920年3月写给友人周世钊的信件道出了原因。信中,毛泽东谈到他暂不出国的原因:“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
1920年5月,毛泽东为领导驱张运动来到上海,寓居于哈同路民厚南里。在与陈独秀多次讨论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最终坚定了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陈列馆的展示柜内,一套1938年版红色《西行漫记》定格在了第183页,上面清晰地写道:“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在“探寻真理”展区,陈列着一本泰东图书局老板赵南公的日记,写道:“毛泽东来,小谈即去。据云来已月余,客博文女学,病多日矣。湘情如靖,将扩充文化书社于各县。湘人真勇于运动。”日记中明确记载了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后,毛泽东8月11日尚在上海的行踪。同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不久,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设立分部,毛泽东任湖南分部主任。与静安区的另一处红色场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遥相呼应。
盘活红色文旅资源
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是一栋具有百年历史的石库门老建筑,陈列馆建筑本身就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在此次展陈提升过程中,充分考虑旧居特色,对参观路线进行优化,在9号楼一楼设立实物展厅,避免观众多次上下楼往复。在7号楼二楼特辟多功能临时展厅,可用于开展临时展览和“情景党课”等活动用途。
“初心足迹:毛泽东在上海”的红色研学线路于12月26日首发。该路线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员会主办,中共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上海瑞金宾馆协办,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带着研学任务单,由静安区的全国和市级劳模代表、各界青年代表、上海大学博士硕士代表、党员导游代表等组成的研学首发团开启首批红色研学之旅。
记者看到,这份定制的研学任务单,对应红色之旅途径点的不同学习主题:在1920年毛泽东旧居学初心,固信仰;在锦江饭店小礼堂学务实,抓实干;在上海瑞金宾馆学作风,倡简朴;在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学家风,严律己;在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学规矩,正言行。
当天还举行了“跟着主席看上海”专家访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七部副主任刘荣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主任记者,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秘书长乔争月,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调研员张众就毛泽东历次来上海的时局背景、新闻事件、行动轨迹、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着眼于党史、上海发展史、建筑与文化等各角度交融讨论。
近年来,上海静安区凝练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地、革命领袖足迹地、早期中共中央机关聚集地、首部党章诞生地、群众运动策源地”的红色资源主题,并通过对区域内革命遗址遗迹进行比对、考证、研究,系统梳理出重要革命遗址百余处,汇聚了丰富的党史资源和众多红色题材。今年,为满足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四史”现场教学的需求,静安区已成功推出五条“秉初心、学四史、游静安”主题研学线路,获得良好口碑,盘活了红色文旅资源。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