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大脑”助力,本市未发生道路结冰事故


昨天凌晨,上海站清道班组保洁工人对上海站南广场的薄冰进行铲除。 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本报记者 吴頔
昨天早晨,邱亮比以往早半小时起床,由于担心天气寒冷、道路结冰、堵车不便,平时一直自驾上班的邱亮决定改乘地铁。走出家门,他发现自己多虑了——一路走下来,几乎没有积水结冰,车流也不拥堵。
对大多数市民而言,一夜之间到来的寒潮,除了体感寒冷,似乎没什么其他影响。不可否认,降水少、“天帮忙”固然是个原因,但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也在无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张无处不在而又无所不包的“网”是如何运作的?昨天一早,记者走进“城市大脑”——位于上海市政府大楼内的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指挥大厅,近距离观察这个城市运行管理系统的载体如何在寒潮天气下保障城市整体平稳有序运行。
水管爆裂淹路超60米
85分钟道路恢复通行
清晨,太阳尚未完全升起,城运大厅内的工作人员已悉数到岗。
彻夜未眠的城运大厅里,屏幕上正播放着全市各个交通要道的实时车流情况,城市各条道路通行顺畅。此时大厅气氛较为轻松,殊不知一场“硬仗”刚刚收官。
12月29日21时30分许,静安区昌平路靠近江宁路路口一根水管发生爆裂,路面破损,积水淹没超过60米路段,积水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现场车辆拥堵严重。在通过市民热线和微博信息发现情况后,公安、水务、应急、城投、消防以及市、区两级城运中心纷纷在“一网统管”框架下积极行动,有关部门迅速到场抢修,封闭昌平路部分路段。
21时32分,静安区恒丰消防站抢险救援迅速出动,恒丰3号随车指挥蔡九力迅速组织力量对积水路段进行封闭警戒。22时55分,抢修初步完成,道路恢复通车。
到昨天0时许,积水初步被抽干。到早晨7时,抢修点在应急力量通宵作业下基本完成抢修,现场路面没有出现结冰现象。
“来来来,吃包子!”不知是谁拎进来两大袋包子,十多名工作人员围了过来——为了及时应对寒潮可能引发的突发情况,许多人彻夜未归,自然也没来得及吃早饭。夜间值班,行军床、长条桌、椅子都是他们小憩的地方,“能睡两个小时也不错了”。
寒潮来袭,对上海的城市运行体系是一次实战练兵。29日以来,市城运中心每半小时开展一次“巡屏”,关注着城市“生命体征”。
数据显示,过去一夜,警方共出动1.1万余名警力,共接报相关110警情90起,其中涉水管爆裂警情2起、涉大风救助警情88起,未接报因道路结冰引发的交通事故。全市共发生DN500(含)以上供水管线管损1次,已完成抢修恢复供水,全市自来水服务供应总体平稳有序,发生10千伏线路故障跳闸7起,已全部恢复,近300支抢修及应急队伍、3500余名值班及抢修人员就位备勤。
低温天引发地铁故障
“四长联动”秩序井然
7时08分,上海地铁微博发布一条消息:浦江线因线路设备故障,汇臻路至沈杜公路区段列车限速运行,发车班次间隔延长,造成列车延误,预计晚点15分钟以上。
情况随即反映到市城运中心,值班人员迅速调动各站点实时画面,在大屏幕上显示。经过对接沟通,值班人员了解到,汇臻路至沈杜公路的6个沿线站点及时启动地铁车站站长、轨交公安警长、属地派出所所长及属地街镇长的“四长联动”机制进行处置。
早上8时,旅客逐渐多了,尽管部分地铁站入口有旅客在排队,但秩序井然。
8时20分,一场视频调度会议召开,申通地铁、闵行区总值班室分别向市城运中心介绍情况。申通地铁方面介绍,故障是浦江线线路设备受低温天气影响引发的,申通地铁正对现场故障设备组织抢修,全线列车限速运行,公交短驳预案已于7时40分启动。
9时10分,市城运中心接到申通地铁信息,轨交浦江线各站客流趋于平稳,撤销汇臻路至沈杜公路公交预案,相关车站取消限流及四长联动机制,维持15分钟发车间隔运行。
早晨7时57分,系统中出现一条消息:江苏路一小区有人因电梯低温故障被困,相关部门接到系统报警后迅速处置,开展救助与维修工作。系统显示,到8时16分,救援工作完成。
8时37分,值班人员又在视频巡视中发现一条上报信息,在丰台路云锦路路口,道路中间有大面积积水结冰现象,随即调出现场实时画面。画面显示,路面积水结冰基本处理完毕。
市民随手拍上传险情
算法自动巡检积水点
据公安部门统计,截至昨天早晨7时,全市未接报因道路结冰引发的交通事故。如何将险情控制在萌芽中、让预警跑在群众报修之前?在市城运大厅的大屏上,记者的视线也随着大屏的切换,观察到各区的不同经验做法。
武宁路桥和曹杨路桥是进出普陀的主要通道,车流量大。“从历年的雨雪冰冻天气大数据来看,这两座桥是普陀区主要的结冰点。”普陀区城运中心主任、区应急管理局局长杨联中说,这次相关部门在两座桥上安装了路面结冰传感器,可以即时了解桥面温度以及是否有积水情况发生,一旦路面气温降到2℃,区城运中心大屏就会“报警”。
在徐汇区城运系统一条报警显示,在罗香路34号附近有一处道路积水易结冰。区城运中心后台系统根据案件的“寒潮”标签,自动定位并派单至相关街道,安排网格员进行处置。这条信息上报是由群众自发完成的。通过徐汇区“一网统管·汇治理”的“随申拍”功能,市民拍下现场照片并上传,城运中心便会调度处置。
徐汇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宋开成介绍,为应对本次寒潮,徐汇区大数据中心特别在系统后台添加“寒潮”标签,只要市民提交有关“寒潮”案件,系统就会优先派单。昨天凌晨,系统通过算法模型分析研判,检测到云锦路地铁站5号口有路面积水,存在行人摔倒隐患,系统自动派单至龙华街道,在上班高峰前就将积水快速处置。截至昨天14时45分,徐汇区已上报“寒潮”类案件176件,通过算法中台智能巡检246个易积水点位,系统自动上报案件17件。
昨天早晨,邱亮比以往早半小时起床,由于担心天气寒冷、道路结冰、堵车不便,平时一直自驾上班的邱亮决定改乘地铁。走出家门,他发现自己多虑了——一路走下来,几乎没有积水结冰,车流也不拥堵。
对大多数市民而言,一夜之间到来的寒潮,除了体感寒冷,似乎没什么其他影响。不可否认,降水少、“天帮忙”固然是个原因,但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也在无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张无处不在而又无所不包的“网”是如何运作的?昨天一早,记者走进“城市大脑”——位于上海市政府大楼内的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指挥大厅,近距离观察这个城市运行管理系统的载体如何在寒潮天气下保障城市整体平稳有序运行。
水管爆裂淹路超60米
85分钟道路恢复通行
清晨,太阳尚未完全升起,城运大厅内的工作人员已悉数到岗。
彻夜未眠的城运大厅里,屏幕上正播放着全市各个交通要道的实时车流情况,城市各条道路通行顺畅。此时大厅气氛较为轻松,殊不知一场“硬仗”刚刚收官。
12月29日21时30分许,静安区昌平路靠近江宁路路口一根水管发生爆裂,路面破损,积水淹没超过60米路段,积水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现场车辆拥堵严重。在通过市民热线和微博信息发现情况后,公安、水务、应急、城投、消防以及市、区两级城运中心纷纷在“一网统管”框架下积极行动,有关部门迅速到场抢修,封闭昌平路部分路段。
21时32分,静安区恒丰消防站抢险救援迅速出动,恒丰3号随车指挥蔡九力迅速组织力量对积水路段进行封闭警戒。22时55分,抢修初步完成,道路恢复通车。
到昨天0时许,积水初步被抽干。到早晨7时,抢修点在应急力量通宵作业下基本完成抢修,现场路面没有出现结冰现象。
“来来来,吃包子!”不知是谁拎进来两大袋包子,十多名工作人员围了过来——为了及时应对寒潮可能引发的突发情况,许多人彻夜未归,自然也没来得及吃早饭。夜间值班,行军床、长条桌、椅子都是他们小憩的地方,“能睡两个小时也不错了”。
寒潮来袭,对上海的城市运行体系是一次实战练兵。29日以来,市城运中心每半小时开展一次“巡屏”,关注着城市“生命体征”。
数据显示,过去一夜,警方共出动1.1万余名警力,共接报相关110警情90起,其中涉水管爆裂警情2起、涉大风救助警情88起,未接报因道路结冰引发的交通事故。全市共发生DN500(含)以上供水管线管损1次,已完成抢修恢复供水,全市自来水服务供应总体平稳有序,发生10千伏线路故障跳闸7起,已全部恢复,近300支抢修及应急队伍、3500余名值班及抢修人员就位备勤。
低温天引发地铁故障
“四长联动”秩序井然
7时08分,上海地铁微博发布一条消息:浦江线因线路设备故障,汇臻路至沈杜公路区段列车限速运行,发车班次间隔延长,造成列车延误,预计晚点15分钟以上。
情况随即反映到市城运中心,值班人员迅速调动各站点实时画面,在大屏幕上显示。经过对接沟通,值班人员了解到,汇臻路至沈杜公路的6个沿线站点及时启动地铁车站站长、轨交公安警长、属地派出所所长及属地街镇长的“四长联动”机制进行处置。
早上8时,旅客逐渐多了,尽管部分地铁站入口有旅客在排队,但秩序井然。
8时20分,一场视频调度会议召开,申通地铁、闵行区总值班室分别向市城运中心介绍情况。申通地铁方面介绍,故障是浦江线线路设备受低温天气影响引发的,申通地铁正对现场故障设备组织抢修,全线列车限速运行,公交短驳预案已于7时40分启动。
9时10分,市城运中心接到申通地铁信息,轨交浦江线各站客流趋于平稳,撤销汇臻路至沈杜公路公交预案,相关车站取消限流及四长联动机制,维持15分钟发车间隔运行。
早晨7时57分,系统中出现一条消息:江苏路一小区有人因电梯低温故障被困,相关部门接到系统报警后迅速处置,开展救助与维修工作。系统显示,到8时16分,救援工作完成。
8时37分,值班人员又在视频巡视中发现一条上报信息,在丰台路云锦路路口,道路中间有大面积积水结冰现象,随即调出现场实时画面。画面显示,路面积水结冰基本处理完毕。
市民随手拍上传险情
算法自动巡检积水点
据公安部门统计,截至昨天早晨7时,全市未接报因道路结冰引发的交通事故。如何将险情控制在萌芽中、让预警跑在群众报修之前?在市城运大厅的大屏上,记者的视线也随着大屏的切换,观察到各区的不同经验做法。
武宁路桥和曹杨路桥是进出普陀的主要通道,车流量大。“从历年的雨雪冰冻天气大数据来看,这两座桥是普陀区主要的结冰点。”普陀区城运中心主任、区应急管理局局长杨联中说,这次相关部门在两座桥上安装了路面结冰传感器,可以即时了解桥面温度以及是否有积水情况发生,一旦路面气温降到2℃,区城运中心大屏就会“报警”。
在徐汇区城运系统一条报警显示,在罗香路34号附近有一处道路积水易结冰。区城运中心后台系统根据案件的“寒潮”标签,自动定位并派单至相关街道,安排网格员进行处置。这条信息上报是由群众自发完成的。通过徐汇区“一网统管·汇治理”的“随申拍”功能,市民拍下现场照片并上传,城运中心便会调度处置。
徐汇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宋开成介绍,为应对本次寒潮,徐汇区大数据中心特别在系统后台添加“寒潮”标签,只要市民提交有关“寒潮”案件,系统就会优先派单。昨天凌晨,系统通过算法模型分析研判,检测到云锦路地铁站5号口有路面积水,存在行人摔倒隐患,系统自动派单至龙华街道,在上班高峰前就将积水快速处置。截至昨天14时45分,徐汇区已上报“寒潮”类案件176件,通过算法中台智能巡检246个易积水点位,系统自动上报案件1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