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应急救护培训 保障校园健康安全









本报记者 袁 征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各区教育局、新闻晨报教育发展中心承办的“上海市中小学校园应急救护基本知识与技能宣传展示活动”,到2020年已经连续举行了四届。在上海各区和基层学校的不懈努力下,校园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已经成为全上海中小学日常教育的组成部分。活动所展示的只是各区成果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上海还以此为切入点,夯实和推进学校健康教育、生命安全课程,让学生真正理解健康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涌现了更多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共同推动上海市中小学安全教育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浦东新区
调研摸底积极开展培训
今年8月,浦东新区完成“学校应急救护水平与现状调研(含学校内具备应急救护能力的人员情况以及应急救护有关设备的投入情况等)”。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区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在急救培训方面有较大缺口,亟待进行急救专业培训。
学校卫生保健教师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实施者。针对调研显示的问题,浦东新区启动建立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工作长效机制,逐步施行学校卫生保健教师业务考评和持证上岗,以提高本区学校卫生保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提升基层学校卫生保健教师现场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根据“2020年浦东新区学校卫生工作计划” 工作要求,从今年9月到11月,浦东新区开设19个班对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及其他一线教师开展现场急救技能培训,为师生健康保驾护航。
区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动着浦东新区六百多所学校的应急救护工作有序进行。如上海市三灶学校就将急救知识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并将急救知识引进课堂,融入基础课程学科教学中。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通过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确定需掌握的急救知识及计划:小学生重点培养伤害事故的防范和逃生的技巧,提高发生意外伤害时如外伤止血等自救互救能力;初中生除了要掌握以上急救知识以外,还要初步了解心肺复苏流程,掌握抢救时间和呼吸循环系统知识,还要能利用心肺复苏模型教具进行练习,初步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黄浦区
学“AED”操作,储危急救护能力
当身边有人突然晕倒致心脏骤停怎么办?紧急时刻如何对此类对象进行施救?9月28日,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特意邀请专家对全体班主任和体育教师进行了心脏自动除颤仪(AED)的培训。
培训活动从生命丧失案例开始,让教师们意识到:急救“黄金四分钟” 内,使用心脏自动除颤仪(AED)非常重要。除颤每延迟一分钟,生存率降低7%-10%。超过10分钟,该患者的生存率基本为0。接着,两位专家演示了心肺复苏的要点和步骤,并运用AED教练机引导了多位教师进行心肺复苏实际操练。老师们一开始有点不得要领,经由专家的指点,明白了手臂要伸直,按压力度要准确有效等要点。短短40分钟的学习,各位教师对心肺复苏(CPR)的操作和心脏自动除颤仪(AED)的使用有了一定了解,体会到救人不易,救人自救都需要学习和实践更多的急救知识。
学校表示,在全世界新冠疫情肆虐之下,教师更应当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应急救护技能来守护校园生命健康和安全,从而更好地呵护每一名学生。
松江区
应急救护培训成为新教师“必修课”
今年由于疫情关系,松江区教育局把校园应急救护工作重心放在了教师的培训工作上,尤其是对应急救护知识及实际操作了解不够的新入职教师。因此,在2020年新教师入职培训课程中,松江区加入了校园应急救护课程内容,为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的800余名新教师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救护培训。
培训中,松江区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中心派出11名有救护培训师资的教官为新教师们授课。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和现场操作两方面。教师们学习了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创伤现场救护等知识,并在教官的演示下,进行了演示心肺复苏实操和创伤包扎技能两项细节操作。教官们针对教师的操作手法进行了指导纠正,保证每名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真正掌握应急救护技能。
此次培训为新教师入职后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及应急救护理论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应急救护处置能力,更规范有效地开展校园应急救护工作。
徐汇区
建立校园安全教育新常态
在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有羽毛球、赛艇、冰壶和田径等11个奥运会、全运会项目。蹦床作为其中一项具有一定风险的运动项目,在训练之初,教练员就需要在基础培训的同时,加强队员的安全教育。
例如学校规定,同一张网上不能有2名及以上的队员,单跳跑道上禁止队员进入等。但由于在训队员年龄为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之间,普遍自控力不足,活动又较剧烈,在训练中跑动擦伤、碰撞流鼻血甚至自身突然流鼻血等情况时有发生,队员从蹦床网面上弹出导致骨折、流血等也是常见意外。
通过校园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学校蹦床队教练们马上学以致用:在充分考虑队员的年龄、自控力和执行力等实际情况后,教练们在训练前给队员们进行了现场讲解和演练并特别就流鼻血及膝盖擦伤这两种情况的紧急救治等作了详细示范。学校表示,安全教育培训要经常开展,为保障学校各运动队训练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嘉定区
急救知识做礼物,医教携手共呵护
尽管在今年遭遇疫情,但嘉定区教育局组织中小幼学校开展校园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力度并未减弱。为普及卫生应急和自救互救知识、倡导科学急救方法、提高自救互救技能,嘉定区教育局大力推进医教结合项目,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宣教活动。
全市幼儿园返园复学的前一天,区教育局联合区医疗急救中心开展主题为“儿童意外伤害的院前急救”的普及培训。一个多小时的培训中,专家重点讲解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术、烧烫伤急救处置、骨折处置、止血包扎等幼儿常见的急救技术,也通过实战操作的方式普及了AED自动除颤急救包的使用方法,让教职工们收获满满。
同时,区教育局立足于学生安全教育,组织试点学校编撰《安全与我同行》校本课程,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社会安全、与人交往、网络安全、卫生急救等7个板块,让学生掌握安全知识、梳理防范意识、提升防护能力。
静安区
健康安全教育“停课不停学”
健康安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学生系统传授卫生知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在静安区第四中心小学,新冠肺炎疫情给健康安全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也让学校积极创新工作方式,适应防疫常态。
上半年“停课不停学”期间,学校在做好对学生网络教学同时,还通过企业微信开通了校豆豆广播台。其中,每周四中午为健康教育线上广播时间。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张静认真做好广播的前期准备工作,从上海青少年健康网和市区疾控公众号等平台搜集广播内容,对生活卫生、饮食卫生、疾病预防等卫生保健常识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宣教,让学生们在了解健康安全知识的同时,发出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倡议,培养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安全健康意识。
崇明区
安全疏散演练不放松
为增强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师生应急逃生技能,在第20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前,崇明区东门中学教育集团江山校区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安全疏散演练。伴随警报声的鸣响,所有师生有序、快速、安全到达疏散地,其中用时最少的班级只花了短短40秒。
安全疏散演练活动期间,学校还向学生们介绍了防空警报知识,全体师生认真试听、识别“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三种不同的警报声。学校安全工作分管副校长李平表示,希望全体师生强化各种安全防范意识,压实各条线安全责任,不断提升师生逃生技能,轻松、幸福、快乐地生活、学习在美丽的校园。
宝山区
开展假期防溺水宣教
假期一直是溺水事故的多发时间,学生溺水身亡事故带给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抹不去的伤痛。宝山区针对区域特点,在各中小学开展以“安全常记心中,预防溺水保健康”等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要求家长陪同学生一起观看防溺水专题教育片,牢记防溺水的相关知识要点及正确的自救及施救方法,让各位家长及学生们做到安全警示心中记,预防溺水保健康。
此外,部分学校积极响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暑期安全提示,将该重要提示发布于校园公众号,并由班主任老师发到各个学生及家长群,让各位家长及学生们做到安全警示心中记,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
疫情期间,宝山区还号召学校开展线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例如班主任们采用“在线班会”的形式,组织班级全体召开疫情期间应急救护培训,互动环节还有学生们各自展示的精彩小短片、小妙招,家长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在镜头前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这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金山区
交通安全教育人人参与
“一盔一带” 是近来交通安全的热词。11月13日,金山区世界外国语学校邀请公安交警为师生们讲解交通安全知识,特别提到新实施的“一盔一带” 安全法规——在驾乘摩托车时,驾驶人和乘坐人必须按法律规定佩戴安全防护头盔;驾驶电动车出行时,驾驶人和乘坐人也应增强自身安全防护意识,主动佩戴大小合适、符合安全要求的安全头盔,并系好安全帽带。时时提示身边的亲朋好友,驾乘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一定要戴好安全头盔;驾车时系好安全带。
同时,学校成立家长志愿者安全护送队伍:每天早上七点上学进校期间,身穿“志愿者”服装的家长们便来到校门口,护送上学的孩子们过马路。只见志愿者们站在马路对面,一只手从家长的那里接过孩子,一只手比划着让经过的车子停一停,拉起孩子们迅速通过,将孩子们送进校门,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奉贤区
疫情当前,“救”在身边
奉贤区少年军校作为区应急救护教育基地,始终将提高全区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当前防疫要求,少年军校为进一步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增强师生自救互救和防灾避险能力开展了系列活动。
今年8月,全区300多名新教师在少年军校开展职前应急救护培训。结合在学校常见的突发意外情况,让初入职场的教师们掌握各种正确的处理方法。根据疫情防控的需求,原本高一年级学生集中军训的形式在今年也有所改变——少年军校与东方绿舟携手,组织全区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开展为期半天的应急救护实训,做到每一位学生掌握基本的救护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
少年军校的送教服务在区域内早已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今年,学校将送教的应急救护课程分为教师版应急救护课程及学生版应急救护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应急救护能力,也引导学生们培养自救互救意识和技能。本学期共计送教到58所学校,7800多名师生参与,有效提升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为校园安全护航保驾。
闵行区
急救比拼活动筑牢校园生命防线
在闵行区七宝镇,已经连续多年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校园急救大比拼活动,目前已形成七宝镇红十字工作特色。今年10月14日,“疫情下的校园急救——2020年七宝镇中学生校园急救大比拼活动”在七宝外国语小学举行,活动吸引了七宝镇七所初中学校师生参加。
本次中学生急救大比拼分为知识竞赛(笔试)和现场操作两部分。其中,知识竞赛(笔试)占总分30%,现场操作比赛以模拟车祸现场为背景占总分的70%。现场操作比赛分为7个项目,分别为队伍整体、队长口令,心肺复苏+AED,头顶部出血包扎,前臂出血包扎,骨盆骨折、右小腿骨折固定、搬运。赛后评选出了集体奖和个人单项奖。
据介绍,七宝镇作为闵行区教育重镇,在抓教育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资源整合,发挥红十字服务总站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多区联动的方式,在辖区内所有初中学校开展七年级学生的救护普及培训,使更多的学生了解、掌握救护知识小技能,发扬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
长宁区
中小学“生命救护知识进校园”
急救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长宁区一直以来坚持“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关注学生急救技能和知识的培养。据介绍,长宁区各学校将心肺复苏等必要的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如在“十五年一贯制”的建青实验学校,建立了3至18岁递进型的以促进学生“健康安全” 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其中,幼儿以“游戏中的演练”为方式,小学以“家与课堂结合”为载体,初中以“培养健康技能”为中心,高中则以“团队急救演练”为特色,将“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应急处理内容,循序渐进纳入不同教学阶段的健康教育内容。
区内部分学校通过教研,发现课程内的急救知识教学点,在课堂教学中也渗透了相关急救知识内容。例如,《道德与法治》三年级的“溺水”,《体育与卫生》中“运动中的意外伤害”,《地理》中的“防自然灾害”,《生命科学》中“心肺复苏”,都有机融入了急救知识。
目前,区内各学校均认真落实“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最后一课” 等安全教育主题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突发情况下的急救技能。在现阶段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学校更是认识到学生健康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将疫情防控知识与急救技能宣传相结合,利用世界急救日,进行广播宣传;利用119消防日,开展减灾演练。
杨浦区
急救知识融入多门学科课程
杨浦区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生物学、地理、化学等学科融入了急救知识相关内容。将基础科学知识与急救知识融会贯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急救原理、记忆急救步骤,也有利于学生学好基础课程。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学习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学习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救助办法;初中生物学课程中,学生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等;高中生物学课程“急救措施”模块,其内容包括紧急情况下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的医疗急救措施知识与技能,如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120”紧急呼叫、心肺复苏、外伤止血、游泳意外的自救、动物咬伤后的处理、煤气中毒后的自救与互救等方面的内容;在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里,学生掌握并运用安全运动、预防常见运动伤病和突发事故、消除运动疲劳的知识与方法,如心肺复苏、溺水救护等知识与技能,掌握并运用安全避险的知识与方法,如拥挤、暴恐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避险和急救常识。此外,急救知识还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不同学段的学生根据年龄特点,学习安全使用与维护家用电器知识、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演练等,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应急防护能力。
不出学校迎“绿舟” 急救技能送进门
日前,第四届“上海市中小学校园应急救护基本知识与技能展示活动”分点展示与宣教,陆续在上海全市各区举行。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完全消除的背景下,今年的活动从集中一天、集中一地展示,转变为东方绿舟师资团队送教上门。精彩有趣的知识讲解,专业到位的技能演示,手把手的实践操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活动分为知识答题、救护单项技能展示两个环节。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各校的展示均不打分,改为宣教点评。学生和教师完成知识答题、救护单项技能展示后,专家团队即刻针对知识点和技能项目进行手把手指导,强化师生们对相关内容的掌握,进一步发挥东方绿舟示范宣教作用。
“哎呀,这些题目还是挺难的……”刚拿到知识答题卷,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的学生们不由得嘀咕起来。不过等到交卷,送训教师不打分开始直接讲解,学生们顿时又活跃了起来。送教专家表示,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本次设计的知识考察点确有难度,主要是想让学生们加深印象,以便今后对急救技能相关知识开展更多探究。
在小学,救护单项技能展示成了同学们参与热情最高的环节。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里,送教专家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七步洗手法”的要点,接着让学生们两两一组,进行了止血、包扎、固定等创伤救护技术。“不要紧张”“我可以帮助你吗”,这些充满爱意的话语更让同学们在培训中增进了友谊,增加了集体凝聚力。在送教专家的悉心指点下,同学们配合默契,展示了良好的急救技能。青浦区沈巷小学的救护单项技能展示则融入了生活场景,孩子们在最常见的校园场景中扮演各种角色,来展示止鼻血、擦伤止血、烧烫伤处理、气道异物梗阻等常见意外的急救方法。
在普陀区的宜川中学附属学校,台上的初中学生们展示包扎技能,台下的小观众们专注观看,心急的学生还不时提出意见:“这个动作不是这样的啦!”“老师说绑扎绳要那样来绕。”演示完成后,送教专家立即根据台下的意见进行点评,指出动作中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据介绍,学校打造“红十字·有尊严的生活”名片课程,充分利用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设计了八大板块的内容,分年段分重点开展《青少年学生红十字急救技能普及体验式分级课程》将急救知识融入基础课程,开展红十字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两周时间,十六场送教,不少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急救展示活动,不过在学校的推动下,急救技能无疑让他们受益匪浅。与此同时,本次活动的网上知识答题依然在进行,全市16个区中小学生正在上线参与。送教告一段落,校园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