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奋斗者|北方集团“团长”朱贤麟:专心致志把企业搞好
“这二十几年,我个人比较专心致志于把一个企业搞好,应该说,也为区域经济和旧区改造做了一些事情。”扎根在一个单位27年,当回首来时路时,现任上海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贤麟是这么总结的。
2005年4月,原上海闸北区域内36家国有房地产企、事业单位进行战略性重组,成立了北方集团。在“团长”朱贤麟的带领下,公司全力投身旧改,探索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稳扎稳打的发展路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旧改路上不断树样本
故事是从集团创设之前开始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老闸北启动旧区改造,朱贤麟一头扎进当时成立的闸北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开启了与旧改难舍难离的职业生涯。
“90年代初的时候,旧改有一个瓶颈问题,就是没有动迁房,没有房源。”朱贤麟说,要么就是只有一间“赤膊房”,不通煤气,没有配套,“老百姓进不来。”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老闸北的旧区改造,而成立公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区里建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小区。
曾经是一片农地、日后被视为标杆的永和小区让朱贤麟记忆犹新。“我们当时和上海市政工程局合作,建了三条道路,把所有管网放在城市道路下面,和已有的市政广场连起来。”随后,公园、医院、学校也一一平地而起,组成了一片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居住区。项目从1993年动工一直做到了2000年,解决了近一万户动迁居民的安置问题,一度成为动迁安置配套建设的标准样板。
同样做出示范效应的还有2009年启动的桥东二期。这片区域南靠铁路,由永兴路、西藏北路、共和新路围合而成,是上海第一个“数砖头”的项目,第一次采用了两轮征询、托底保障的做法。“我们说的‘数砖头’,现在已经很完善了,”集团总经理陈卫东说,现在实行的很多原则和标准都是当年摸索并延续下来的。试点的时候完全是从零开始,为了了解大家的诉求和困难,在制定政策之前,居民座谈会就要开五六十场。
由于是原地回搬的项目,为了让每家每户拿到与安置方案匹配的房子,在具体的楼层规划、房型设计,以及后期的建设施工中,也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这种项目我们没有赚过一分钱,所有的资金都是我们投入的,区政府也贴了不少钱。”朱贤麟说。
“资金”始终是旧改工作绕不开的痛点,这方面,整个行业也在不断地寻找新的路径。作为旧改的从业老兵,北方集团又一次树起了样本。这两年,集团公司正深入推进成片旧改工作。其中,洪南山宅240街坊和宝山路街道257街坊成片旧改项目面临现行政策无法满足旧改要求、传统融资模式无法提供资金保障的情况。作为领头人,朱贤麟主动作为,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创新和完善城市更新及毛地旧改工作机制,积极走访和协调各家银行,牵头探索创新融资模式,以解决融资路径及区域旧改造成政府隐形负债等难题。最终,洪南山宅240街坊项目开辟了市区联手、两级联动的融资新路线,宝山路街道257街坊为上海市毛地旧改融资提供了新思路,两个项目总计落实旧改资金逾200亿元,为地块征收顺利启动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在旧改的道路上,“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实干想办法”,这是朱贤麟自始至终的坚持。
转型发展心系民生
与朱贤麟一起工作24年,陈卫东说,自己非常幸运。“我觉得朱贤麟同志站得高,看得远,勇于改革,勇于担当,勇于思辨。”在这样一位“好班长”的带领下,回忆每一段发展的历程都让人激情澎湃。
2008年,一次果断的转型开始了。朱贤麟带领团队收购重组濒临退市风险的西藏雅砻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高原逐梦之路。他不畏西藏高原的艰苦,带领团队频频入藏开展尽职调查,同西藏自治区政府及证监局深入沟通,仅用短短一年时间,重组方案就全部实施完成。北方集团的优质资产注入了雅砻藏药,更名为西藏城市发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原闸北区第一家上市的区属国企就此诞生。“根据上市公司的发展要求,我们在福建、泉州、西安、西藏、北京等地都进行了发展布局。”朱贤麟说,上市公司一方面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另一方面则积极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的战略转型。经过多年努力,在盐湖提锂、石墨烯杂化物的制备和应用等领域拿了不少专利,取得了一定成果。
不仅如此,公司扎根西藏后,每年解决阿里地区近百人的就业问题,每年向当地政府缴纳税收近千万元,朱贤麟还积极与当地政府对接,协助做好精准扶贫,每年向西藏阿里日土县东汝村、多玛村和松西村捐赠食物折合资金约25万元,资助当地贫困孩子在上海入学。
这,是朱贤麟常常挂在嘴边的“社会责任”。在上海,这种“社会责任”则体现在对集团所管老旧公房的改造和修缮中。“400多万的直管公房,基本上都是老旧差。”陈卫东说,这些老房子大多已经陈旧不堪,有的还没有独用的厨卫设施,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拆除、改造和修缮。如今核算到每平方米的修缮,集团都要出55块钱,“我们是把赚来的钱投入到了民生工程当中。”
彭三五期、彭一小区的成套化改造,消灭“手拎马桶”的改造,每一个民生保障项目都是难啃的骨头,因为几乎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芷江西路街道新赵家宅的独居老人张秀娣,90岁高龄还不得不每天从居住的二楼蹒跚到小区门口倾倒马桶,“我今年90岁了,40多年来每天都要走几百米去倒马桶,我已经越走越慢,不知道哪一天就走不动了。”听到这样的心声,朱贤麟更加坚定了消灭“手拎马桶”的决心,他带队到现场抓典型研究难点,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加快施工进度,要求必须“一户一方案”,想尽一切办法,妥善解决百姓困难。
“手拎马桶的工作非常难做。”集团成套改造负责人吴超说,这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张秀娣老人楼下的邻居就一度反对改造,理由是他们居住的房屋为木质楼板结构,曾发生过楼上用水渗漏到楼下的情况。根据“一户一方案”的思路,工作人员迎着难题上,一边为老人定制了一套整体卫浴的安装方案,一边向楼下居民详细介绍和展示新型的整体卫浴产品,取得他们的信任,成功化解了邻里矛盾。老人这才得偿所愿,在自家用上了冲水马桶。经过两年的“精耕细作”,最终,集团所辖707户无卫生设施直管公房改造工作,于2019年年底全部竣工交付。
凝聚起有战斗力的队伍
经历了行业的起伏,经历了重组和转型,一家穿越了风霜的老国企竟也走出了充满朝气的步伐。
“我们区属国有企业和市场上的公司相比不算大,但作为区属企业,现在还能在市场当中参与竞争的并不是很多。”陈卫东说这句话的时候充满了自豪感。而更让他引以为豪的是自己身处的这支团队,“我们这个班子是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班子。”陈卫东说,在朱贤麟的带领下,班子非常团结,大家只想着“一门心思把企业做好”。
这种心无旁骛已经成为每一个“北方人”的基本素养和内心的认同。“落实是一种观念”“落实是一种意志”“落实是一种文化”“落实是一种责任”,挂在公司墙上的四幅书法抬眼即见,无论做什么,大家追求的是真干实干、干好干成。自任职以来,朱贤麟始终保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自己做表率,推行以“落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完善内控管理,推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起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用人机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企业干部。
21年前从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毕业的王信菁如今已是集团的总会计师。“我进集团只是一个普通的员工,在财务部做财务。”王信菁说,经过每一年的竞聘上岗,她从普通员工一步步做到了部门助理、副经理、经理、财务总监,最后成长为了总会计师。“从我进集团开始,董事长就是朱贤麟同志,21年来,言传身教,把我们一个一个都带起来了。”
“虽然我们是一家国有企业,但我们又是特别市场化的企业,给年轻人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上市、融资、资产重组,伴随着公司的每一次蜕变、发展,王信菁的实践经验也日益丰满。“每一轮旧改的融资创新,公司都放手让分管领导去做。”王信菁说,自己作为财务,分管资金,被给予了充分的自由与银行商谈,寻找行之有效的模式。“当时感觉领导给的压力太大,但回头去想,正是这样的压力、这样的机会,才能让我们迅速成长起来。”
“朱贤麟同志在队伍、人才的培养方面比较创新,我们从90年代末起就实行了竞聘上岗的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陈卫东说,自己也是通过竞聘在2001年三十岁出头时当上了副总经理,这样的制度下,不再论资排辈,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是有好处的。
在很多人眼里,朱贤麟是一个有魅力的领导。他用自己的言行传递着实干的理念,锻造队伍;往往也能给予他人一份人生的提点,凝聚人心。
从毕业至今,在一家国企工作21年,这本不在王信菁的人生计划里。“2011年的时候,我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孩子要上小学,我希望换一种生活节奏。”在王信菁提出辞职后,朱贤麟不下四五次地找她谈话,从各方面了解她的顾虑,帮助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甚至还请当时的分管领导与家属沟通,从侧面缓解她的焦虑。
最终,王信菁留了下来。“我觉得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作为一个女性,不光是把精力放在家庭当中,对我来说,事业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回头来看,特别感谢董事长对我的提醒,对我的帮助。”那个时候,王信菁只是一个部门经理,选择继续上路,她为自己鼓掌。“这几年,我感觉收获很大,工作中很有成就感。”
(部分静安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