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金投向更精准 产业发展更科学





深藏在云南大山中的优质蔬菜,摆上了上海菜市场的柜台,给当地人带去脱贫致富的新希望;从没有走出过新疆的孩子,第一次看到了上海繁华的景象,小小的心田播下了未来的种子……“不愁吃、不愁穿;医疗保障、义务教育和住房安全”,“两不愁三保障”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底线性任务,也承载着民生期待,它更是一块“试金石”,检验着脱贫的质量和成效。近年,静安区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培育龙头企业、教育医疗劳务协作、共建产业园区、旅游合作等多个领域持续加大力度,推动扶贫协作、产业合作再上新台阶,帮助贫苦地区脱贫摘帽,与当地人民群众一起携手奔小康。
因地制宜 精准扶贫施策
当前,静安区承担着三个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任务,分别是新疆巴楚、云南文山州的“一市三县”(文山市、广南县、砚山县、麻栗坡县)和湖北夷陵。静安区根据这三个地区的地理风貌、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施策。
在对口支援新疆地区时,静安区帮助当地改造并兴建基础设施,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民生。自201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静安区秉承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资金支持与人才支持相结合,物质支援与文化交流相结合的理念,累计实施援疆项目200余个,先后选派了4批援疆干部参与新疆巴楚地区各项事业的建设,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方位促进了巴楚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有序发展。
自1992年上海对口帮扶湖北夷陵至今,静安区已委派挂职干部14批。与巴楚相比,湖北夷陵本身的基础条件较好,静安区在对口支援时更侧重于医疗和教育领域的帮扶,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如今的夷陵已从当年的山区贫困县,跻身湖北省县级经济发展十强。
上海静安和云南文山的情谊要追溯到1996年。近年,随着静安区对文山市的帮扶力度不断增加,逐渐涌现的产业发展项目和技术支持项目也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的中康蔬菜项目就是一个有力说明。砚山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因“山势颇挺秀,其形如砚”而得名。静安区援滇干部在实地走访调研后发现,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造就了高品质的蔬菜;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能借助静安区的商业优势,帮助当地的蔬菜打开销路,一定能让砚山县有更好地发展,让当地农民获得长期受益。
不过,当地老百姓早已习惯了大寨生产模式,对“土地流转分红模式”不太理解,更别提“全程可追溯”“大棚育苗+田间栽种”等现代农业理念。即便是当地大型企业“中康”上门,农民也没有转变观念。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静安区援滇干部便与当地基层干部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鼓励党员带头拿出土地参与流转、进行试点。随着“政府+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户”全新经营模式的逐步推广,再加上第一批参与土地流转的乡亲们拿到了可观收入,潜移默化的改变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企业。后者在承包土地后,既能解决其高效使用的问题,同时还能解决当地农民的用工就业难题。在静安区援滇干部的帮助下,打开上海市场成为也当地企业发展新思路。
目前,文山菜不仅走进了上海菜场、社区,还入驻了多家餐饮平台、电商平台、社区零售店。去年,文山菜在上海地区蔬菜销量达1155吨,销售额为867万元。文山州砚山县已达到脱贫标准,“摘帽”成功。
扶智扶志 为当地带去新希望
脱贫路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静安区通过不懈地扶智、扶志,努力从根本上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并巩固脱贫成果。
湖北夷陵是三峡工程的所在地,当地的许家冲移民新村被称为“坝头库首第一村”。由于三峡工程的修建,当年19岁的谢蓉作为三峡库区第一批移民,跟随父辈们一起离开了家园,搬迁到这个村子。没了地,也没工作,如何才能致富奔小康?这是谢蓉的迷茫,也是当下新疆、西藏、云南、贵州等地脱贫没多久的老乡们的难处。
静安区对口支援的优惠政策帮了谢蓉一把。2014年,刚投入传统手工绣创业没多久的她,被安排到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有手工编织技艺,同时还有商业营销技巧。都市人对于市场和消费的理解给了谢蓉很大的启发,上海老师还鼓励她挖掘当地特色,以中华鲟为原型做成艾草挂件和香囊,成为特色旅游纪念品。在上海援鄂干部的牵线下,谢蓉很快和上海一家公益组织合作,让传统手工艺搭上电子商务和旅游服务。现在,她已经能带着村里不少绣娘一起脱贫致富。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直以来,实现移民安稳致富,都是静安区对口支援的首要目标。静安区在援建期间先后建设了夷陵区劳动技能培训中心、许家冲移民创业园、营盘社区移民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等就业技能培训平台,孵育了像谢蓉这样为代表的致富带头人。同时,也积极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对夷陵实行“两优两免”政策,帮助万余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上海务工就业。静安区还为夷陵开设了“菜单式”培训班。因为在多年发展后,夷陵基层干部感到,在资金外,更需要的是来上海学习先进理念。因此,每当夷陵把需要的课题反馈过来,静安区就立刻为他们定制可以答疑解惑的培训班。
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去年,静安区一家致力于服务白领的社会组织发起了“999名静安对口扶贫县少年儿童完成新年愿望”活动。此后,在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的帮助下,白领驿家了解到巴楚青少年可以看到的书籍太少了。于是,白领驿家、静安“益家盟”发起并动员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募集12000本图书,在巴楚县第三小学设立了“益家盟·小胡杨书屋”。工作站建立后,白领驿家将巴楚青少年作为第一批重点帮扶的对象,定期开展面向“小胡杨”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调研,引入专业团队参与分析研究,形成工作站服务开发、守护“小胡杨”、参与社会重塑的依据,并探索专业社会工作视角的巴楚画像,了解当地群体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形成精准化社会援疆的服务依据。静安区还鼓励新疆当地的孩子来上海走走看看。沿着职业体验、参观学习、信念教育的路线,小朋友们在白领驿家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上海广播电视台、十六铺码头、自然博物馆、上海航空科普馆、团中央旧址等,激起了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热情。
多方协作 与当地人民共奔小康
扶贫协作,需要社会各方携手、多方协作。在静安区政府引导下,来自企业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到扶贫协作中,与贫困地区群众牵手,共同奔小康。
2018年,静安区合作交流办牵头制定了《静安区“百企结百村”结对精准扶贫行动方案》,并在全市率先组织召开了静安区“百企结百村”结对精准扶贫行动动员会,得到静安区相关部门积极响应。
静安区投资办开展“百企结百村”结对扶贫工作,主要针对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扶贫需求,通过办内各类服务渠道广泛动员区内各类企业参与到广南县的结对扶贫工作中来。2017年,静安区与文山州开展结对扶贫后,区投资办组织企业前往当地考察,其中作为日本眼科医药顶尖制造商的参天制药表示愿意为文山当地患病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在区合作办、区卫计委的协助下,参天制药于2017年12月到2018年6月期间,带领医疗团队多次前往文山当地,为300余位白内障患者义诊并成功实施手术37例,成为区投资办与文山州联合扶贫的首个成功项目。
区投资办还与广南县联合编写《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扶贫基本情况》,细化每个贫困村的扶贫需求,利用企业走访、招商服务、沙龙培训等政企沟通平台,向区内广大企业尤其是200强企业介绍广南县作为国家重点贫困县和云南省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情况以及区政府开展“百企结百村”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最大范围内确保宣传到位、认识到位。针对长期热衷社会慈善事业、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和一定扶贫经验的企业,通过重点对接,争取其对“百企结百村”工作的最大认同和支持。
为让企业能够切实了解广南县的贫困状况和扶贫需求,熟悉县情、乡情,找准扶贫工作切入点,帮助贫困村了解结对企业情况,区投资办搭建村企沟通桥梁,一方面带领企业走进去,前往广南县实地考察当地贫困实际;另一方面邀请广南县村镇干部走出来,与结对企业面对面交流。区投资办分别于2018年9月、12月牵头两批次共计17家企业前往广南县当地深入考察,全面走访结对的贫困村,深入当地贫困群众家庭,了解各类致贫原因、倾听扶贫需求。考察途中拍摄了翔实的照片与影像资料,制作成PPT用于“百企结百村”工作的宣传动员。通过实地走访,企业代表切实感受到广南县贫困实际,大山阻隔、交通闭塞、发展滞后,种种贫困现象让人心痛。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打动了企业代表,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帮助广南县拔掉贫根、甩掉穷帽。有企业负责人当即决定要在原定基础上增加捐助资金,也有企业代表表示回沪后要立即向总部汇报,克服大型跨国公司决策环节多、时间长的特点,开辟“绿色通道”尽快将捐助资金划拨到位,帮助广南县尽早脱贫。
通过精准对接,极大激发了企业参与对口扶贫建设的热情。如光大证券在2018年捐助120万元资金用于广南县脱贫摘帽之后,2019年再次捐赠766万元特殊党费用于对口援建文山市、广南县以及新疆巴楚县的党建扶贫项目,为当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党员活动场所的提供有力支持。
自全面落实行动方案以来,由区投资办动员、联络共计25户企业参与广南县“百企结百村”工作,与广南县共计39个贫困村签订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协议。两年来,25户企业共计捐助资金1931万元以及价值约50万元衣物、书籍,直接援建1家幼儿园教学楼,捐赠1台飞利浦检测仪及808套乡村医生救护箱,助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打造“1+X”服务网络,让消费扶贫落在实处
今年9月,“静安-文山号”扶贫旅游专列从上海首发,满载上海市民游客的深情厚谊,驶向静安区对口支援的云南文山,这是一趟旅游专列,也是密切两地人民感情的文化联结。静安区,利用商旅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着力激发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帮助对口地区改造生产链、畅通流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对口地区产品和服务深度融入上海市场,进一步丰富“上海购物”品牌内涵,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静安区精心策划与组织、实施了“百企结百村”,“双线九进.千家万户”等工作,为推动对口地区产品和服务深度融入静安市场,静安区还引入社会资本设立公司、发动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倾力打造了“静安区1+X对口支援地区农特产品销售服务网络”工作项目,引导对口支援的贫困地区资金投向更精准、资源帮扶更对口、产业发展更科学。
所谓1,是以1个“中心”为核。指建设一个“静安区对口支援地区农特产品展示体验中心”,并将其作为核心与窗口,支撑与服务整个运作体系,打造集展示、销售、仓储、现场体验、活动举办、商务洽谈等功能于一体,产、购、供、销的一站式销售服务平台。去年10月,位于万荣路88号的对口支援地区农特产品展示体验中心正式开门营业,800多平方米的场馆面积,内设云南文山、新疆巴楚、湖北夷陵、青海果洛等多个主题展销区。原产于云南文山州广南县的高原小粒香大米、滇味冰糖香肠,来自新疆巴楚的大枣和核桃,采用天然谷物混合萝诗蓝有机玫瑰花瓣喂养的萝诗蓝玫瑰鸡、纯物理压榨的林丰润山茶油……在精心打造的体验中心内,200多种特色商品可谓应有尽有,得到了上海市民的广泛好评。
“X”指若干个“因地制宜、按需配置”的供应服务点,覆盖线上线下、批发零售的服务网络。以上海市商务扶贫联盟的“扶贫专柜”为基本点位,结合静安区现有的社区直供联盟和安心坊社区商业服务中心的服务网络,再将园区、商场、楼宇、食堂接入扶贫服务体系,进一步畅通产销渠道,扩大覆盖面。将产品及服务送到消费终端,同时收集最真实的市场需求及动态信息反馈给产地。作为上海市静安区对口支援夷陵农业发展的援建项目之一,三峡夷陵茶叶展销中心于去年在静安区蒂芙特国际茶文化广场一楼开业。夷陵区共有萧氏茶业、邓村绿茶、秀水天香、龙峡茶业、清溪沟贡茶、东方昌绿、三峡原红、十八湾供销8家茶叶品牌企业首批入驻。展销中心的成立是静安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消费扶贫的重要举措,这些入驻的茶企将以展销中心为突破口,进入上海市场,进军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夷陵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静安区通过合作搭桥,成立“上海静扶实业有限公司”,用专门的市场销售服务团队,负责上接产品、下对渠道。一边与云南、新疆等地的批发、生产商建立合作联盟关系,另一边在沪上知名的批发市场用合作档口推广帮扶地区农特产品。通过线上平台进一步创新农副产品产销新模式,借助“淘菜猫”、“饿了么”等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并对所有的扶贫农产品进行再包装销售,统一克重、等级、配送时间等非标因素,降低农产品的配送影响,打造配送直达服务,提升扶贫产品的整体销量。
要实现消费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让消费者放心、满意。政府需要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用安全和品质为产品保驾护航。区各级领导亲自带队赴对口扶贫地区对接当地上下游农户、生产基地、流通商、经纪人,不仅提出产品需求,还帮助当地建立产品化、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引入“订单制”农业产销模式,落实从“田间到舌尖”的全流程品控溯源,实现消费扶贫精准管理,使消费者获知贫困农户及农产品溯源信息,推动树立良好口碑,形成长期效应。
下一步,静安区将进一步完善“1+X”对口支援地区农特产品销售服务网络项目,让消费扶贫发挥更大作用,助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