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览汉字印刷字体的源流与发展
晨报记者 徐 颖
外观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新闸路1209弄60号,竟然藏着现代汉字印刷字体发源地。人们最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楷体,这四大经典印刷字体,正是在这里诞生,昨天,上海印刷集团和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在此为“现代汉字印刷字体发源地”和“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举行了揭牌仪式。揭牌后面向市民开放的“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分为“字体馆”与“非遗馆”,在这里,可以一览汉字印刷体的源流与发展。
现代汉字印刷字体在此发端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前身为上海市印刷工业公司试验室,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建立的专业印刷科研机构。1961年8月改为上海印刷研究所,1965年更名为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是目前社会上广泛使用的“宋、黑、仿、楷”等汉字印刷字体的原始创写者。
这里之所以成为“现代汉字印刷字体发源地”,是因为两个“源头”。
其一,新中国的印刷字体诞生在上海市静安区新闸路1209弄60号的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汉字字体、字形杂乱,异体、变体混合使用,严重影响印刷质量和阅读效果。1959年,文化部召开会议指导上海率先进行“印刷字体改革”,以印研所为基地,在新闸路1209弄60号内集聚了沪上美术创意有功力、书写正楷有造诣、雕刻字模有经验的三结合人才,成立了由50多人组成的字体研究室。印研所字体研究室的设计人员耗时5年,相继完成了宋、黑、楷、仿四种常用印刷字体的创写设计,总计8万字,为新中国推广简化字和汉字使用的规范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印研所原创的宋、黑、楷、仿四种新字体,分别用于印刷新版横排本《毛泽东选集》《辞海》《汉语大字典》以及万千种政、经、科、教图书,杂志、课本,使我国出版物和印刷品面貌焕然一新,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考验和实践证明,这几种字体被业界视为字体中的经典。
其二,汉字印刷字体的数字化发展始于上海市静安区新闸路1209弄60号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将宋、黑、楷、仿四大品种的专用字稿作为同英国蒙诺公司合资的投资,首次购进国际先进的激光照排设备,后又将这四种字体的原始字稿,全部复印无偿提供国家“748”工程、“汉字信息处理”重大项目,为我国印刷业实现告别“铅与火” 的技术革命做出了贡献。北大方正的王选教授将这些字体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成为发明“汉字信息处理激光照相排字技术”的原创母体,之后普遍进入海内外汉字字库,派生出千姿百态、各有特点的后代字体。目前国内普遍应用在计算机系统字库里的宋、黑、楷、仿四副常用字体品种,它们的笔形、结构、重心、粗细等内外形基本框架及其神韵,都源于上世纪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创写的印刷字体。
2009年,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申报的《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非遗传承人宣扬印刷字体文化
作为国内最早建立且仅存的汉字新字体书写基地,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始终努力探索“字体创写-字库建设-字库产品化” 体系建设,始终努力宣扬和传承印刷字体文化。
2019年上海印刷集团和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在“印研工坊”园区改建结束后,搬回新闸路1209弄60号,在新改建后的“印研工坊”园区,处处可见对印刷文化、字体文化的展示。在印研主楼的一至二楼,专门留出了近一百平方米作为“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其中从前言开始到走入“字体馆”前,用非遗传人墙的方式,介绍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乃至中国字体界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代、二代、三代23位非遗传承人及他们的主要贡献,是这23位传人,带领着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室从无到有、辛苦创业。
1943年出生的陈其瑞18岁进入印研所,跟着当时所里的前辈们参与“黑一体”创写,20世纪70年代与张家声共同主持了“新魏体”开发,至今被广泛使用。据他介绍,“当时,平均一个人每天能写四个字。”如今,这位当年的“小字辈”也已经77岁高龄,而在非遗传人墙上,排在陈其瑞之前的11位“第一代”传人皆已谢世。
1957年出生的原伟民是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据他介绍,40多年前诞生的“宋一体”“黑一体” 是新中国第一款专为《辞海》正文和配套标题用字所设计的字体;“宋二体”“黑二体”是专为《毛泽东选集》横排本正文及配套标题设计的首款字体;仿宋体主要为党政机关文件正文排版设计,正楷体主要为排印小学教科书和少儿读物设计。
在新开放的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里,还展示着印研所今年创写的三种新字体的样张——徽逸体、逸文体、新行楷体,它们的设计者是印研所的年轻人,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这其中,1987年出生的万世琴去年获得“上海工匠”称号,代表作包括填补相关领域空白的古琴减字谱楷体,刚刚面世的《辞海》(第七版)所使用的三套专用字体就是万世琴与团队设计完成的。
“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 分为“字体馆”与“非遗馆”两大部分。“字体馆”以“源远流长、繁花硕果、继往开来、经典传承、创新发展”五个部分,让参观者了解印刷字体的发展和书写技艺的传承。“非遗馆” 全面介绍了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宋、黑、仿、楷”四大印刷字体的创写背景和应用,其中,书写技艺标准《汉字印刷字体设计规范》等珍贵文献也精彩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