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外卖骑手减压分忧,机器人“送餐员”现身写字楼!
一栋上千人的写字楼里,中午高峰时的外卖订单往往要达到上百单,而电梯成为其中最耗时的场景。如何为外卖骑手减压分忧,让送餐不那么“心累”?
最近,在静安的一些写字楼里,机器人送餐员 “上岗”了。请听上海电台记者曹梦雅发来的报道。

中午11点半,在五牛控股大厦底楼,外卖员轻车熟路地扫描门口的二维码,完成录单后,将外卖交给机器人配送站工作人员,便可离开。工作人员核对好小票信息,将同楼层外卖同时放进了一台机器人的“肚子”里。这台“胖乎乎”的深灰色机器人,共有四个舱位,由于舱位空间大,有时三杯不同单号的奶茶也可放在一舱。而后,机器人出发了。
“整个楼宇是一个物联网系统,我们对电梯包括闸机都做过改造。机器人就可以通过通讯的方式,直接去呼叫电梯。”
机器人研发企业“YOGO ROBOT”公关负责人张学飞介绍,云端平台会发送指令告诉机器人,乘坐哪部电梯上楼最快。而机器人配备的摄像头、传感器,则会根据电梯内人数,综合决策是否要搭乘这台电梯。
“我要出电梯了。”
“请及时取出你的外卖,帮我关个门吧。”
机器人到达指定楼层后,白领小王已经等在门口,她输入手机尾号、打开舱门、取出外卖,机器人便转身离开。
“我会在服务号上收到机器人开始送了,差不多会有个心理的预估,说他大概什么时候会到。”
五牛控股大厦有约3000名白领,每天中午订单量要达到250单左右。以前在高峰时期,白领等不到电梯下楼,楼下的外卖员很是焦虑。现在7台机器人同时工作,一单花费的时间在5分半,比原先节省至少三分之一时间。
“(记者:方便你们了吗?)方便,不用等送到就行了。(记者:原来要等多长时间?)十几分钟了。”
“YOGO ROBOT”在自主运动技术和定位算法领域有技术积累。送餐的机器人好比一辆“在楼宇自动驾驶的小车”,难点在于楼宇内没有一套“交通规则”。张学飞说,环境、动线、速度、交互……实际落地时要考虑诸多细节。
“举个例子,我们后来就发现深圳的地毯厚度就比上海薄,因为深圳的气温比较高,你的轮子怎么去适应不同的路面。尤其一些汤汁如果你不够稳定他就会洒,所以我们后来底盘做的是一个车规级的底盘。”

当记者问到如何确定每栋楼宇投放数量,遇到“爆单”时怎么办?YOGO ROBOT联合创始人蔡晓玮说,云端智能调度系统可让机器人之间通过群体智能协作,最大程度消化积压订单。站点管理员、后台系统运维人员也可根据情况进行人工介入。随着机器不断学习,2%的超时比率还在不断压缩。接下来,机器人将融入到静安更多楼宇的配套中,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为外卖骑手减减压。
“每个楼都不一样,比如说楼宇里面有食堂,楼宇下面有综合体、超市,另外一个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习惯,单量就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逐渐把数据模型和对应量去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