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9%的受访青年看好电竞产业,但愿意投身者仅占比10%!国内首个大样本电竞调研报告发布
摘要: 大部分青年看好电竞产业,但愿意投身的人很少。
电竞人才缺口巨大,但76.1%的受访青年对投身电竞行业呈观望态度,仅有10%的受访者愿意投身电竞产业相关工作。
作为上海电竞周重点活动之一,7月31日,《上海青年电竞报告(2020)》发布。这是国内首个大样本电竞调研,呈现出电竞生态圈最为真实的模样。
电竞用户:73.97%受访青年是电竞参与者,46.84%是电竞观众
本报告将参与和观看电竞类游戏的个体均视为“电竞用户”。结果显示,73.97%的受访群体为电竞参与者,电竞观众则占比46.84%。例如,14岁到17岁年龄段中,86.06%是电竞参与者,55.25%观看过电竞赛事,数据均高于其他年龄段。从性别来看,91.21%的男性青年是电竞参与者,而女性玩家占比略低,为61.46%;71.41%男性青年会观看电竞比赛,而此比例在女性中仅为29.02%。
从项目来看,战术类最受欢迎,其次是射击类。年纪越轻,越青睐战术类项目。体育类电竞项目整体占比约10%,并随年龄增长稳定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电竞提供了一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社交方式,34.69%的电竞参与者表示其玩伴是现实中的朋友。从电竞参与者的游戏时长来看,工作日有一半以上的青年平均游戏时长少于1小时;周末游戏时间则普遍较长,约七成青年表示超过1小时。此外,手机已成为主要的游戏设备,整体覆盖率达到40.41%,且最为14-17岁人群青睐,占比52.39%,移动端产品更具成长性。
电竞产业:大部分青年看好电竞产业,但愿意投身的人很少
报告提出,74.9%的青年对电竞产业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电竞用户人群结构保持年轻化,产业具备可持续的成长性。报告团队首席专家、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戴焱淼表示,尽管媒体报道电竞人才缺口巨大,但76.1%的青年对投身电竞行业呈观望态度,仅有10%的人愿意投身电竞产业相关工作。
同时,报告也提出了电竞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集中体现在:
第一,职业电子竞技俱乐部粉丝转化率、留存率偏低。78.51%受访者没有固定支持“主队”,品牌构建、形象传播、用户黏度等方面仍须努力。
第二,游戏内消费占比大大高于传播平台、俱乐部、赛事运营,产业生态链有待优化。77.4%受访者表示曾购买游戏内皮肤、装备,41.6%购买过游戏软件。与此相比,购买外置设备、战队选手周边、购买门票、打赏主播仅占27.8%、7.2%、6.9%、4.8%。过去一个月的电竞相关消费(即2020年5月)来看,35.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花过钱,29.1%消费不足百元。
第三,从观赛渠道分析,线下观赛形式受到线上平台冲击。仅有12.5%受访者通过现场观赛,高达81.1%的青年一般选择线上直播平台线上观赛,也有41.6%会观看赛后录播的视频。45.04%的受访者月电竞消费不超过100元,游戏外的线下消费场景有待塑造,电竞产业的拉动效应有待释放。
真实的电竞生态圈:采集相关数据超过40万条
此次由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体育学院首度联手对外发布的电竞报告,是国内针对青年群体展开的电竞用户大样本调查研究。报告由上海体育学院长三角体育一体化研究中心、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上海市静安区委员会、青春上海媒体中心和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协会共同实施,主要面向上海地区部分14岁到35岁的青年,样本总计12050个,采集相关数据超过40万条。
戴焱淼认为,电竞和体育可以视为输出青春能量的两大出口,两者之间可以建立起绿色、友好、可持续的链接关系,社会各界应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线上线下健康生态。
作为此次调研项目主要实施机构的长三角体育一体化研究中心是隶属于上海体育学院的专业研究平台,中心立足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聚焦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和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等开展决策咨询研究。
优才计划:首批发布电竞相关就业岗位50余个
发布会上,电竞产业代表共同启动了“全球电竞之都青年优才计划”,携手聚焦新就业形态,首批发布电竞相关就业岗位50余个。与报告同步首发的还有电竞纪录片《宇宙拼图》,讲述了4个进行中的电竞故事,主人公包括《英雄联盟》中国联赛1号选手明凯、雅加达亚运会《英雄联盟》中国团队主教练阿布、《绝地求生》选手王康、电竞运营商VSPN首席执行官应书岭、NBA 2K选手胡艺,再现了电竞产业的一线实况。
接下来,该片将成为社区绿色电竞公开课内容,意在辅助电竞用户建立正确的游戏与电竞观点,引导其更好地平衡学业、工作和娱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