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消费潜力显现
“彭浦夜市”被取缔,街区逐渐恢复了平静,一度深受夜市影响的周边居民高兴了;但人气断崖式下跌,也让沿街店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阵痛”。
夜市被整治后,两条路的店铺关掉不少。“原来两条路上不少沿街商铺做的是小百货生意,后来部分商铺为‘配合’流动摊贩的生意,转型做起小烧烤、大排档、娱乐休闲。在组成‘彭浦夜市’主要力量的流动摊贩远去后,这些沿街店铺的业态无法适应新变化。”上海群利实业有限公司静安分公司总经理徐定良说。
徐定良负责临汾路上一家国营百货商店已有20多年,这两条路的变化,他都看在眼中。
外来消费者没了,但社区消费潜力逐步显现:彭浦新村街道是大型居民区,周边没有大型购物中心与商场,沿街小店铺是居民购物的重要渠道。供给匹配需求,市场化力量在两条路上开始自我修复与调整。
临汾路上有幢两层建筑,占地面积较大,“彭浦夜市”时主要经营KTV等娱乐休闲生意,以接待外区顾客为主。“彭浦夜市”消失后,这里的生意衰落。物业方后来转型综合餐饮场所,打造成价格亲民的美食广场,引入多种特色小吃,在最好的黄金位置引入价廉物美的上海老字号餐饮。没过两年,这里的人气渐渐恢复。
离开“彭浦夜市”后,顾小香到其他街区经营过两三年,但生意一般。“总感觉临汾路与闻喜路才是‘彭浦第一炸’的根。”2017年初,在街道帮助下,“彭浦第一炸”有证有照地回归临汾路。为了纪念这个新的开始,小店更名“彭浦胖胖炸鸡腿”。新店处于沿街好市口,符合食品经营要求,可以安装排风、净化器等设施,没有油烟、噪音扰民的问题了。
顾小香这两年还注重产品创新。“现在的主要客源是社区居民。但炸鸡腿再好吃,居民也不可能总吃这个,要不断推出新品,吸引回头客。”现在“彭浦胖胖炸鸡腿”增加各种炸物,如椒盐脆皮蹄髈、椒盐脆皮猪手……这些都是夏天的热销产品。
当年的“彭浦夜市”缺少对摊位、店铺的有效监管。如今,街道在临汾路、闻喜路率先实施“全要素智能管理服务平台系统”。街面、商店、公共设施等信息全部输入信息库,一旦执法人员发现问题,就会上传到平台,平台将自动提示和预警,并由相关人员及时处理;两条路上的沿街店铺都在醒目位置贴上“二维码”,市民通过手机扫码,可以了解到店铺的公开信息,在店铺内购物遇到纠纷也可反馈给平台,得到积极处置。2018年,因“彭浦夜市”闻名的彭浦新村街道,成为上海第一个无证照餐饮零经营社区。
这几年,两条路上的商户有了抱团经营、服务居民的想法。在党建引领下,两条路分别成立商会分会,在临汾路与平顺路路口竖起全国第一个由商会牵头的“雷锋公益服务亭”。小亭子每天对外开放,有志愿者值守,商户遇到任何经营问题,可以找到这里的值班人员,请他们联系街道进行咨询与解决。
徐定良是临汾路商会分会的会长。他说,在经历了“彭浦夜市”这次转变后,越来越多的商户认识到,商业的繁荣一定离不开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现在商户们都希望参与美丽城区的自治和共治,做好生意、服务好居民。
一种新型的商居关系正在这里形成。周边社区居民感受到街区变化、商户变化,也开始积极回馈,比如“雷锋公益服务亭”的值班工作由社区党员居民担任,无偿为商户们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