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电话上门回收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年来,申城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进程中,全民参与、全程发力,有法律法规支撑,有市民全员参与,有志愿者全程引导,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在静安区北站街道,“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的两网融合方式让深入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和减量取得明显成效。
“你好,我家有两包可回收垃圾,我住在……”一位居民拨通了小区回收服务站站长的电话,三分钟后,一位身穿黄色工作服的分拣员便出现在家门口。据了解,往服务站投递可回收物的方式有三种,预约上门回收、在自助机投放,以及自主投放到服务点。在入户宣传过程中,有居民表示,街道提供的这些服务对他们帮助很大,现在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可回收物,那些没人收的玻璃瓶子和泡沫塑料终于找到了去处。
生活垃圾即便经过干湿分类以后,还有很多可回收物混在干垃圾当中,如塑料瓶、废纸、废旧纺织物、废旧电器、废玻璃等。过去,这些瓶瓶罐罐因价值不高,经常被居民随手抛弃。而如今街道开发出了一条专门的渠道,可回收物分拣出来单独回收,真正实现了城市垃圾减量。
为推进巩固提升北站街道垃圾分类工作,街道市容所组织北站10个居委,在《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面向辖区内28个居住区8000多户居民再次开展入户宣传。每个居委组织入户前,街道市容所都会准备好宣传物料,下发到各居委,并且请第三方机构给志愿者做专业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入户宣传技巧,将宣传物料送到居民手中,大力宣传推广北站两网融合便民服务与绿色账户实名制。
工作人员走家串户,送出了一份份“法宝”,里面有垃圾分类投放指南、绿色账户实名登记手册、两网融合便民服务小卡以及一块药皂。居民可拨打卡片上的电话,和中转站预约时间,请工作人员上门收运可回收物。有了绿色账户实名手册,居民就能按照手册上的指引简单完成实名认证。面对老年人,社区志愿者则会在入户宣传时进行现场指导,帮助老人完成实名认证。
据悉,通过入户宣传绿色账户,北站街道实名制居民家庭由原来的700多户增加到5000多户,大大地增加了居民家庭的参与度。从上半年可回收废弃垃圾的数量来看,减量工作已经深得民心,成为居民的自觉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