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服刑人员到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徐家俊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不少英雄豪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当今社会里凡是为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制止违法犯罪、协助有关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以及抢险救灾中挺身的行为,均被列为见义勇为。
上海早在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隆重表彰见义勇为的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受表彰者中,既有耄耋老人,也有中年壮汉,既有本市市民,也有来自外地的兄弟姐妹;既有军人、警察、职工、干部,也有曾经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过一段曲折迂回,刑释悔改的新人。
扔下满车水果救伤员
1990年10月23日晚上9点多,天下着闬闬细雨,虹口区东长治路永定路的一个弄堂口,昏暗的灯光下一辆出租轿车里传出了(B128)惨的呼救声。轿车里几个黑影扭成一团。
听到呼救声,周围群众不约而同地奔向出事地点。两位市民扛起路旁搭脚手架的毛竹,从车窗口戳了进去。驾驶员趁机滚出了轿车。一名劫车犯跳下乱窜,另一名歹徒被两名路过的公安民警当场擒获。
正在事发路口经营水果生意的相某听到呼救声,飞奔到现场,听到有人说:“快点,驾驶员不行了。”相某又跑回水果摊,把自己黄鱼车上的苹果和梨翻倒在地,并把装有几百元的钱箱往路边随便一放,那里面是相某做了一天生意的营业款。
相某没想那么多,将浑身是血的驾驶员抱上车,踏起黄鱼车以最快的速度把伤者送到附近的医院。送毕受伤人,相某不顾自己衣服上满是血迹,又跳上警车,协助警方追踪另一个嫌疑人。
在相某及多名热心群众的协助下,案件很快告破。同年12月28日,相某以上海市首届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先进人物的身份,参加了表彰大会。
连续两年见义勇为
1990年6月11日,位于静安区的红都影剧院发生篷吊平顶泥幔下塌事故,有人受伤。路过的袁某见此情况,不顾房顶继续下塌的危险,第一个冲进去搬开水泥块把伤者扶到安全区域。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及其他过路人员也积极投入抢救,并把受伤人员送往医院。袁某一个人就救出多名伤员,由于表现突出,被静安区综治办授予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多家媒体对袁某的事迹作了介绍,而这不是袁某唯一一次见义勇为。
1991年8月17日下午,有歹徒在徐家汇闹市区持匕首行凶,伤害多人,严重影响社会治安。路过此处的袁某冲上前去予以制止,该人不听劝告,反而举起匕首向袁冲来,袁身体一偏,匕首把袁的牛仔裤刺破,袁某急中生智,拿起路旁地铁工程用的一把铁锹,同歹徒进行面对面的搏斗,最后把凶犯打倒在地。后来在交通民警和群众配合下,行凶者被扭送到附近的派出所。由于袁某临危不惧,勇斗凶犯,被授予上海市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危急关头下水救人
1994年8月26日下午5时许,上海徐汇区汽车驾驶员培训班一辆教练车因事故坠入河中,车上有教练员和学员共5人。4位学员很快被救起,但汽车教练员下落不明。此时上海农工商工贸总公司下属某公司营业员赵某下班回家,途经事故现场,知道水下有人,但前来救助的潜水员还在途中时,赵某向在场指挥抢救的领导主动请缨,潜入水中进行抢救。
坠入河中的汽车全被河水淹没,河水黑臭不堪,水下到处是杂物。赵某潜入水中,不顾腿脚多处被划伤,他先潜入汽车驾驶室找人,后来又为水下汽车系吊车钢缆。由于河水浑浊,视线不清,第一次试吊滑脱,赵某浮出水面换过一口气,又第二次潜入水中,再为水下汽车系上钢缆。这时没入水中的汽车倾斜严重,赵某冒着生命危险,为汽车系上钢缆,在各方配合下把汽车吊起。赵某上岸后,在场人员都对他的行动表示称赞(坠入河中的教练员,后另被他人救起)。事后,赵某被评为1994年上海市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2017年12月25日,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金山区一座大桥附近,忽然发生落水事件,在人群的一阵喧嚣声中, 青年杨某不顾严寒,纵身跳入冰冷河水中,奋力向河中心游去,把落水者救起。但是被救援上岸的落水者双眼紧闭,脸色苍白,情况危急。杨某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施救,争分夺秒地和死神进行赛跑,终于把该人救活。此时此刻,杨某拧着湿漉漉的上衣,抹了抹脸上的水珠,长长地呼了一口气,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右小腿已经被河中石块划伤,并流淌着鲜血。当110、120随后赶到大桥边上,询问了解完救人事情的缘由后,杨某悄然离去。他的侠义善举受到当地民众的一致称赞。抢救落水者的杨某于2018年4月被授予金山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5月18日,他又被评为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反差巨大的今昔
相某、袁某、赵某、杨某见义勇为的行动让人感动,但也许很多人都没想到,他们都曾在人生旅程中走上过岔路。相某于20世纪70年代曾两次在提篮桥服刑。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袁某则于1978年先后在提篮桥监狱和白茅岭监狱服刑,因服刑期间违法乱纪被加刑。赵某也有过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杨某因伙同他人一起实施抢劫被判重刑,在四川省监狱系统服刑。但他们四人而后都认真吸取教训,迷途知返,并在监狱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出狱后都痛改前非,重做新人,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下从事一定的工作。如相某领取了营业执照,在一家影剧场附近摆摊从事水果个体经营;赵某在上海一家大型公司工作;杨某刑满释放后到上海打工,凭借着在监狱里学习到的各种技能,找到了较为稳定的工作。
从昔日的服刑人员到后来的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两者之间存在多么大的反差,但是前后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沧海桑田,星转斗移,大千世界一切在发展变化之中。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的过去只说明过往,只要奋发努力,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行动迎接阳光明媚的未来。
(作者曾任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史志办主任)
相关链接
他的人生因何而变?
前文中提到杨某见义勇为的事迹其实被多家媒体报道,从服刑人员到见义勇为先进,杨某经历了什么?据四川日报报道,2018年5月,川籍男子杨某被授予“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的荣誉称号。让人有些意外的是,这位施救者曾经入狱服刑10余年。
“我只救了一个人,可救我的人有很多。”杨某说,这份荣誉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那些挽救过自己的人。
“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救人”
2017年12月25日的上海,寒风刺骨,万安桥附近忽然发生落水事件。
“有人落水了!” “快救人啊!”人群中传来一阵喧嚣。“扑通”一声,一名男子从河边高楼上疾跑而下,纵身跳入河中,奋力向河中心的黑影游去。
救援上岸后,落水者双眼紧闭,脸色苍白。此刻,救人男子一言不发,以熟练的手法进行心肺复苏施救,终于将一条鲜活的生命拉了回来。此时此刻,救人男子拧着湿漉漉的上衣,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右小腿已经被河中礁石划伤。
110、120随后赶到,救人男子却悄然消失在了人群中。后来,经有关部门查证,救人男子名为杨某,是四川自贡人。
让杨某想不到的是,几个月后,因为勇救落水人员的义举,他被上海市金山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金山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后来,他又被上海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上海市见义勇为评审委员会评为“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救人。自己经历比较特殊,非常了解生命和自由多么宝贵。”杨某口中的“特殊经历”写在他的履历表里:2001年,杨某因伙同同村青年一起实施抢劫,被判入狱服刑15年。
杨某还记得,刚入狱时,除了悔恨,更多的是着急。“15年,太漫长了。”杨某说,服刑过程中他曾用复制加工成的钥匙越狱脱逃。但法网恢恢,他很快被捉拿归案,并被加刑处罚。
“每个帮我回归社会的人,都是恩人”
对这个服刑人员中的“极少数”,省监狱管理局多次组织研究改造方案,针对其思乡心情,专门将其调换到自贡监狱服刑。
时任杨某主管民警的邓刚金回忆,监狱决定以亲情教育感化为突破口,让浪子回头。杨某刚入狱时,由于家人对他失望,已经很久没有来看过他了。
通过不懈努力,民警联系到了杨某的父母,经过苦口婆心的劝导,将一家人带到了监狱会见中心。
透过会见室的玻璃幕墙,杨某看到了记忆中闪现无数次的身影。他跪在窗前,痛哭流涕。触动灵魂的改变,“当时就发誓,一定要早点出来,做个好人。”杨某回忆。
邓刚金介绍,此后的杨某像是换了一个人,变得阳光了不少,“除了每天的劳动、学习,在其余的时间他加入了篮球队、读书班,在球场上挥洒着汗水,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想着未来。”
2014年,刑期将满,杨某被调往出监监狱——锦江监狱,进行专门的回归适应和技能培训。2015年6月,杨某刑满释放,前去上海打工。凭借在监狱里掌握的汽车美容技能,他在一家洗车店找到了工作。后来,杨某跳槽至一家公司做后勤部门的负责人,每个月工资他都积攒下来,留给家人生活和给父亲治病。
“家人、民警,还有每个帮助我回归社会的人,都是我的恩人。”杨某说,他一定不辜负大家的付出与希望。
“看到这样的转变,很有成就感!”得知杨某英勇救人并获得表彰,省监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省监狱系统创新构建了“社会包容、政府帮扶、部门联动、家庭接纳”的帮教机制,有效提高了即将刑释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