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在城市更新中传承历史文脉 打造海派文旅新地标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6月18日电(记者陆斌 陈爱平)从清代官式妈祖庙建筑遗迹天后宫,到民国海派石库门建筑群慎余里,都将按照建筑原貌,在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苏河湾地区启动建设。这是上海在城市更新中传承历史文脉、打造时尚文旅地标的最新举措。
正在上海静安区举行的“百年苏河文化风物展”上,清代天后宫戏台砖雕、木雕等建筑构件向公众展出。据悉,这一历史建筑即将在华润置地华东大区的苏河湾中心项目中复建,复苏城市记忆,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
目前,苏河湾地区一些历史建筑经过修旧如旧保护性建设后,已重新亮相。四行仓库修复后已成为上海唯一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总商会旧址修复后已成为世界顶级酒店的商务中心;新泰仓库修复后已成为国内知名企业总部办公场所。
为了更好地“严格保护、积极保护、成片促保”,上海对2003年起施行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进行了修改。2020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版”《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重点聚焦扩大保护范围、强化政府责任、完善保护措施和促进活化利用。
作为近代和现代上海民族经济的发祥地和民族资本的摇篮,苏河湾地区是上海沿江沿河开发建设的重要地段之一,也是静安区“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的重点发展地段。华润置地华东大区在此打造大江大河一号作品“苏河湾中心”。
“历史与现代相会在这里,天后宫的存在证明了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开始的地方,华润置地的坚持也是对于历史最好的尊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天后宫修复项目总建筑师曹永康说,接下来会对天后宫保存至今的一千多件木构件和一千六百多件砖石构件逐一修复,将其复建在历史建筑上,“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一种重拾文化自信的态度。”华润置地华东大区建筑设计总监宋菁菁表示,“以修旧如旧的理念,复原历史建筑的风貌,赋予全新的生命,期待建成后的天后宫成为城市级文化事件的发生器,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复建之路。”
据悉,天后宫、慎余里均复建于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内的苏河湾中心滨水综合体内。该综合体还将兴建约4.2万平方米的绿湾公园、约4.7万平方米的万象天地商业,以及近200米高的滨水写字楼集群和湾区云端精筑。
其中,位于绿地内的天后宫将打造成以文化为特色的演艺广场、群星集会场所;慎余里则将引入文化艺术中心和具有影响力的商业品牌,成为文物活化的海派商业文化时尚地标。
“‘大江大河’产品战略是我们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进行的一次探索实践,每一个入选作品都代表着城市人居价值高度和潮流方向。”华润置地华东大区营销管理部总经理芮洁说,“苏河湾中心是华润置地华东大区‘大江大河’系列第1号作品,我们会精心打磨出一个记载城市更新进程的时代性作品。”
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上海引入科技,让更多上海老建筑向市民游客敞开大门。上海已有1088处建筑向公众开放,87条建筑阅读主题微旅游路线及百余种文创产品相继推出。数据显示,2019年前10个月上海千余老建筑累计接待游客135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