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77个居村委会年内上“社区云”,“数据之治”助城市管理更精细
方圆5.52平方公里的周家渡街道,是浦东新区历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在这里,户籍老龄化比例近44%,老旧小区占比超70%。显然,依靠基层社工队伍跑断腿的“敲门式”服务已跟不上时代发展。就在最近,一项名为“社区云”的试点,让辖区居民和社区干部初尝到了甜头。从业主停车到口罩预约登记,居民们只要动动手指就可完成操作,再也不用费心费力地跑上跑下,也避免了可能找错部门的尴尬。
作为上海首批试点“社区云”项目的街道,周家渡街道先是在5个居民区试点,目前已推广覆盖至32个居委会、76个小区。在昨天举行的今年首场“民生访谈”节目中,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透露,“社区云”目前已覆盖浦东、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宝山、松江、崇明9个区的20多个街道。预计到今年底,全市16个区215个街镇6077个居村委会统统能上“社区云”。
借助这片“云”,更信息化的手段、更便捷的科技工具,将社区一线的庞杂数据集成、共享、协同,真正实现了以“数据之治”推动城市管理水平的“进阶”,助力基层精准画像、精细治理、精确服务。
“1+2+X”构架打破壁垒
在社区治理中,上海各区、各街镇对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由来已久。在基层工作,报送、维护各类数据占去了社区工作者的一大部分精力。许多时候,每个条线、每类基础数据事项还面临着多头填报的窘境。由于各个业务条线终端没有打通,成了 “数据孤岛”,需要社区工作者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去一一串联。甚至一些为“减负”而专门推出的程序、应用、平台,反而由于数据碎片化、标准不一致,加重了基层的负担。
朱勤皓表示,推出“社区云”正是为了打破这些壁垒。他将“社区云”的框架结构总结为“1+2+X”。“1”指的是一个全市统一的“社区治理主题数据库”,上接大数据中心,下接各区、街镇和居村,横向连通各政府职能部门,可以为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提供大数据支撑。“2”指的是两个应用平台,即面向居村干部的“社区治理”平台和面向居民的“居社互动”平台。“X”则代表开放性,在这个平台上,各区现有的社区治理平台,各街镇现有的特色应用程序,各政府条线部门现有的应用,经过改造以后统统可以接入。
灵活接入场景,开放平台实现“减负增能”
在实践过程中,周家渡街道党工委书记华英姿感到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 “社区云”的“开放性”。“社区云”可以轻松叠加各类工作场景、社区治理环境工具,让居委会工作真正实现“减负增能”。
周家渡街道在试点过程中尝试开发和叠加了个性化“应用商店”,灵活接入各类场景应用,大大拓展了使用能级。同时,他们还将“社区云”居社互动平台与街道官方微信号等常用社交信息链接打通,既满足了基层日常移动办公需求,也使得情况即时反馈、问题在现场解决、邻里矛盾不出小区。对于便捷易操作的界面,一些老社工也能很快学会操作,在推广过程中自然少了不少阻力。
目前,周家渡街道已有3.5万余名居民主动实名加入“浦东社区通”平台,党员亮身份5295人。各小区根据自身特点,利用平台交流的及时性,在返沪来沪人员登记、小区环境监督、口罩预约登记及领取凭证购买、业主停车、民意调查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助力“政策找人”,尽享民生服务
朱勤皓昨天在直播间以“兼容并蓄”四字形容“社区云”。他表示,横向上,政府各委办局在街镇、居村层面的各项工作要求,都能进行整合;纵向上,以大数据中心为依托,可以实现从市、区、街镇、居村的上通下联,反馈信息、反映问题、研究解决,从而通过自治、共治模式,提升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效能。
数据库的共享、信息资源的打通,最终目的是为了织密上海民生保障政策网,让那些不知晓政策,甚至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沉默的极少数”也能尽享民生服务,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朱勤皓说,这些年,上海民生保障政策网日益织密,保障力度不断提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总有个别市民不了解政策、不知晓政策,甚至没有享受到政策。比如,居民申请社会救助很便捷,只要符合条件也一定应保尽保,但享受救助的前提是申请,极个别群众不清楚政策,就难找到合适的救助途径。“社区云”试点后,居村干部既有权从统一的居民信息库中下载信息,也有权及时完善更新,实现居民信息的精准化,从而为居村依法自治共治、依法协助行政事务提供智能化保障,更有助于实现“信息找人”与“政策找人”,助力精准化服务、智能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