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踪:公办学校不设重点班,可行吗?这所学校探索:纠正一个违法行为
昨天(11日),上海幼升小、小升初招生入学实施方案公布。公民同招,公办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不设重点班,实行均衡分班。
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想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重点班,似乎是一个习以为常的事情。公办学校不设重点班,可行吗?不同学业程度的孩子在一起该怎么教?
日前,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下文简称: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讲述了所在学校没有重点班、实行均衡分班的探索:从最初遇到阻力,生源、老师出走,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搞重点班:纠正大家习以为常却违法的行为
1998年起,张人利担任静教院附校校长。二十多年间,他对基础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强调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蛇形分班“,将学生的差异作为教育资源。
不搞重点学校、重点班,就是要让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差距不大。一个班里有的学生可以上名高中,有的学生可能很多科目不及格。例如,按照成绩依次对学生班级蛇形排序,让每个班级的平均学业成绩都差不多,班级之间平均分几乎没有差别,这就是所谓的“蛇形分班”。
就是这所不设重点班的9年一贯制学校,保持了高质量发展。去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复旦附中)高三毕业典礼上,静教院附校的副校长高燕受邀参加,与附校毕业的校友同台。每年静教院附校校友当中不乏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录取的学生。

1986年,国家首次公布义务教育法,当时就提出“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2018年出台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
张人利说,不设重点班,是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也是中共中央文件的要求,这次重申,更是纠正一个违法而大家习以为常的做法。如今的教育界已经不该停留在讨论“是否设重点校、班”,而应思考“不设重点校、班,应如何做好优质均衡的教育”。
“其实分好班,很容易让其他班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以前我们学校的重点班是3班,但是我发现,在评先进时,其他班级不选这个班,也带来了学生很多问题。”
早在10年前,蛇形分班推行之初,为了不分重点班、非重点班这事,静教院附校斗争了很久,学校有部分老师表示接受不了,甚至有老师因此跳槽离开。“我想教好的学生,我更适应这样的教学”。甚至有少数家长因为不设重点班,让孩子“跳槽”到其他学校去。
学生之间的差异状况真的很难解决吗?静教院附校,推进蛇形分班的同时,还推进了四方面工作:第一、实施“后茶馆式教学”改变课堂教学;第二、从课堂到课外作业的分层;第三、“全班补课坚决不搞,个别辅导坚持提倡”;第四、对“特殊学生”建立档案,进行课题研究。
在机制、经费上,学校对教师鼓励、保障,如发放“爱心辅导费”,以及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如开设“方圆对话式”教室等。
学生差异,是新的教育资源
张人利说,”蛇形分班“的第一点,就是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是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因此,展开蛇形分班的同时,学校推出“后茶馆式教学”方法。
例如,初中物理课上教浮力的知识,老师问孩子们军舰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有人认为海水含盐量高,有人觉得军舰接触水的面积大,可能还有人认为是因为船的形状影响……这就是每个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差异。
“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一个浮力公式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孩子不懂不一定是他有困难,而是你没有讲到他不懂得地方。光靠老师一个人讲,是不能解决所有孩子不同出发点的疑惑。”
教育的关键,就是解决差异,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学业基础的差异只是一个部分而已,但人们更容易只关注成绩。而只关注成绩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孩子的疑惑——两个考试成绩一样的学生,错误的题目、错误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一样的,而他们掌握的知识却有可能是互补的。
让作业成为礼物
大约也是在近10年前,静教院附校出过这样一位学生李力(化名):小学时成绩平平,没有学过奥数,初中时突然对数学感兴趣,每天自主花在数学上的时间三个小时以上,初三时报名参加全国高中数学竞赛获得二等奖,被上海中学录取,后到哈佛大学读书。
李力说,静教院附校给了自己两样东西:一是时间,二是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小学阶段,李力的作业基本放学前就可以做完,有了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至于兴趣,他提到:数学课堂上,老师准备了三张小纸条,给课上练习做得快又准确的学生发下去,在大多数同学还在继续做课堂作业的时候,少数提前做完的可以研究难度更高的题目,作为一种奖励。
正是这个细节,触发了张人利设立“荣誉作业”的想法——这些作业不容易得到、不是全班都有;富有挑战性、要有难度;要有成功的喜悦,不能难到做不出来。以此思路,全校开始推广“荣誉作业”。
在静教院附校,学习越困难的学生越要减少基础作业量,因为困难学生做错的多,需要改正的题目也多,尤其到了初三,难度较大的压轴题可以不做,孩子的成绩就能及格,而程度好的学生除了基础作业,还会有“荣誉作业”。
“在教育当中,如果我们的孩子热情受到激发,作业也会成为一种礼物。”张人利说,分层教学,就是把作业变成礼物。
不搞全班补课,坚持个别辅导
每天下午三点半,静教院附校的学生准时放学,包括初三的学生,一节课也不加全校去操场跑步,跑步后加强个别辅导,老师们身边热闹起来,他们是等候的孩子。
“即使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辅导是必须的!”张人利介绍,学校的辅导分为分散辅导和集中辅导。
以分散辅导为例,利用早、中、晚的时间进行。张人利说,学校里面不上早自习,但早晨一间教室里会有四五个老师到位,尤其是毕业班,为早到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到了下午放学,需要个别辅导的孩子会找老师,最迟学到八点才走的也有。
个别辅导并非只面向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为了满足差异化辅导需求,学校开设了“非常数学”课外辅导,不为竞赛、考试,只为让有兴趣的孩子们能够“吃饱”。
学校给老师发放绩效工资“爱心辅导费”,作为推进个别辅导工作的软件配套的措施,虽然不多,但对老师的付出要有鼓励。在硬件上,学校提供“方圆对话教室”“议空间”,提供老师个别辅导、学生教学生的场所。

给特殊学生建立课题研究
尽管只占学生中的少数,但特殊学生影响很大,静教院附校专门提供特需帮助。例如对于父母离异,孩子突然情绪低落、成绩明显下滑的家庭,对多动症、自闭症、狂躁症等有特殊问题的孩子,学校提供个性方案,让他们不会“落下”。
张人利说,这十年来不分重点班,就是靠打出的这组”组合拳“。学生的综合素养、心理健康都得到了良好发展。
“非压榨型”的学生发展更可持续
去年,在哈佛读大二的李力回静教院附校看望老师。张人利问他毕业后的打算,李力感慨:“到了国外读书后才发现国际上的许多规则都是由美国制定,对制定者本身是更有利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中国人的话语权。”
数年前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王明(化名):他没有考上名校,去读了中专,但成为那年毕业典礼上被全校点名表扬的唯一一位学生。
因为学习困难,王明经常被个别辅导,每次辅导完,他都会默默把班里的桌椅全部摆整齐再离开。初三毕业前,他鼓足勇气竞选小队长:“论学业成绩我在全班是最差的,但我很爱这个学校,在这里读了9念书更爱这个班级,我想在毕业前能为大家多做些事情。”
毕业典礼上,张人利对全校师生说:”王明是静教院附校优秀学生,希望他以后常回来看看,母校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
“后来这个孩子回来看我,给我塞巧克力,说‘校长真的很感谢你’。”张人利说,”高质量的教育不是只有考上名校才能算,每个孩子都该有他的尊严。“

“拼命加课、补习、强化训练、加大难度,在纯考试中可能会有效果,但可能‘涸泽而渔’,没有可持续性。学习动力和兴趣方面也会大大减弱,一旦遇到不顺利、暂时的挫折就会暴露出来。这,在静教院附校的学生中是没有的,他们学习的自驱力很强,兴趣比较浓厚,自我发展很主动。”
吴坚说,这样的孩子清楚地知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偏科、注重活动参与,在集体中贡献自己的智慧。
“培养人,希望孩子全面发展、综合素养好。这是将来发展中最重要的,而不是某一点或者某一环节上取得暂时性的突破,就成为唯一的资本或目标。”吴坚说,静教院附校的培养模式与复旦附中的培养理念很吻合,作为群体样本来看,共性特点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