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战疫|外籍人士纷纷点赞!熟悉的语言,让 “他乡客”变成“自家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范彦萍 见习记者 陈泳均
防疫无国界。随着疫情不断的深化发展,如何加强对新入境国民、外籍人士和在沪外籍居民的防疫管理,成为越来越值得重视的问题。尤其在社区,有关外籍居民的防控工作,如何既做到“一视同仁”,又能强化“落地管理”,还真的挺有挑战性。不过,在闵行、静安和松江等外籍人士较多的区域,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翻译志愿者和外籍居民所在公司,不断沟通协作,以一系列“硬核防护”措施,让社区居民更安心。
闵行 用语言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随着新冠疫情在境外的发展,闵行区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上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措施,严把入口关,高效做好境外返沪人士的排摸及健康管理,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在沪外籍人士的防疫服务管理,这让众多外籍人士纷纷点赞。
莘庄作为这个国际大都市的一部分,有着不少的外籍人士在这里工作、学习和居住。为了让他们安心生活,不久前,莘庄组建了外语服务者天团,在提供语言翻译的同时,用心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小难题”,展示了城市海纳百川、乐于助人的精神风貌。
“其实也没什么,我是一名英语老师,丈夫是韩国人,所以英语和韩语都还不错。既然有需要,我身为莘庄居民自然应该站出来。”莘庄外语服务者天团的成员之一朱慧嬿告诉记者。
3月2日下午1点,朱慧嬿和社区医生刚刚换上装备,便接到了任务,需要到宝安新苑、众众家园、康城等小区为近两天从境外返回家中的5户外籍居民测量体温、完成隔离同意书的填写等事务。朱慧嬿表示,因为国内和国际新闻天天会公布病毒的相关消息和最新政策等,这些外籍居民本身也都了解,所以工作开展的还是比较顺利的。除了一位美国人Fulginiti(化名),他认为莘庄的防控工作过于严苛,14天的隔离不仅会让他丧失自由,更会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许多不便。
朱慧嬿当场就用英语向Fulginiti(化名)表明防控措施是不可能松懈的,但自己之后会牵头组建一个微信群,居委干部、社区医生都在里面,如果Fulginiti(化名)遇到困难或者有生活用品、食材需要采购都可以向居委会提出,居委会干部会尽最大努力满足他的正常生活需求。权衡再三,Fulginiti(化名)最终选择积极配合完成隔离同意书的签署并向志愿者及居委干部致谢。
暖心服务有回馈。如今,一部分外籍居民也已加入到虹桥镇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外籍志愿者们纷纷走出家门,参与到小区防疫志愿服务中去,测温、填表、发放出入证,外籍志愿者还制作了外语版如何登陆健康云APP的电子笔记,每一个步骤都写的清清楚楚,他们用语言搭建起了社区与外籍居民沟通的桥梁。
闵行区华漕镇的金丰国际社区有8所国际学校,是沪上国际学校最为集中的地方,周边小区住着近1万境外人员。
在这里,有一群热心社区服务的居民,翻译文件、政策解读、辅助宣传,甚至好多人想报名参加小区联防联控工作。为此,金丰国际促进会的负责人挑选了8名不同国籍的居民,组成了一支“老外志愿队”。
这些老外志愿者们不仅守好自己居住的小区,在周边的小区也看到了他们的身影。几天前,在美邻苑门口,志愿者欧阳毅有条不紊地协助居委会干部,给进入小区的人员测温。欧阳毅的英文名叫Ian,是一名来自南非的英国人,学习中文已经35年。他表示,中国对待疫情的态度和采取的举措令人敬佩。能够为社区助一臂之力,自己很开心。
“华漕所有小区都在门岗设置了检查点,志愿者逐一检查每位居民的体温。”来自巴西的Christina说,在看到华漕的努力后,就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成为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在守好“小家”的同时也守护好社区“大家”。
静安 携手“洋居民”共同抗击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影响着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影响到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静安区地处市中心,外籍人士众多,如何携手“洋居民”共同抗击疫情,也是社区防控一线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沟通是疫情防控的基础,静安区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工作者主动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同国际友人一起共抗疫情。
3月3日,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急接到了多位外国友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流调任务,流调对象来自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和德国……如何顺利地完成医学观察工作,成了这次任务的关键。90后医师窦轶敏当即表示“我可以,让我来!”他与同事第一时间赶到了流调对象的家中,为了克服多种语言沟通的障碍,窦医生细心地提前制作了中英文对照的医学观察对话单和小贴士,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疫知识和居家隔离的注意事项一一告知。
面对有些紧张和手足无措的外国友人,他用流利的英语说道:“我们会和你们保持联系,你们放心,这几天别出门,做好相关体温检测,如果有需要随时可以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提供帮助。”这一番话,成功地缓解了“洋居民”紧张情绪。当天下午,窦医生护送一位西班牙居民前往集中隔离点时,那位西班牙友人更是对窦医生赞不绝口,更用不甚流畅的英语说道“你们的表现,让我觉得中国做得很好,很全面!”
3月3日下午,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通知,一名回沪的意大利籍男士需转运到区集中隔离点。“谁会英语?现需一名英语翻译志愿者。”“我可以。”曾有爱尔兰留学经历的病房护士陈旭烨主动请缨,担任起了翻译志愿者的工作。但对方是意大利人,陈旭烨心里难免有些担忧,担心对方的口音会导致沟通不顺畅,自己许久未说的英语是否会出现“卡壳”等情况。
随后,陈旭烨电话联系了该男士,耐心地询问了基本信息,在确认无误后,陈旭烨告知他,其所乘坐的航班上因有确诊病人,所以同一航班的乘客需要去集中隔离点统一隔离观察。此时,电话那头的声音突然停顿了,过了一会儿他斩钉截铁的回答道“NO”。中心随即与相关部门联系协调,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最终成功做通了解释工作,顺利将该男士送往区集中隔离点。
在经历了第一次“实战”后,陈旭烨便加入到外籍人士密接和流调任务应急小分队中,密接对象有意大利人、韩国人、日本人......她与同事们一起上门,帮助解决语言沟通障碍,将“上海温情”传递给每一位外籍友人。
松江 用“硬核防护”让居民更安心
松江区中山街道有几个外籍居民较多的社区,工作人员本着“一视同仁、落地管理”的原则加强了对入境人员的管理,协助外籍居民所在单位沟通、组织翻译志愿者。同时也为外籍人员提供暖心服务,用“硬核防护”,让社区居民更安心。
近日,两位外籍居民来到莱顿居委会寻求帮助,原来是街道推行的“中山之芯”信息通行系统难住了他们,兄弟俩来自尼日尔,因为中文水平不高,对注册个人信息犯了愁。得知情况后,英语专业毕业的社区干部庄慧芳主动对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注册,得知弟弟来松不久,还未完成信息登记,社区干部又马不停蹄为他们做好登记。“特殊时期,实在不能马虎,对外籍人士,我们也一样‘硬核’,排摸、宣传、隔离。”居委会相关人员说。
据统计,莱顿社区目前共有外籍和港澳台人员102人,疫情开始以来,社区干部第一时间进行排摸,主动对接,确认社区外籍人士出入境情况,宣传防控知识,传达管控措施,做好消毒消杀等工作。
郭家娄社区入住了包括日、韩、英等国家30多位外籍人士,考虑到外籍居民在疫情防控中最大的难题是语言不通,无法及时准确掌握相关防控要求,居委会成立了外籍人士关爱组,做好日常对接,通过上门、微信、电话等方式及时推送防疫知识,做好措施传达,同时开通服务热线,针对隔离期内的外籍居民提供送菜等服务。
此外,郭家娄还主动对接外籍人士所在单位,Jayne Amanda是一名来自英国的女士,在中山街道辖区的一所双语学校任教,社区干部多次联系,并与学校负责人沟通,确认了对方的行动轨迹,共同做好防护相关工作。在沟通的过程中,居委会得知,学校有多名外教均居住在郭家娄社区,“平时,有返松回松外籍教师,我们也会第一时间与社区交接,共同做好隔离相关措施,加强中山辖区防疫防控。”校方相关负责人表示。
“您好!我是淡家浜居民区书记张宗慧,听说您是从事翻译工作的,为做好防疫工作,想请您帮助我们对居住在社区的外籍人士进行信息确认,不知道方不方便?”“没有问题,举手之劳,需要确认的内容请告知一下!”就这样,一条简单的微信,居住在万科梦想派小区的范女士便成了社区一名特殊的志愿者,帮助居委会进行外籍人士信息排摸、知识宣传、措施传达……对于无法联系的人员,居委会还专门安排志愿者进行上门确认,确保精准排摸。
随着外籍居民陆续返松,加上境外疫情形势的变化,居委会在做好排摸工作的同时,组织志愿者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外籍人士配合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