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然有爱!他们都是上海婚姻登记一线的“平凡”战士
摘要: 在非常时期,让这些情侣达成的浪漫心愿的背后,是上海民政局各区婚姻登记机构奋战在一线职工们为他们的爱情“保驾护航”。
疫情阻挡不了爱情,当婚期遇到疫情,不少情侣还是希望能尽早完成结婚登记。在上海各区的婚姻登记中心、管理所、登记处、窗口,媒体曾在“情人节”、“20200220”等结婚登记高峰,拍到了一幕幕“疫时”情侣完成结婚登记,双双甜蜜地晒出“小红本”的感人镜头。
戴着口罩和防护眼镜,按照预约时间有序来到婚姻登记窗口完成人生大事,有情侣发挥浪漫想象,将此场景比作是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实际上,在非常时期,让这些情侣达成筹划已久的浪漫心愿的背后,是上海民政局各区婚姻登记机构加班加点、奋战在一线职工们为他们的爱情“保驾护航”。
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固然感人至深,而上海婚登一线职工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平凡”故事也同样令人动容
防止“空跑”,电话通知到每一对新人
在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之后,市民政局便发出取消2月2日结婚登记加班办理的公告,为避免希望在“千年对称日”登记结婚的情侣“空跑”、“白跑”,各区婚登机构在及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的同时,一场电话通知到预约个人的“马拉松”也就此展开。
“宁可自己多承担,不给新人添麻烦”成了这些一线婚登工作者的准则。1月28日大年初四下午,徐汇婚登中心的付俊萍、平瑜明、张周珺、陶蕾、朱昱、施瑛杰、刘俪佳等7位职工放弃休息,马不停蹄,完成了全部共计187对预约到场登记当事人的温馨提醒工作,其中有五对情侣因电话无法接通,最终工作人员以短信形式告知。
作为全青年文明号,浦东新区民政局浦东南路婚姻登记窗口成立了“青年文明号”突击队,一个一个电话告知新人1月31日至2月2日结婚登记办理取消,引导他们错开疫情突发期登记结婚,大年初四一天就完成了580对“准新人”的提醒工作。
静安婚姻登记(收养)中心的工作人员也主动放弃休假,及时统计所有受影响的登记名单,将147位新人改期办理通知落实到位;普陀区婚登机关也组织窗口党员和骨干员工逐一对150对受到影响的新人进行联系;宝山婚登中心则对两百多对预约的当事人进行了电话通知;一些职工一天电话不断,嗓子最后哑得说不出话。
而在电话那一头,接到通知,新人虽有遗憾,但想到是在春节假期提醒收到工作人员的温馨提示,避免他们兴冲冲“白跑一次”,心中都感觉到特别温暖。
事实上,2月是结婚登记的常规高峰月,电话通知“千年对称日”取消婚登办理只是这场“马拉松”的开场。对婚登一线工作者来说,排查2月3日及之后预约登记结婚的新人,尤其是引导新人们错开2月14日情人节、2月20日等预约高峰日,是一场“大考”。
2月3日,各区婚登中心职工正式上班,面对严峻的疫情和较高的预约登记量,全市一线婚登开始对每一对预约当事人进行电话排摸。
在徐汇婚登中心,朱昱、陶蕾两位“90后”,承担起了这项需要足够的细心、耐心的特殊工作。除了解释目前全市的疫情情况、办理登记建议,他们一遍一遍询问当事人是否离沪,是否从重点疫区返沪,从哪里返沪,返沪隔离时间是否满14天,每一通电话都要与当事人沟通很久。2月3日至2月21日,他们共电话排查233对新人,并制定办事人详情表,对预约登记情况进行汇总。
这只是全市各婚登中心的缩影。浦东“青年文明号”突击队的队员们逐一电话联系2月份已预约的15对一方为重点地区的准新人;嘉定区婚登管理所则针对于年前对外开放50个预约号,与预约登记的新人逐一进行电话确认与注意事项告知;金山婚登中心的徐晶、薛雯雯与预约2月14号登记的46位新人进行联系,通过沟通劝解,有效降低了当日现场登记的人数。普陀婚登处工作人员在排查中发现,2月14日预约登记的情侣中有一对是外地返沪,没有过隔离期,工作人员做了思想工作,新人最终同意改期。
而静安婚登中心工作组则通过大数据手段排摸出全国24个省市共160位新人预约了2月登记结婚,针对其中位于疫情重点地区的新人,他们再次逐一电话了解出行情况,迄今已累计电话联系452位新人,发送659条短信提示做好自我防护。工作人员精细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务获得了新人的理解,有36对新人表示要将登记计划延后至疫情结束。
“硬核”防疫下,优质服务不走样
实际上,电话排摸也只是各区婚登中心的前期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一线婚登窗口的人员流动性大,极易产生交叉感染的风险,但全市一线婚登职工没有一人退缩。一手抓全员疫情防控,一手抓窗口登记服务,“硬核”防疫之下,上海一线婚登战士们,以与以往同样优质的服务,为新人构筑起一道道坚强的堡垒,确保所有婚姻当事人的健康安全。
安排预约成功的情侣错开时间、签承诺书(承诺没有去过疫区、回沪隔离满14天等)、戴口罩进场、现场测体温,在各区的婚登中心、窗口,防疫工作条不紊地进行。据普陀婚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每20分钟一对,每对办理的时间15分钟,工作人员再花上3~5分钟消毒,等准备完成后再接待下一对。
“您好,请您先至洗手间洗一下手,”徐汇婚登中心制定了先洗手再登记的流程,将结婚登记大厅、离婚登记大厅的当事人受理分别限制了4对和2对的上限。嘉定婚登管理所在等候区域设置了一米线,确保新人等候距离保持一米;静安婚登中心针对2月14日和2月22日结婚登记高峰日提前演练,重塑初审接待流程,减少人员在场所的聚集和逗留时间;浦东新区民政局婚姻管理所采取了增加办公场所消毒频次等措施。
不过,严格执行防疫规定,并不意味着服务“降温”。
尽管原本的颁证仪式取消了,但各区婚登窗口还是以其他替代方式,为新人送上真挚的祝福。杨浦区婚登中心副主任吴悦新透露,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他们在2月14日当天特地为新人准备了情人节礼物——意寓成双成对的筷子和结婚证纪念套。
而静安婚登中心、嘉定婚姻登记管理所等也都为特殊情侣开辟了绿色通道。向静安婚登中心来电话咨询的小张和他的女朋友都是铁路职工,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小两口的结婚计划。春节假期本就聚少离多的他们,早早就投入到了防疫一线的工作当中。原计划在情人节办理结婚登记的他们只能选择延期,小张觉得对自己的恋人很亏欠。通过电话沟通,静安婚登中心得知小两口由于工作时间关系,只有情人节的第二天有片刻的休息,但却可能赶不上中心的服务时间。为了不让他们留下遗憾,工作人员主动要求放弃休息时间,提前进行预审工作,让小张和女友顺利领完结婚证,安心奔赴工作岗位。
非常时期,家庭婚姻辅导不断线
不只是精心准备、严格按照防疫流程,为新人们提供婚姻登记保障,在民政一线婚登职工的努力下,非常时期的婚姻辅导也没有因为疫情而停歇。
据普陀区婚登中心相关负责人钱翠萍介绍,疫情期间,该中心的咨询师坐班开展婚姻家庭辅导的服务虽然取消,但他们对于确有需要的当事人,以预约辅导的形式继续开展。“这一举措一方面满足了当事人,尤其是离婚当事人的的实际需要,让辅导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辅导空间独立不相互影响、时间明确有保障,让辅导更私密、更深入。”
疫情期间,各区婚姻家庭辅导工作依旧咨询不断,钱翠萍他们就遇到了因为疫情而闹矛盾的夫妇。这对夫妇去年10月刚结婚,现在女方处于怀孕阶段。结婚不久怀了孕原本是喜上加喜,此刻却想办离婚,钱翠萍他们收到了这对夫妇的离婚预约电话后格外重视,立即安排咨询师开展了个别婚姻辅导。
经过工作人员先期电话了解,咨询师耐心细致当面辅导下,他们了解到,原来女士是初婚,而先生二婚有十岁儿子,婚前两人商议孩子安置在老家,不一起生活。但婚后男方经常把孩子带回来,女方认为违背了初衷,心有不悦;疫情发生后孩子从外地返沪,男方要将孩子接来同住,女方出于安全考虑,认为需要隔离一段时日再接过来,便和先生发生了意见分歧。在此过程中,女方曾打算让步,决定暂回娘家居住,确定安全再返回,而男方认为是女方故意为难,表达不满,原本温馨的家庭进入冷战状态。
了解这些情况后,咨询师用角色扮演引导这对夫妻学习相互关注和理解,不以对错来衡量对方的付出,学会看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发现善意、做好沟通、达成共识。经过咨询师的沟通辅导,这对夫妇渐渐理清了思路,领悟了“嫁一个人,实际上就是嫁给了一个家庭,我们无法把亲情隔断”的道理,家庭的情况逐渐稳定了下来。
家庭关系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在疫情面前,全市各区婚登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咨询师通过微信、电话对有需要的家庭适时进行回访跟进,及时调节婚姻矛盾,“为爱加油”。
坚守之外,在社区一线发挥光和热
除了坚守岗位之外,这些热心的婚登中心职工还“下沉”到基层,“舍小家,为大家”,在社区防疫第一线发挥着光和热。
徐汇婚登中心的崔爽在接到需要抽调志愿者参与街镇疫情防控工作通知时,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为了能够全身心参与志愿者工作,她暂别3岁半的女儿,说服担心安全问题的父母;宝山婚登所的刘溪瑛也克服了家里事务繁多、两个女儿年龄较小等困难,义无反顾地报了名,前往罗泾镇支援基层一线疫情防控工作;沈丽梅、胡峥浩、杨卫东、俞喆作为金山婚登中心第一轮志愿者在吕巷镇担负看守道口的重任。
而普陀区民政局专项事务科和区婚登中心15名婚姻工作人员,一人不落,全部下沉,分批赶赴宜川、桃浦、甘泉三个街镇的十二个居委会,社区增援和本职工作两头不耽误。浦东“青年文明号”突击队不仅第一时间响应上海“四大品牌”巾帼文明岗联盟支持疫情防控一线的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号召,募得善款3550元,还选派优秀队员,支援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上海婚登职工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用初心和使命筑起坚固的防线,隔离疫情,但不隔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