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蒲公英,唤醒学生学法内驱力
记者 韩文萍
为进一步深化青少年法法治育工作,拓展法治教育渠道,扩大法治教育覆盖面,提升教育实效,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从2012年开始,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市教委、团市委、市校外联办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开展了“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网上行”活动。该活动通过青少年法律故事征集选拔、青少年法律小品和模拟法庭表演等形式展开,活动评选包括线上票选和线下评选。如今,五年过去了,这朵小小的蒲公英借助网络力量已经飘落到上海市各区县基层学校,并逐步生根发芽。在此期间,全市共有140万中学生和社区青年社工参加过这个活动,其中参与活动的学校和社区超过1300个。经过近五年磨砺,“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网上行”活动又体现出了哪些优势呢?
整合法治教育资源,彰显青少年法治教育立体优势——该活动是在整合了以往基层学校组织的参观法院、讲演法治故事和职业扮演等多项活动基础上发展而来,将过去主题和形式比较单一、组织比较松散的几类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串联起来,从而使活动主旨更鲜明,成效更显著。
据了解,在“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网上行”活动开展之前,上海市各基层学校就有一些不定期的参观法院、讲演法治故事和职业扮演活动。比如原闸北区就会定期组织学校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区法院,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法律、了解法律。他们区教育局和区人民检察院、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曾联合举行了“梁辉说故事,普法在身边”法治故事校园行系列活动,该活动用讲故事的形式把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告诉学生,再由区检察院未检科的两位检察官对案例逐一进行评讲分析。
检察官的点评让同学们增长了许多法律知识,这一“讲述故事,提出问题,现场互动”的新颖普法方式,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小法官网上行开展法律小故事征集,模拟法庭拍摄活动后,他们进一步扩大了法律故事的征集面,使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模拟法庭的拍摄活动也把原本枯燥深奥的法律条文变得形象直观,易懂易记,易于学生接受,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之前的法治故事讲演活动,丰富了活动形式,扩大了活动影响力。
宝山区的上大附中则将“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网上行”与原有的学生职业体验活动相结合,因为模拟法庭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现场展演,所以小法官、法警、律师、陪审员等角色需要有更多专业知识和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会促进演员学生主动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同时,现场拍摄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现场掌控力和团队合作力。因此,该活动对于利用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较为独特的优势。
上海是一个拥有16个区的超级大城市,各区法治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区在以往的普法教育中根据本区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各种不同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六五”普法期间,全市涌现出了137所依法治校示范校和10所依法治校标兵校。如今进入“七五”普法阶段,在上海市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的大背景下,像“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网上行”活动这种有组织地全面整合青少年法治教育资源,深化法治教育内涵的活动形式对于推广优秀法治教育经验,拉平不同学校法治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注重体验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法积极性——该活动无论是法治故事征集环节还是模拟法庭拍摄环节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体验性,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鼓励学生发现学法趣味,激发学生的学法内驱力。
宝山区上大附中的顾敏霞老师介绍说,模拟法庭案例取材于青年学生的真实事件,学生在模拟过程中更能把握案件当事人的心理特征,更能恰当地演绎案件当事人的复杂内心,更符合青少年的认知习惯,所以更能激发同龄人的认同感。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法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凸显。该校把法律故事《开弓没有回头箭》 改编后,开展了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并拍摄成微电影,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而法治思维的教育在课堂法治教育中是很难把握和考量的,通过参与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更能切身感受法律的严肃性,能深刻理解法律的至高无上,这表明,该活动在体验环节对于成功推动学生养成法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微电影拍摄是目前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网上行”设置的模拟法庭微电影拍摄环节,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作空间,极大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静安区未保办叶静君老师介绍说,他们区在拍摄模拟法庭微电影过程中,学生们为了使电影更具有吸引力,就主动探索,将电影主要情节放在法庭教育和法庭辩论环节,因为这两个环节情节冲突更明显,情感张力更大,从电影角度来看更容易吸引人关注,从法治教育角度来看,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这个大胆的尝试得到了网民和相关专家的高度认可,当年,这部微电影在展评环节取得极佳成绩。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广大青少年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单调说教的法治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可以说,“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网上行”活动在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法内驱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司法机关深度介入,法治教育更具专业性——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为活动主办方,为活动全程提供专业指导,弥补了本市中小学校法治教育专业性不足的弱点,为上海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创建本土特色、积极拓展法治教育新渠道提供了新范本。
法治教育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教育活动,然而现实是,在现在的中小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的法律专业教师,因此法治教育多数只能由一线政治教师和班主任承担,希望更多的法律专业人士介入学校法治教育,为师生提供专业指导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心声,这对于提高中小学校法治教育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网上行”邀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为活动主办方,在高级人民法院的领导下,各区法院少年庭深度介入活动各个环节,为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和拍摄场地,为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很好的组织保障。
比如静安区,之前也曾组织过模拟法庭活动,但因为缺乏专业指导,活动规模一直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网上行”活动开展以后,整个活动过程他们都得到了静安区法院少年庭法官的指导。在编写法律小故事的时候,法官会为学生提供真实案例供他们参考,这样学生会比较有的放矢,写出来的法律故事会更有“上海特色”、更真实。在模拟法庭拍摄环节,法官们也会为学生的台词及整个庭审过程把关,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法律知识,使他们拍摄的法律故事更加合乎逻辑。
据静安区未保办叶静君老师介绍,该区少年庭法官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们排练,他们冒着酷暑,无数次走访学校,对每个角色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要求拍摄既要真实客观地表现出法庭审理的过程,又要表现出法官开庭时的公正严肃形象,同时也要表现出在未成年人审判中具有亲和力的一面,体现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特色。而这些都是学校政治老师和学生难以考虑到的,这种专业学习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本市政法工作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宝山区法院少年庭也介绍说,在2015年的“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网上行”活动中,在编写法律故事阶段,少年庭向辖区内十余所学校及社区提供了可供改编的多篇案例,并对学生初创的30余篇故事进行法律审核和润色修改,最后有3篇法律故事晋级全市前二十强,被评为最佳法律故事,获得模拟法庭拍摄资格。在模拟法庭的拍摄环节,该少年庭法官再接再厉,积极为入围的宝山实验学校、上大附中以及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宝山区工作站的学生、社工修改剧本,协助他们根据不同法律故事编写不同的起诉书、辩护词、法庭教育词等内容,并指导学生、社工进行排练和表演。在模拟法庭拍摄阶段,少年庭法官积极为学生们提供拍摄场地,准备服装道具,并耐心地教授他们法庭审理操作规范,一点一滴地纠正各个角色的语音语调、仪表神态等细节,力求体现庭审过程的完整性、规范性。
总之,“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网上行”活动充分体现了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特点,也为上海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创建本土特色、积极拓展法治教育新渠道提供了新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