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荣榜

上海市文明城区(共4个)
闵行区 杨浦区 金山区 普陀区
2013—2014年度(第八届)上海市文明行业(共20个)
上海自来水行业 上海航空港民航行业 上海燃气行业 上海出租汽车行业 上海轨道交通行业 上海绿化行业 上海民政行业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 上海工商行政管理行业 上海公证行业 上海邮政行业 上海气象行业 上海房地产交易登记行业上海图书馆行业 上海电信行业 上海市政道路(公路)服务行业 上海排水行业 上海铁路行业 上海公厕管理与服务行业上海图书销售行业
2013—2014年度上海市规范服务达标先进行业(共4个)
上海河道水闸行业 上海地面公交行业 上海道路保洁与垃圾清运行业 上海移动行业
2014年度
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好人好事表彰名单(10件)
(1)“克勒门”里老克勒,情系上海不了情
“搞文化不是光靠钱,而是靠爱。”在静安区有这么一个文化沙龙,它把人们对老上海浓厚的情结和对这座城市的爱凝聚起来,成为一股传承海派文化的公益力量。这支团队最早由作曲家陈钢和已故作家程乃珊发起,汇聚了一批上海文化名人。两年半前主持人阎华、艺术评论家林明杰、贵都酒店总经理嵇东明等人加入,将其发展成“克勒门文化沙龙”。两年多时间里“克勒门”推出二十多场专题沙龙活动,近四千人到现场参与;在上海图书馆、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公益讲座,反响热烈;相关媒体报道数百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辐射粉丝几十万;采访上百位专家和历史见证人,现场录制,对海派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梳理,出版二十多万字书稿《克勒丽梦》。这个沙龙没有一分钱的经费,全凭主创人员的奉献。掌门人陈钢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克勒门,主持人阎华不仅进行每次的采访、策划,还将自己的工资都投入到拍摄记录中,贵都的嵇东明总经理为每次活动免费提供场地……正是这样的爱感染了更多人,秦怡、白先勇、梁波罗、陈逸鸣、谭元元、陈燕华、淳子……越来越多文化名人汇聚到这里,他们分文不取,无私地为海派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传承海派文化,让更多人分享文化的魅力,是团队里每个人不变的坚守和方向。
(2)19年的执着和坚守,就为诠释诚信的真谛
徐兰英,女,71岁,闸北区北站街道居民。早在1994年,她丈夫受朋友魏女士委托购房收款10万元,后来买房未果,资金被丈夫用于生意周转打了水漂,魏女士将她丈夫告上法庭。因丈夫名下除与她共有一间住房外,并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法院只得中止执行。2009年,徐兰英的丈夫和承办此案的法官先后去世,魏女士对拿回这笔钱款彻底死了心。然而,徐兰英在清理丈夫遗物时,翻出了法院判决书,决定替夫还款。她通过给魏女士写信、到法院,甚至还到魏女士曾经居住过的小区和当地派出所,到处寻找魏女士下落。在找到魏女士后,徐兰英订下了一份还款协议。从此,她开始了替夫还款的岁月。当年10万元的欠款如今连本带息为16万元。徐兰英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有些寒碜,每月一千元出头的退休金,除去200多元的药费,再加上日常开销,所剩无几。为省钱还债,她节衣缩食,每季度都雷打不动地将4500元钱交到魏女士手上,一还就是两年。为了在有生之年还清债务,她卖掉了住房,终于还清余款,前后时空跨越19年。2014年被评为“感动闸北”十大典型人物。
(3)4名90后青年扶起75岁阿婆送医不犹豫
2014年8月26日凌晨,一名75岁的阿婆跌倒在路边台阶下,天黑夜深,无人发现,整整“被困”3个多小时。青浦“叁点3字”咖啡店的店长任艳艳和同事刘青山、陆杰、谢宇洁在饭店刚结束聚餐,走在五厍浜路上,突然听到微弱的呼痛呻吟声。黑漆漆的街上,几个人借着手机的微光,终于在街边找到了呻吟的来源。只见一名阿婆跌坐在台阶上,拐杖和手电筒摔在一边。原来老人就住在马路对面的小区。陆杰跑去敲开她家门,屋内是阿婆的丈夫,眼睛不好,耳背,交流有困难;当晚还感冒躺在床上,根本无法去现场把妻子接回家。见此情景,4位90后小青年当机立断,拨打120,将老人送往附近医院。在急诊室,看到老人在空调间里浑身发抖,与阿婆互不相识的小青年们为老人买了一条被单盖在身上,并一路陪同挂号、付费、检查,前后花去近500元医疗费。直到第二天清晨5时,几个小青年把老人移交给盈浦派出所赶来的民警后才安心离开。后经医生检查受困老人只是膝盖擦破了,有小中风后遗症,基本没什么大碍。
(4)勇闯火海,临危救灾
2014年2月4日,罗店消防中队陆晨、孙络络在扑救辖区仓库火灾中担任内攻任务,第一时间控制住了火势,不料却被突然倒塌的楼板埋压,不幸壮烈牺牲。2014年5月1日,关港消防中队钱凌云、刘杰在扑救辖区居民住宅火灾中担任水枪手,因现场突发轰燃,火风压作用下的大量高温热气流和浓烟瞬间将二人冲至窗口从13楼坠落,不幸壮烈牺牲。2014年,上海消防部门共接处警10万余起,其中火警与应急救援6万余起。上海消防官兵为保护、抢救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作出突出贡献,特别是陆晨、孙络络、钱凌云、刘杰4名90后年轻战士更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壮举展现了消防官兵为人民竭诚奉献的良好风貌,为90后树立了榜样,也昭示了90后的一代同样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担当重任。
(5)未成年人的“法官爸爸”
顾薛磊是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审判长。作为全国首家少年法庭的审判长,他创造性地运用“两情三心四理”涉少民事调解法,顺利审结了各类涉少案件1000余件,无一发回改判;作为少年庭法官,他把工作向法庭之外延伸,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热心帮助未成年人300余人,切实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作为少年司法制度创新的改革者,他参与创建上海法院社会观护制度、建立上海首家儿童临时庇护所、审理了上海首例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案件,推动立法完善。从2012年起,他先后获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上海法院优秀法官、上海法院办案标兵、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第十七届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称号。
(6)金婚夫妇金子心,帮困捐资五十万
宝山区大场镇82岁的赵琴和89岁的丈夫蒋孔悌是一对结婚50多年的伉俪,两位都是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后,他们就想着为党和国家回报和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2010年,他们看到报纸上关于汶川灾区困难大学生的困境,萌发了要帮助孩子们完成学业的心愿。因为手头资金有限,两位老人只能先选择资助9名汶川地震灾区困难大学生和1名孤儿上学。半年后,老两口第二次来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这次,他们选择了15名孩子作为资助对象。又过了一个月,老人第三次来到慈善基金会,又资助了15个孩子……他们用每月不多的退休工资,省吃俭用,5来年,先后资助了50多名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读书,每年捐款10万,累计50多万元。每逢佳节来临,夫妇俩都会邀请资助的大学生到家里吃饭聊家常,激励他们用心学习,彼此都像亲人一样。看到一个个孩子在他们的帮助下茁壮成长,两位老人是如此地快乐和满足。他们家还被评为上海市十佳文明家庭。
(7)“爱心行动”接力八年救助特困群体
《新闻坊》“爱心行动”百姓救助节目始于2006年,迄今已经8年。节目旨在给特困群体搭建一个寻求社会支持的平台,扬善博爱、扶危济困。节目注重发掘特困群体中自强不息、逆境中奋进的感人事例,通过真实报道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部分特困群体典型事例,呼吁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关心支持弱势群体的境况,给予他们应有的帮助,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热心的市民总是第一时间致电栏目组,希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通过银行、邮局、亲自上门等多种捐款形式来帮助他们。截至2014年9月,节目共播出390多期,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爱心人士捐款899万元,发放捐款755万元,切实为困难群体解决难题。在节目制作、播报过程中,《新闻坊》栏目的记者编辑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和区县红十字会每年共同开展帮困慰问活动,市红十字会也经常收到电视台记者、编辑个人给节目播出受助者的捐款。八年多来,节目良性运行,造血机能显现,投诉率为零。2009年,该项目获得“上海市首届慈善奖”,2014年12月,电视新闻中心获“上海市红十字先进集体”候选单位。
(8)千里之外涌动爱心,“大山童馨”温馨满怀
“大山童馨——资助贵州纳雍失依儿童公益活动”由新民晚报与闵行光彩事业促进会主办,贵州爱心纳雍公益联合会协办,新民晚报焦点新闻部作为该项活动的具体执行部门。从2012年起,“大山童馨”公益活动每年为贵州纳雍县6个乡镇9所学校的200名失依儿童,每人发放价值1000元的爱心物资,包括大米、食用油、文具、新农合缴费等基本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保障失依儿童的基本生活学习需求。每名学生的资助时限为初中毕业。2013年在发放爱心物资的基础上,尝试推进失依儿童心理援助、为孩子募捐夏装等爱心公益活动,均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2014年在闵行光彩事业促进会众多爱心企业家的支持下,将资助范围扩大至410人,覆盖纳雍县9个乡镇14所小学的所有失依儿童。10月在晚报读者中发起了“捐赠一台相机,点亮一颗心灵”的爱心相机征集活动。在国家民政部主办的2014全国第三届公益慈善交流展示会上,“大山童馨”项目入围实施类百强项目(第27名)。
(9)大爱无悔送健康,情洒边疆暖人心
刘建明是上海肺科医院医生。作为上海市第八批援疆干部,刘建明主动请缨,第一时间报名入疆。但在入疆后不久,刘父查出患有膀胱癌,在各级领导和组织的关怀帮助下,手术顺利完成。然而不幸再次发生,岳母又查出肺癌需要手术治疗。远在上海的爱人是独生女,一个人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患病的两位老人,困难可想而知。然而为了支持丈夫的援疆工作,她默默承受这一切,毅然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简单地安顿好家庭事务后,刘建明医生立即投入到援疆工作中,在一年的援疆工作中,成功地完成高难度的手术麻醉280余台,麻醉技术示教80例,抢救重危病人80例。并参加疑难病例讨论21次,学术讲座12次,带教各级医生8人。开展无痛支气管镜等新技术4项,其中1项全疆领先,2项为南疆领先。他用娴熟的麻醉操作和专业精神感染了喀什二院的麻醉同仁,极大提高了二院医生的临床麻醉和危重病人的抢救水平。
(10)一声嫂嫂,一生护持
蒋瑜华是松江区洞泾镇居民。为了婆婆和丈夫离世前的嘱托,90岁老人蒋瑜华多年来不离不弃、悉心照料三个病残的小叔子,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弟弟看待。没有血亲关系,也不求任何回报。蒋瑜华丈夫的九弟和十一弟患有精神分裂症。上世纪90年代,婆婆离世,蒋瑜华主动承担起照顾弟弟们的责任,至今已有20载。9年前,她和丈夫作出了一个决定:一家子从市中心迁入松江洞泾,与3个小叔子同住。不久,三弟就在一次意外中骨折,落下了腿部残疾,要靠轮椅才能行动。丈夫身体也一直不好,照顾四兄弟的衣食起居就成了蒋瑜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3年前,丈夫病逝,嫂嫂对兄弟的照顾却一如既往。蒋瑜华每天背着十多斤的菜回家,做饭、铺床、洗衣,把家打扫得整洁温馨。嫂子与弟弟一同听广播、读报,还不时地展开“小组讨论”。晚年生活,平静而知足。长嫂如母胜似母,蒋瑜华用自己的朴实行动,诠释着人间真情。
2014年度
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好人好事提名表彰名单(20件)
(1)杨国英:退休教师的“兄弟姐妹”情
(2)农行北蔡支行工作人员面对抢劫临危不惧,忠于职守
(3)谢邦鹏:博士甘当一线工人,3年发明27项专利
(4)武霞敏:义务助学37年,践行师德真谛
(5)周志军:17年拥军矢志不渝,足迹遍布56家部队
(6)复旦学子关注安徽留守儿童,助力教育公平二十载
(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专家参与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检测与防控
(8)张夏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尽孝心
(9)孔玲发:身残志坚学有所长,专注志愿忘我奉献
(10)樊阳:千场公益讲座,23年守护人文灯火
(11)吴进宝:异乡人用爱谱写人生新篇章
(12)汪思亦:长期活跃公益领域,传播绿色文明
(13)韩志强:为激活和传播甲骨文文化而奔波
(14)黄保川夫妇:把“搀扶救护进行到底”
(15)金山区文明办以丁聪漫画为载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6)陈金德:继母用爱撑起女儿生的希望
(17)林武勇:三十年如一日,关爱邻居老人
(18)林定财:巨额大钞面前不动心,强生的哥有善心
(19)陆宇挺:昔日“顽童”被救,今当“新郎”救人
(20)飞行途中乘客昏厥,长征医院王志农团队高空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