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防教育成为中小学生成长的 “必修课”
在静安这片兼具红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土地上,国防教育早已突破传统说教模式,以浸润式、体验式的创新路径,成为中小学生成长轨迹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从区级主题活动的统筹规划到校园内外的常态化实践,从本地学子的深度参与到跨区域的交流互动,静安正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国防教育生态,让爱国强军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自然生长。
体系化构建:国防教育融入成长各环节
国防教育,并非零散的活动堆砌,而是一套精心设计、贯穿始终的体系。其核心在于将国防教育从 “活动式”延伸至“常态化”,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
今年,“共筑国之长城” 2025年上海市全民国防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静安区人武部举办,通过系列活动,将国防教育的能量层层传导至校园、家庭与社会。以此为契机,静安区多所学校构建起涵盖国防思想、理论、技术、热点、训练的“五位一体”课程体系。这种体系化设计,打破了国防教育仅存在于主题班会的局限,让其融入语文课的红色经典研读、物理课的军事科技原理讲解、体育课的军事化体能训练等诸多学科,真正实现了“课课有国防元素,时时有教育契机”。
静安区始终秉持“不追求灌输式知识传递”的理念,通过打造多样化的实践场景,让孩子们在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过程中,自发产生对国防的兴趣与思考。无论是校园内的国防主题实践活动,还是校外的各类体验项目,都围绕着这一理念展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防教育格局。
开放式延伸:拓宽国防教育视野边界
静安的国防教育从不局限于地域,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本土培育与跨域交流中构建完整的教育闭环,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边界。
“走出大山・点燃梦想”军事夏令营虽以江西革命老区学生为主体,却为静安学子提供了难得的国防教育体验。两地学生通过书信等形式分享红色研学经历、探讨国防科技与民生的关联,让他们共同领悟到:爱国不仅是宏大叙事,更是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守护家园的朴素情感。
云南省文山州“山海情”留守儿童来沪研学的感恩答谢会,将跨域教育推向更深层次。静安学子在志愿服务中担任 “小小讲解员”,向远方伙伴介绍上海的红色历史与国防发展;留守儿童则带来家乡的戍边故事,让 “国家安全” 从课本概念变为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区人武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当城市孩子听到边疆同龄人如何与解放军叔叔守望相助时,国防意识就从抽象的“保家卫国”变成了具体的“珍惜当下”。
这种开放式的国防教育模式,让静安的中小学生不再局限于本地的认知,通过与不同地区青少年的交流,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理解国防安全的普遍性与重要性,从而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国防观念。
内涵式深化:推动国防教育价值内化
静安国防教育的关键,在于推动教育价值从外在体验向内在成长转化,引导学生完成从 “觉得好玩” 到 “懂得责任” 的认知跃升,实现内涵式深化。
“传承红色基因・筑梦国防未来” 青少年体验营便是这种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拒绝形式化的 “军训式体验”,通过科学设计的课程链条,让学生在军事体能训练、专题讲堂、行走研学等活动中收获成长。
军事体能训练中,无论是 95 式激光打靶枪的瞄准训练,还是真人 CS 对抗中的团队协作,都暗藏教育深意。这些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与战略思维,更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严谨态度、集体胜利的重要性。当学生为 RPG 火箭炮的威力欢呼时,教官会顺势讲解“大国重器守护和平”的辩证关系;当 CS 战场上出现“个人英雄主义”时,辅导员会引导讨论“集体胜利与个人表现”的平衡道理。专题讲堂的设计同样注重内涵挖掘。《军歌嘹亮 强军兴国》课程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切入,揭示 “纪律性是军队战斗力核心” 的深刻内涵。
“静安红课堂”的行走研学则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在上海少年村纪念馆的雷达设备旁,学生们对比不同年代的国防科技,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布满弹孔的西墙前,献花敬礼的肃穆瞬间,让“铭记历史”从课文要求升华为自发的情感表达。正如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日记中所写:“以前觉得国防是军人的事,现在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长城的一块砖,我的努力学习、强身健体,都是在为国家添砖加瓦。”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中之重。静安的国防教育实践,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智慧,回答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